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笛福     
《学苑教育》2018,(1):F0002-F0002
丹尼尔·笛福(1660-1731年)。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等。  相似文献   

2.
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是一部引起很大争论的小说,本文论述了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中心》中的非洲和非洲人形象以及欧洲殖民者形象,认为康拉德虽然揭露了殖民者的罪恶,对非洲的苦难表示了同情,但由于受欧洲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康拉德在小说中又一次复制了非洲神话,并且相信英国的殖民统治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殖民统治,它会给殖民地带来光明。因而,康拉德仍然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以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起家的现代主义虽兴起于欧洲它国,但在英国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尤其是小说文类。英国现代主义小说作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一部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其发展过程中以表达独特的主题和表现对象,运用革新的形式和技巧形成了自己显著的特征,正是这些特点使得英国小说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文学的发展中,丹尼尔·笛福于一七一九年发表的《鲁滨孙漂流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它真实地描绘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开张骏发的英雄气概和务实进取的行动作风,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成长和发展开辟了道路。笛福本人由此成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享有“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名。  相似文献   

5.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的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丹尼尔·笛福,他的小说多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通过普通人的遭遇和命运,反映18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纷繁的现实。据  相似文献   

6.
【导读】 英国作家笛福(1660—1731),在59岁的时候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这部描写航海、旅行、冒险的作品,一出版便大受欢迎.他因而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近300年来。他笔下的人物鲁滨孙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和令人震撼的荒岛生活经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读者。  相似文献   

7.
《星期六》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第九部小说,小说出版后广受评论界的关注。小说主人公贝罗安医生一方面显示出英国人身上特有的民族优越感及自豪感,英国仍然是一个崇尚理性、井然有序、等级森严的地方;另一方面其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却充满了欧洲风味和美国气息,强烈地冲击着他的传统文化身份,使他面临着“我是谁,我该成为谁”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8.
小说《缅甸岁月》体现了乔治.奥威尔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表达了其对英国帝国主义行径的质疑和抨击,然而,在小说中,作者对于东方人负面形象的刻画,却表明其仍无法摆脱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优越论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反殖民主义思想的不彻底性。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主要的东方人形象来验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9.
杨美玲 《海外英语》2014,(21):223-224
源自于德国的成长小说拥有久远的西方渊源,经由古希腊的神话原型,到英国的古典和美国的现代性特征,成长小说的内涵和主要侧重点随历史的演进不断发生变换。对成长小说的欧洲发展历史作一回顾,进而对美国不同时期的成长小说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分析,由此阐明成长小说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迈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鲁滨孙,是个英国人。——《鲁滨孙漂流记》 1719年,《英国人》杂志刊登了一则新闻,有位苏格兰水手与船长发生冲突,被抛弃在荒岛上,孤独地生活了四年多,变成了一个忘记了人类语言的野人。后来,一位航海家发现了他,把他带回英国。有位作家感到这是个很好的题材,便很快创作了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这位作家就是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丹  相似文献   

11.
源自于德国的成长小说拥有久远的西方渊源,经由古希腊的神话原型,到英国的古典和美国的现代性特征,成长小说的内涵和主要侧重点随历史的演进不断发生变换。对成长小说的欧洲发展历史作一回顾,进而对美国不同时期的成长小说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分析,由此阐明成长小说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迈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原著简介] 《鲁滨孙漂流记》是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书中写到英国青年航海家鲁滨孙为了实现航海梦想,不顾父母的劝阻,毅然踏上征途。在一次海难中,他被巨浪送到了一座荒岛上,从此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孤岛生涯。不过,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从英国和欧洲传统文化角度来探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西方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通过对该系列小说文化场景的分析,作者试图说明欧洲深厚的巫术文化,传统的基督教救赎思想以及欧洲悠久的寄宿学校历史为该小说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红梅 《考试周刊》2009,(23):207-208
“事出有因”源于华莱士.马丁对“motivation”一词的理解与翻译,是指作者为作品中所使用的创新的艺术手段或非同寻常的内容提供合情合理的动机,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叙事作品的基本特征。《克拉丽莎》是塞谬尔.理查逊的书信体代表作品,小说因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在英国以及欧洲文学史上,都有着非凡的影响。本文以“事出有因”这一叙事角度为切入点,分析这部小说的叙述技巧和艺术特色,从而让读者对18世纪英国小说的性属和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常被看成是一部反殖民主义的力作。然而在对其反殖意义的普遍认同下,小说中的殖民话语和意识却不容忽视。通过讨论福斯特在“欧洲中心论”盛行下他所持的立场,以及解读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和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揭示该小说的殖民倾向。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末,欧洲小说家开始了小说技巧方面的种种实验,19世纪小说艺术达到高峰.出版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安妮·勃朗特的小说《女房客》在叙事技巧上也进行了革新.小说通过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采用内聚焦视角模式,巧妙地设置读者期盼真相的悬念,并像剥葱式地一层一层地使读者感知与获取信息直至真相大白.文章论述《女房客》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叙事艺术魅力,同时揭示安妮·勃朗特思想的超越及对父权制社会的有力抨击.  相似文献   

17.
岳峰 《文教资料》2011,(34):28-30
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在以《黑暗的心》、《进步前哨》为代表的非洲题材小说中对被传统殖民冒险小说描写为“棒小子”、“精神饱满、干劲十足”的帝国优秀青年进行了意识形态上的颠覆和“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这些灵魂与肉体分离的欧洲文明传播者也成了批评家笔下的“空心人”.他们在非洲丛林里所遭遇的种种内心考验的心路历程.成为康拉德的主要叙事中心。他企盼“有野性的生气”的原始非洲丛林为爱德华时代身染沉疴的英国人开出一剂道德拯救的良药.力挽英国人在工业文明进程中失落了的人的自然本性。然而文化身份的嬗变最终使得这种“道德拯救”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本质上则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者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不“和谐”进行补救的方法,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理查生是18世纪家庭小说的代表人物,以其作品《帕米拉》和《克拉丽莎》最为著名.他的小说多关注平民百姓,特别是中下层女性的婚姻、家庭问题,将婚姻自主与中产阶级温和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模式.他独特的、以描写个人生活和情感、心理变化的书信体的叙述方式,更为其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中充满感伤的情绪,被称为“感伤小说”,理查生也因此是最早将感伤主义文学引入美国,乃至欧洲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特点,对18世纪及后世的英国和欧洲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9.
丹尼尔·笛福简介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开山人,他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也已是一个体面的商人。同时,他参与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后来靠疏通关系才得以出狱。此后他继续办报纸刊物,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时文,并因为言论关系几次被捕。笛福到了晚年才开始创作那些长篇小说,在59岁时他开始创作《鲁滨逊漂流记》,因此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笛福的小说多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通过普通人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18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纷繁…  相似文献   

20.
《黑暗的心》主题思想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小说一方面描述了非洲地区的落后状况和非洲人民的愚昧无知,流露出“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小说又揭露了欧洲殖民者压榨非洲人民的行径,具有反殖民主义特征。分析这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隐藏的作者意图,是想通过采用独特的叙事结构隐藏作者的真实意图,以避免叙述者的主观评价;同时,小说通过含蓄暗示和客观展示的表现手法,对当时英国人狂热的“殖民热潮”进行了讽刺,揭露了殖民主义的罪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