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乡绅是《范进中举》中一个着墨不多的人物,从出场到退场作者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可以说,在本文中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配角,他的背后却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没有接到任何邀请,主动来到范进的家里,主动与范进攀谈。先是以“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样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歉意,希望范进能谅解他。接着便使出浑身解数与范进套近乎、拉关系,什么“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什么“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连祖师爷都拉了出来,本身二人不是…  相似文献   

2.
<正>张乡绅在《范进中举》中,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着墨不多,从出场到退场,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配角,在小说中的意义却是不可忽略的。一、身份代表功名利禄张乡绅,名张静斋,是《范进中举》的一个人物。在文中,张乡绅就是"功名利禄"的代名词。在张乡绅出场之前,作者就做了侧面描写,从屠户训婿中,我们就了解了这位老爷:"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写范进中举后,乡绅张静斋主动上门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里的“桑梓”是用以指称故乡的。为什么不用别的树木而单用“桑梓”来指代故乡呢?  相似文献   

4.
一“、变化”中探究1.人物形象的变化。例如《范进中举》中人物形象的变化探究可围绕范进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身份的变化……地位的变化……家境的变化……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学生通过对比进行深刻思考,分析人物形象有哪些变化,探究他们如此大变、巨变的根本原因。2.人物态度的变化。同样是《范进中举》,有关人物态度的变化可让学生从以下多方面进行突破:胡屠户对范进称呼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长相评价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才学认识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的礼物评价的变化……胡屠户面对范进举动的变化……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  相似文献   

5.
《范进中举》是一篇十分精彩的讽刺文章。作者运用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把嬉笑怒骂的语言和滑稽可笑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塑造出乐极生悲的举子范进、自私势利的市侩胡屠户和阿谀谄媚的老滑头张乡绅等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这里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描写,略谈一点感受。  从范进狂喜的语言看其悲剧色彩。范进的语言是“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这是一句极其简练又极其精彩的语言,可先让学生揣摩它的精彩之处。学生一般都能说三个短句都是感叹句,说明范进欢喜的感情是多么强烈。…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强横霸道,凶恶残酷,对偷了他家东西的孔乙己“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备受凌辱,中举后众人争相送米送鸡送酒,极力巴结讨好,就连做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也忙去拜访,送银子,给房子,攀附拉拢唯恐不及。举人到底是什么官.如何这般了得?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镜为喻,将《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范进、邻居、范母、张乡绅分别比作哈哈镜、多面镜、变色镜、护心镜、透视镜。在此基础上,结合故事情节、刻画细节与成文背景,对《范进中举》的各类人物形象进行了探讨解析。  相似文献   

8.
彭竹英 《湖南教育》2005,(13):32-33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所提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要求的处理。如教《范进中举》,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笔者从较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对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  相似文献   

9.
教完《范进中举》这一课后,让学生联系自己所感知的生活实际,去写写文中的人物,结果,许多同学都很有感触,写出不少好文章。如《我说“范进”》———“我真的很不会读书,每次考试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有时我觉得自己好像‘范进’,屡试不中,如果哪一天我突然考了个80分,我想我也会高兴得发疯的……其实我觉得‘范进’也该表扬,考了几十年还有勇气去考,那信念,那意志——换了我,老考这么差,我早就不读了。”也许,这位后进生还需要我们的积极引导,但这篇文章,却是他心声的流露。又如《现代“张乡绅”》———“有时睁大眼睛看看我们的世界,那些…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理解(一)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走上来,就要夺他手里的鸡。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你又不买。”邻居道:“你中了举了,叫你家去打发报子  相似文献   

11.
李世宗 《教育革新》2010,(10):49-49
《范进中举》是一篇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对读书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通过高超的讽刺艺术手法,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物形象,展现了儒生们的丑态。讽刺可通过对比、夸张、白描、反语等手法来表现,达到令人反思的效果。现就《范进中举》中的讽刺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进行探究。理解讽刺在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话说贾母昨日话讲到兴头上来,便说今日要邀请中了举当了官的范进游大观园,于是,侍从们一早便领了范进到大观园来。 范进一见到李纨,忙作揖道:“大奶奶,奴才给您请安来了。”李纨听这话特反感,遂道:“什么奴才不奴才的,在我们这儿来者便是客,我们都会好生招待。”范进惊觉错语,  相似文献   

