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端 《文化学刊》2008,(3):117-121
民俗语言又叫"民间语言",是指广大民众口头传承的,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语和套话。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既是一种民俗事象,同时又是其他民俗事象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语言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解说是帮助留学生跨越交际障碍,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民俗解说要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不同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民俗解说还要从当代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出发,兼顾历史变迁和地域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饱满的热情、开放的胸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民俗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
应予关注的“另类濒危语言”:民间隐语行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隐语行话,亦称“民间秘密语”,几乎是各种语言大都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对隐语行话的种种误解,是其濒危的首要因素。隐语行话属于社会文化深层结构之中的一种更为特别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是考察研究中国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别具一格的独特视角。随着这些“濒危语言”的消亡,依附于这些“濒危语言”的民间隐语行话等民俗语言文化信息,亦必将随其“母体”的消亡而相应地消亡。一种语言的消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抢救,同样存在对其隐语行话的抢救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由于其使用人口相对较少,有的已经处于濒危态势,关注、抢救作为“另类濒危语言”隐语行话,尤其不要忽略了各民族语言中的这类特别濒危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3.
当代民谣是一种有价值的民俗的语言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深刻的思想性和精妙的语言技巧,它既是民间版本的“资治通鉴”,也是文人诗歌创作的另类范本,还是诗歌修辞研究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4.
在语言民俗研究中,要注重民族语言的民俗表达与民族认同。民族语言民俗的表达,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叶春生 《文化学刊》2013,(4):135-138
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民俗文人事象,正是通过这些地域民俗语言的言传身教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本文以深圳地区的本土民居(含广府、客家两民系)所操的待业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为研究对象,指出人群混杂、言言交错的现象普遍存在,语汇、语态、语音都折射出这一地域民俗的特异涵义,要仔细体味领略,充分利用这些语言资源,进行立体研究,使民俗语言这一学科确立起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王焯 《文化学刊》2009,(5):38-40
近日,“语言民俗、民俗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变异”专题会议作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的专题之一成功举办,成为由中国学者创立的民俗语言学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专题会议围绕民俗语言与社会生活、跨文化交流中的民俗语言问题、民间隐语行话研究和其他有关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四个议题展开探讨,与会专家发言精彩,会议成果丰硕。此次专题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表明民俗语言学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世界人文科学领域的普遍认可,而且在民俗语言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09,(5):F0002-F0002
曲彦斌研究员主持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的“语言民俗、民俗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变异”专题论坛  相似文献   

8.
民俗语汇是语言与民俗的辩证统一的结合体,承载着民俗文化事象的方方面面。作为涵化有民俗要素的重要素材,对其考辑与溯源有着深刻的意义。《迩言》六卷辑录了常语俗言,并在不同程度上追溯这些语汇的语源,找寻书证,体现独有的民俗语言价值。  相似文献   

9.
袁耀辉 《文化学刊》2008,(3):166-170
曲彦斌的《民俗语言学》(增订版)从多元化共存的背景中,对我国语言、民俗的动态的过程作了整体性的考察,突破了传统以单一的研究为方向的局限,以崭新的科学观点和研究方法,把一种全新的学术理念和写作  相似文献   

