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皮、靰鞡草。"这里所说的第二宝,就是紫貂,又叫黑貂、赤貂,长白山林区的人们也叫它"大叶子",是因为它有一身珍贵无比的皮毛。著称于世的貂皮,一向名传古今。貂皮毛绒丰厚、柔滑致密、皮板优良、色泽光润,特别是它那黑褐色中掩藏着的均匀白色的针毛,被皮革制品行家称为"墨里藏针","遇风更暖,著雪即消,入水不濡",是"毛革中之奇品"。紫貂,东北林区特产之一。历史上的周秦时期,居住在东北林  相似文献   

2.
正轻风拂面,绿染枝头,春天不经意间到来。倚窗而望,感受那远山近野充盈的盎然春意,心头油然想起白桦5树来。白桦树干耸立,树叶疏散,树皮洁白;迎风摇曳,姿态优美,远远望去,好像一群白衣天使在翩翩起舞,故被人称为"美人树"。无论在哪个季节,它总能给人深刻印象。白桦树又是极普通的一种树木,无须刻意地栽植就可以自由生长。白白的树干,紫红色的枝条,在山上,在河边,在林中随处可见。关东素有"树木富,甲天下"之美誉。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白桦树就是关东最常见的树种之一。关东人不仅和白桦树有着亲和力,而且在许多关东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自然也就形成关东的地  相似文献   

3.
正每逢轻风拂面、绿染枝头之际,心中悠然想起关东的白桦树来。那白桦树树干耸立,树叶疏散,树皮洁白,迎风摇曳,姿态优美;远远望去,好像一群白衣天使在翩翩起舞,常被人们称为"美人树"。无论在哪个季节,它总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关东白桦树是极普通的一种树,无需刻意地栽植就可以自由地生长。白白的树干,紫红色的枝条,在山上,在河边,在林中随处可见。关东素有"树木富,甲天下"之美誉。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白桦树就是关东最常见的树种之一。关东人不仅和白桦树有着亲密的联系,而且在许多关东人的生活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自然也就形成了关东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白桦文化。  相似文献   

4.
正关东山,三种宝,人参貂皮靰鞡草。过去,长白山一带盛产野山参。人们在评定野山参等级和年限的时候,总爱把观察它长出了几品叶作为评定依据。七叶一枝花,这个长白山上的骄子,药典上叫它"王孙"。它不仅是祛病强身的佳品,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唐朝年间,唐皇曾在长白山下册封了靺鞨族建立了渤海国。渤海国老国王有七个孙子。老国  相似文献   

5.
正"关东山,三样宝,人参貂皮靰鞡草。"这是最早的说法。靰鞡草在长白山区的水边湖畔或沼泽地上常常可以见到,灰绿色,成片地生长,三棱形的茎直立地面,细长柔软的叶片紧密丛生。靰鞡草是很普通的一种草,怎么能与人参、貂皮并列为关东三宝呢?传说有一年,老罕王领着文武官员,来长白山视  相似文献   

6.
黄涛 《文化学刊》2008,(3):10-15
"民间语言"又称"民俗语言"、"语言民俗"。从民俗学的学科属性和学术史上的研究实践来看,民间语言主要指那些有着鲜明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话套语。常引起民俗学者注意的语言现象可归纳为以下两  相似文献   

7.
民俗语汇是语言与民俗的辩证统一的结合体,承载着民俗文化事象的方方面面。作为涵化有民俗要素的重要素材,对其考辑与溯源有着深刻的意义。《迩言》六卷辑录了常语俗言,并在不同程度上追溯这些语汇的语源,找寻书证,体现独有的民俗语言价值。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代是古今中西交汇的时代,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明清民俗既传承了古老的生活传统,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民俗内涵。明清民俗史大约经历了三个段落:明初至弘治时期,明朝正德年间至明朝末年,清朝时期。明清民俗总体特征是世俗化,人们对世俗生活空前重视,无论是庄严的祭典,还是寻常的儿童娱乐,人们都以世俗的需要为基本前提。具体说来明清民俗有如下三大特点:一、民俗仪式与民俗象征的扩大与丰富;二、民俗信仰与民众生活结合紧密;三、城市民俗生活娱乐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9.
《增订雅俗稽言》是一部"稽考与诠释常言俗语"的辞书,该辞典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五花八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俗语辞书。"尽管编纂《四库全书》的馆臣们对此书颇有微辞",但该书的应用参考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增订雅俗稽言》中包含了大量的民俗语汇、谚语、俗语,这些俗语对古代民俗风情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本文试从《增订雅俗稽言》作者、其书、民俗语汇分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简要地对《增订雅俗稽言》中民俗语汇进行分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殿典 《文化学刊》2008,(5):166-173
《里语征实》是一部流行于民间的以俗语为辑录对象的准辞书,它为我们今天的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以《里语征实》所收录的民俗语汇为语料,运用民俗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其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研究本书语汇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对本书的民俗语汇进行分析,展示本书民俗语汇的独特风貌及其与民俗文化的血肉联系,且对发掘隐藏在民俗语汇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地方文化心理等方面的要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东北马鞍山,至今仍存在着一种每年于端午节例行进行械斗性节日民俗。这种由两村相互掷石为戏的传统斗石活动,原本是村庄内部的娱乐活动,但近年来愈演愈烈,已经发展成为械斗性的陋俗。当地许多居民对此并不十分反感,似乎还以此作为"一景儿"来炫耀,津津乐道,一些人乐不得一年一度地“看热闹”。  相似文献   