13.
<正>《范进中举》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人们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各色表现,进行了尖锐又不乏幽默的描写,以揭示人性的虚伪势利,当然也揭露封建科举制对人的精神毒害。这些对比包括:胡屠户对范进在态度、称呼、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张乡绅从对范进视若无物,到亲切热络地拉拢的转变;邻居从原先对范进母亲、妻子饿了几天都不闻不问的冷漠,到开始主动为范家排忧解难的热情周到;等等。  相似文献   

14.
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是迂腐的老乡绅,儿子走时,他有许多临别赠言吩咐儿子记着,成双成对地很好听,什么“咬紧牙关,站定脚跟”,“可长日思家,而不可一日恋家”等等。方鸿渐知道这些话虽然对自己说,而主要是方老先生记载在日记和回忆录里,让天下后世知道他老先生怎样地教子有方。方老先生闲着无事,忽然发现了自己,这种精神上的顾影自怜,使他写自传,写日记,研究心理学的人一望而知他是“语文狂”。  相似文献   

15.
小议胡屠户     
谈到《儒林外史》,许多人会联想到“范进中举”这个情节。通常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范进中举后如何发了疯,我以为最令人咀嚼的不是范进本人,而是他的丈人——胡屠户。胡屠户本人是个杀猪的,没文化,属于社会底层。但他完全通晓阿谀奉承之能事。作品描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先前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拿了“—副大肠和一瓶酒”,与其说是来贺喜,不如说是来训斥。他把范进称为“现世宝”(丢丑的家伙),说范进“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称范进是“烂忠厚没用的人”。还自以为是地“教导”范进:“看…  相似文献   

16.
幽默快餐     
称呼一个姓周的称姓陈的为“东翁”。姓陈的不知其意,一天大悟,见到姓周的,称他为“吉先生”。姓周的说:“我不姓吉,姓周。”姓陈的说:“我姓陈,不姓东,你割了我的耳朵,我不能剥你的皮吗?”琵琶一筐有个乡绅为了巴结新任知县,送去一筐枇杷,并附赠帖一张。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祈望笑纳。”知县看了帖子不禁笑道:“枇杷不是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座上有位客人又随口续上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弄得那个乡绅十分尴尬。考场旧闻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学生考川大,做几何题时无能为力,便在卷上写打油诗一…  相似文献   

17.
《范进中举》课的起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引出新课的学习。师:与《孔乙己》写作意图有类似之处,均为控诉科举制度戕害读书人的罪恶。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败北者,范进是中了举,发了迹。皆是热衷功名,一个爬上去,一个被吞噬。皆是中毒极深,一个被吞噬而仍然麻木不仁,一个中了举欢喜得发了疯。请同学们迅速翻阅课文,找一找描绘范进发疯丑态的语句,站起来谈一谈。(生翻阅课文。)生1“:噫!好了!我中了!”生2“: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生3“:他爬将起来,又拍手大笑。”生4“…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中涉及饮食场面及各种饮食习惯、制度的比比皆是,不了解饮食文化也确实会影响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如《儒林外史》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有这么一个细节: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被胡屠户一个嘴巴打将过去才醒过来,而他的母亲不久后也因过分欢喜,“痰迷心窍,昏绝于地”,“归天去了”。范  相似文献   

19.
二、对话的形式要多样,多则新 学生作文例2: 张老师说:“这么说,这本书是你给他的啰?” 我说:“不,是他从我手里抢去的。” 张老师说:“这书到底是谁的?” 我说:“是我的。” 张老师又说道:“你为什么把这种书带到学校来?” 我将这段对白抄录在黑板上,结合同学们人物对话呆板、生硬的普遍现象,以批改作文的方法,讲述了作文对话写作中常用的四种基本形式。 1.人物在对话之前。如;张老师说;“这么说,这本书是你给他的啰?” 2.人物在对话之中。如:“不,”我分辩道,“是他从我手里抢去的。” 3.人物在对话之后。如…  相似文献   

20.
企业家的“乡绅化”被认为是导致英国衰落的原因之一。从“乡绅化”这一现象的历史渊源及英国历史上“乡绅化”的诸种表征着手,对英国“乡绅化”的内涵和影响进行了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