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绍兴是黄酒的发源地,因此在绍兴众多的民俗文化产物中,诞生和发展了一种与酒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雕塑艺术——绍兴花雕。清代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记载:“最佳者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开酿数坛,直至此女出门,即以此酒陪嫁……其坛常以彩绘,名曰花雕。”这是绍兴花雕名称的由来,白此,由清代中期开始,绍兴花雕一直作为绍兴特有的民间艺术品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2.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一行50人于今年3月下旬赴新加坡演出,他们的精湛演出,让狮城的戏曲观众大饱眼福。 应新加坡南华儒剧社的邀请,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携《马龙将军》《陆文龙》《狸猫换太子》等8台优秀越剧赴新加坡,在黄金剧院进行了9场演出。新加坡《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海峡时报》(英文)等各大报刊相继发表《巫祸悲剧之谜——评  相似文献   

3.
陈桥驿速写     
去年10月间,浙江绍兴陈桥驿教授家乡的各界人士,按照绍兴的传统风俗,为陈教授举办了一个热烈隆重的80华诞庆祝会。庆祝会上,此次祝寿活动的发起人、浙江省政协委员、绍兴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车越乔先生动情地说:“陈教授的学术成就可以媲美许多先贤学者,甚至超过了他们,他确实是我们绍兴的一个宝。”车先生的话语包含了对陈教授的钦佩,更洋溢着家乡人由此而产生的一种自豪与骄傲。的确,在陈教授身上,处处体现出绍兴人的智慧与风骨,说他是绍兴的一个代表、一种象征,应该毫不为过。陈教授从小聪慧,五六岁时即能背诵《神童诗》《千家诗》《…  相似文献   

4.
说起绍兴师爷,人们就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头戴方巾,身穿大褂,抹着白鼻子,在官老爷身边转来转去,尽出点子的文丑。陈道明出演的电视剧《绍兴师爷》,把方敬斋塑造成为一个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善恶分明,救民于苦难的好人。一些研究绍兴师爷的文章、书刊,纷纷出来说好话,绍兴师爷的博物馆也已在绍兴安昌镇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推介绍兴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绍兴文化对外的影响力,2002年以来,绍兴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市台办、市文体局、绍兴日报社、绍兴电视台等部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多渠道开展对台宣传活动。通过展示绍兴文化的光彩、沟通绍兴与台湾的联系,真正让台湾民众了解绍兴,使绍兴走进台湾。请进来,借用对台媒体,展示绍兴古城新貌。绍兴市委外宣办、市台办等部门,先后邀请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海峡时报》、台湾东森电视台、TVBS 有线电视台、年代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对台部等媒体来绍  相似文献   

6.
《八十七神仙卷》真迹为白描长卷,是宋代画家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的稿本。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从一位外国人的收藏中发现了它,不惜重金购回并为之定名,在画坛传为佳话。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而《八十七神仙卷》的越塑作品,则是民间艺术家胡阿寿的开山之作。胡阿寿出生在绍兴湖塘陌坞村一个农民的家庭,自幼酷爱画画,少年时在乡间写生,为“十里湖塘”的山水风光所陶醉,常常画得连饭都忘了吃,被乡人视为“画痴”。成年后他走乡串户为农民做漆匠、画彩画,常为自己功底浅薄而困惑,于是他下决心发奋学习,经人介绍到杭州拜访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文种最多的对外宣传刊物,《人民画报》(各对外文版使用《中国画报》名称)的全体同仁始终自觉地承担着“民间大使”的职责,在采、编、译等工作中,时刻想着读  相似文献   

8.
<正>隐语行话是一种特定的民俗语言现象。世界上各种语言几乎都无例外地存在使用隐语行话的历史或现实。对隐语行话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整理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脉络。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2007年和2010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均关注到中国现实语言生活中使用的民间隐语行话的状况。《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的专题篇《社会生活中的民间隐语》研究显示:对隐语行话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流行群体、层面  相似文献   

9.
周丹 《文化学刊》2014,(2):109-113
本文对段宝林教授可贵的研究精神和其在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了全面的概括、分析和评价。段宝林持续不懈的坚持精神、服务于人民的精神等是其举得如此丰富成果的根本。段宝林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有出版早、学术信息量大等七大特色;段宝林对笑话学的研究所取得的"正面喜剧人物"这一成果是开创性的;段对民间诗律的研究,其成果——《民间诗律》《中外民间诗律》《古今民间诗律》则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奠基之作,而段宝林对民俗学研究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六维立体思维""民俗趋美律"。  相似文献   