12.
新医改背景下的医药产业结构整体升级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医改的历史存因及背景出发,从当前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和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着手,紧扣"医疗公益化"的新医改目标,分析了新一轮医改将给医药产业发展带来的格局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期语萃     
《文化学刊》2016,(4):1
正"下市话"语料文本的今存,主要在于保存在一些侨批中。例如上世纪50年代初在印尼经商的弟弟丘精法在写给下市角杨桃墩的哥哥丘和德(字"和法")的家信(1951)中说道:"和法兄台鉴:前日接兄台来信,唯兄台对清璇之事……已探悉,捲四之清璇,  相似文献   

14.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1,(5):107-112
文章简要回顾了民俗语汇研究的历史和传统,包括语言学界、民俗学界及民俗语言学界国内外的学者对民俗语汇的研究,提出“大力加强民俗语汇的基础理论研究势在必行”。文章还试图对民俗语汇研究过程中关于“民俗语汇”的概念界定与定位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并对近年来民俗语汇研究的一些新的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民俗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物质生产民俗、民俗饮食、民俗节日、婚丧民俗、民俗艺术五个方面论述了民俗对经济的积极作用。但民俗对经济有时也会产生副作用。前者对后者之间还存在无所谓有利还是不利的关系。在当代,民俗对国民经济的助力作用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16.
竹枝词是文学性的语言艺术,风俗画是视觉的绘画艺术语言,宋元时期的竹枝词与风俗画是长足发展的"并蒂莲"。"竹枝词"与"风俗画"史的平行"双轨",以其共同而且相通的题材与题旨情趣的珠联璧合,创造了中华文化史上景致独到的语言民俗景观风景线。今存蕴藏深厚、资源丰富的"竹枝词"与"风俗画"的历史积淀,为发掘构建"竹枝词与风俗画"文化景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空间和实践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隋书·经籍志》之"梁有"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书·经籍志>是唐初编纂的我国现存的第二部综合目录.著录见存书3212部,而附著"梁有今亡"书竟达1545部.前人多以为"梁有"即指<七录>,而实际上不仅仅指<七录>,它还包括其它的目录.  相似文献   

18.
台英 《文化交流》2013,(6):75-77
风雨千年。芦山有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跩花灯:融合多民族风情,寄托人们美好心愿。地震过后,相信它依然在。芦山地震前不久,我去那里采风。芦山拥有2300多年历史,文化悠久,其中,著名的是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芦山花灯。芦山花灯属于地方灯戏,俗称"跩花灯",据说兴起于汉,盛行于宋,所谓"沿门讴俚曲"(清乾隆《芦山县志》)。当地表演有两个主要角色:一是丑角,也叫"花鼻子"或"三花脸";一是旦角,也叫"幺妹子"。  相似文献   

19.
王端 《文化学刊》2008,(3):117-121
民俗语言又叫"民间语言",是指广大民众口头传承的,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语和套话。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既是一种民俗事象,同时又是其他民俗事象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语言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解说是帮助留学生跨越交际障碍,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民俗解说要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不同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民俗解说还要从当代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出发,兼顾历史变迁和地域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饱满的热情、开放的胸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民俗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0.
刘家佶 《文化学刊》2008,(4):103-108
《目前集》是明代名人笔记,该书收录670余个条目,具有珍贵的民俗语言学研究价值。笔者对其进行民俗语言学研究,稽考民俗语汇的百科性及修辞心理的运用。《目前集》的存在为研究明代以及明代以前的历史和民众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虽然《目前集》是名人笔记体的准辞书,并且体例结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对于同时代的辞书编纂,尤其是对后代辞书的编纂体例及词源考辨上都有内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