10.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1,(5):107-112
文章简要回顾了民俗语汇研究的历史和传统,包括语言学界、民俗学界及民俗语言学界国内外的学者对民俗语汇的研究,提出“大力加强民俗语汇的基础理论研究势在必行”。文章还试图对民俗语汇研究过程中关于“民俗语汇”的概念界定与定位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并对近年来民俗语汇研究的一些新的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刘家佶 《文化学刊》2008,(4):103-108
《目前集》是明代名人笔记,该书收录670余个条目,具有珍贵的民俗语言学研究价值。笔者对其进行民俗语言学研究,稽考民俗语汇的百科性及修辞心理的运用。《目前集》的存在为研究明代以及明代以前的历史和民众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虽然《目前集》是名人笔记体的准辞书,并且体例结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对于同时代的辞书编纂,尤其是对后代辞书的编纂体例及词源考辨上都有内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赵丽 《文化学刊》2009,(3):90-94
我们现在居住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传媒都得到高速发展。传媒语言作为传媒时代的产物及标志,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及民俗发展的轨迹。本文力图从民俗角度入手,打开传媒语言的内宇宙,以民俗视野来研究考释传媒语言的语源,让读者领会到语言与民俗在传媒时代的相互博弈,以此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3.
张殿典 《文化学刊》2008,(5):166-173
《里语征实》是一部流行于民间的以俗语为辑录对象的准辞书,它为我们今天的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以《里语征实》所收录的民俗语汇为语料,运用民俗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其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研究本书语汇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对本书的民俗语汇进行分析,展示本书民俗语汇的独特风貌及其与民俗文化的血肉联系,且对发掘隐藏在民俗语汇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地方文化心理等方面的要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蔡光 《文化学刊》2008,(3):34-39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源起于初民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某些词语,如山顶、山腰、山脚、桌腿、门鼻、锁眼等等,已经固化为词语,不经分析,我们已经意识不到它们是古人隐喻思维的结果。而隐喻与民俗语言的结合尤为紧密,举凡丧葬  相似文献   

15.
刘介民 《文化学刊》2009,(5):103-107
凸显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俗”,即民间习俗;一是“民艺”,即民间艺术。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岭南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虽然,民俗与民艺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但两者同出于民间,又互相重叠、互为交叉、互为作用,甚至是不可分的”。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研究。“民俗艺术”这个概念更好地反映了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是考察风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如何利用艺术的形式以成风俗;从民俗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从民间艺术中探讨其精神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举文 《文化学刊》2012,(2):179-180
黄涛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10)立足于实地调查这一民俗学核心研究方法来为语言民俗学这个新的学科领域做开拓性研究,不仅其学术创见难能可贵,而且其研究范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贡献是多学科的,但可从方法、理论以及范例作用三个方面来概括。  相似文献   

17.
王佳 《文化学刊》2013,(2):27-33
黑龙江藏传佛教和民间习俗相互作用,形成节庆文化,主要有三种基本方式:宗教事象演变为民俗内容的节庆文化——民俗对宗教的习俗化。民俗形式注入宗教内容而形成的节庆文化——宗教对民俗的神圣化。宗教和民俗在流传过程中合流而成的节庆文化——宗教与民俗的相互交融。而目前流传下来的现代宗教民俗节庆形态,则又呈现宗教和民俗相剥离的趋势,或者几乎完全成为日常生活习俗,或者几乎完全保留在宗教信仰仪式活动中,只有如千灯节等较少节庆还保持着宗教和民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韦燕宁 《文化学刊》2008,(5):101-105
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和《竹枝词二首》从内容题材到语言风格都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其内容题材既有对巴蜀世俗风情和山区民众的生产劳作的描写,也有对峡江山川胜迹和男女婚恋爱情的抒写,真实地表现出巴蜀人民的思想感情。而语言艺术则是俚而不俗,俗而趋雅,自然清新,雅俗共赏,不但为文人所喜爱,也为民间所接受和传唱。  相似文献   

19.
韩佳琦 《文化学刊》2008,(4):109-114
《俚言解》为明代陈士元所著,该书收录了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条目二百八十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俚言解》尤以考证俗语词源为首要,同时从民俗形态、民俗事象或民俗要素来追溯语源,考释其语义生衍流变和所相关联的文化内涵、文化背景,这是一种具有比较广泛应用前景的民俗语源方法。本文通过对其进行民俗语言学研究,同时把条目本身与生活背景紧密联系起来,力图对辞书的民俗语言学视角研究抛砖引玉,做了一些筚路蓝缕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的新民俗电影创作者将创作笔触伸进民间话语体系中,着力表现千百年来代代延续的民俗风情和宗族观念,谱写出一则又一则发人深省的民族化寓言。时代语境的变迁和电影产业的不断变化又为新民俗电影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在新的人文场域中,从文化编码、影像写意和历史瞭望三个视野出发,可以窥见新民俗电影创作中独特的审美取向与思想旨趣。在历史脉络中寻绎生机,对当下的电影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