10.
以挖掘和展示浙江民间美食文化为特征的《中国浙菜·乡土美食》(简称《食美浙江》)一书,从众多美食类书籍中脱颖而出。为什么美食可以作为一种共同的语言?美食浙江的文化魅力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正日本民间"水浒热"带动文学创作,20多部文学作品争相模仿《水浒传》创作,改编、衍生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动漫、游戏等更是不计其数19世纪前后,日本民间流行"水浒热"。学术界评价:"在明治以前最深入、广泛渗入日本民间的外国小说是《水浒传》。"民间的阅读热潮,也带动了文学界的积极创作,20多部日本文学作品争相模仿《水浒传》创作。在这些作品中,一部名为《南总里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堪称明清小说中的"结拜双典"。本文以作为历代风俗与社会现象的兄弟结拜为切入口,首先推源溯流,呈现出通俗小说史上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与世情小说(《金瓶梅》《歧路灯》)代兴背景之下,结拜叙事的互文状况与演变特点——着重体现在结拜者反目绝交的情节上;其次从情节叙事角度,挖掘出世情题材小说兄弟结拜描写的意义;最后通过梳理明清以来官方与民间对于结拜的舆论态度和观点主张,探讨了相关小说叙事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徐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区域之一,从地域《地方志》的记载可以看出丰富而翔实的民间服饰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场合性和等级差异。而在清末至民国这段变革的时期,徐淮民间服饰呈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由中式传统服饰向中西混穿的流变趋势,出现了显著的城乡差异。结合实证资料(传世照片和传世实物)诠释了民间服饰所蕴涵的符号化与理想化的文化思想,以及单纯化的民间服饰文化意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文海宁潮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虽然苏东坡这句广告词般的赞语,一直在民间流传,但确切地说,在1909年8月沪杭铁路建成以前,除了乾隆皇帝(作有《观海潮歌》《观潮诗》《阅海塘诗》等),以及嘉庆年间浙江巡抚阮元(作有《海宁州观潮》《八月望后至海宁州观潮》等)之外,到海宁盐官看潮的外地人还是不多的。旧时观潮节(八月十七至八月十九),赶庙  相似文献   

15.
“法国总理给我们来信了!”日前,绍兴市名人文化研究会负责人黄天德手捧法国总理菲永的来信,兴奋不已。当通过翻译得知,法国总理在信中表示了对《绍兴名人印》的关注时,黄天德的心情已远非激动可以形容L近日笔者拜访黄天德先生,探询《绍兴名人印》创意之由来。黄先生还沉浸在喜悦中,他慢慢地为我打开一个画轴,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得见一幅纸本、设色《亭长专室煮茶图》,甚为欣喜。经考证鉴定,此图是1971年朱醉竹先生应金越舫先生所嘱、专门作为祝田宿宇先生生日贺礼所绘。朱先生(1910—1974),曾名宝庭,又署晖,号醉竹,浙江杭州人。他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工书,擅篆刻,亦通画,室名九芝砚室。金先生(1929—1986),浙江绍兴人。他是以收藏家的身份入西泠印社的中期社员。田先生(1894—1972),原名赢,字宿宇,以字行,号秋籍,浙江绍兴人。他  相似文献   

17.
2014年元旦,书画家蔡云飞先生书画作品展暨《浙东唐诗之路》及《长征万里图》长卷首展在绍兴美术馆举行,给节日的文化名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展会上,他的《浙东唐诗之路》受到行家和观众的啧啧称赞。  相似文献   

18.
阮静 《文化交流》2010,(2):54-57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和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瓯江流域民俗文化的三要素.这种丰厚的民俗文化环境养育了许多大师级的民间艺人。五代刻纸世家出身的林邦栋是其中的佼佼者,2004年被授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十大神剪”的称号,2007年初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6月被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代表作品有《千手千目观音》《龙飞大有年》《鱼跃龙门》《忠孝节义》等。  相似文献   

19.
刘慧 《文化交流》2004,(2):37-40
民间收藏——传承历史文化的高雅活动1月11日,由浙江省博物馆等举办的“家有宝藏——浙江民间收藏十大珍品”在杭州揭晓。由青铜器鉴定专家马承源、瓷器鉴定专家耿宝昌、玉器鉴定专家杨伯达、书画鉴定专家杨臣彬、杂项器物鉴定专家李久芳5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以及苏富比香港分公司中国书画部资深顾问黄君实组成的鉴定小组,在对众多的民间藏品进行认真的筛选后,评选出了“十大珍品”。这“十大珍品”是:元《王渊喜鹊鹌鹑图轴》、沙孟海行书《书谱》册、晚商《兽面纹铜鼎》、东汉《重列神人车马画像镜》、清中期《白玉光素碗》、清乾隆…  相似文献   

20.
与绍兴科场弥漫谄谀之风和理宗之后专擅性理之学不同,孝宗乾道、淳熙年间随着政治环境、社会思潮的变化,科举论策表现出淳厚、雅正的文风。周密《癸辛杂识》和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载乾淳体就是对这一时期科场时文风尚的综合性表述,其内涵包括道学家和浙东事功学派的创作。两者都是对绍兴科场谄谀之风的反拨,只是侧重不同。道学家文重义理、轻文法,同时又试图援义理入科举程文;永嘉学者重事功、求实效,所作时文斟酌篇章,讲求修辞,形成独具特点的永嘉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