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感受诗词之趣。这档节目折射出传统诗词文化的魅力。"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生活还有诗和远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或慷慨激昂,或温柔如水,或潇洒脱俗。  相似文献   

2.
诗词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学艺术形式,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表达能力,传递着自然风光、历史风物、风俗人情等丰富的重要的信息,简洁地表达着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认识,所以古诗词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华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人文关怀和天人合一等内容。古诗词诵读一直是中国人文化修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有众多脍炙人口和影响深远的诗词,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成为影响中国人思想认识和塑造中国人文化意识的重要因素。由于古代诗词韵律节奏朗朗上口,成为从幼儿到成年人进行经典诵读的主要素材,少儿诵读可以简单重复与记诵,但随着年龄增长应该深入探讨和理解古代诗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文化价值,这样诗词欣赏和诗词诵读才更有意义,更能带来诵读者和诗词欣赏者的改变与提升。  相似文献   

3.
2022年1月,拥有Youtube1000多万粉丝、美国顶流美妆博主"J姐"Jeffree Star 在社交网站上推送了新年第一个美妆测评视频,这是他时隔8个月之后的首次更新.没想到这样的"首秀"献给了中国国货、浙产彩妆品牌花西子——源自苏轼那句流芳百世的诗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似文献   

4.
旧体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和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构成,然而自清末民初起接踵而至的社会转型、国家政治体制变革,再加上中西方从科技到文化的剧烈碰撞,在中国学术界很快形成"西学至上"的主流思潮,开启了西方文化挟裹下颇为激进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检讨模式,也因此影响到文学史的书写,造成如今大部分现当代文学史残缺的现状。实际上从"五四"以来旧体诗词并没有销声匿迹,它不仅拥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群和作品,更贯穿于现当代文学进程中,影响着白话新诗的发展。将参与现当代文学史进程的旧体诗词重新纳入其中才能恢复我国历史与文学史的本来面貌和完整性,还原客观存在的、被遮蔽的文学现象,这对于今后我国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外国留学生,我选择在杭州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曾经是中国的故都之一,又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古代有许多诗人用诗词赞美杭州,我被诗句所描写的杭州深深吸引着。原以为到了杭州就可以看到南宋皇宫和众多的遗迹,但当我来到杭州欣赏了美丽的西湖风光之后,却没有找到像北京、西安、南京那样保存较多的历史遗迹,我感到非常惋惜。于是我选修了南宋京城杭州遗迹考察这门课。虽然考察这个题目有很多困难,最明显的是时代距离。历史上南宋时代的皇城已不复存在了,我们只能想象它以前的模  相似文献   

6.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内外环境都最为宽松的时期,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有侠、儒、佛、道四种,其间互有消长,对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产生了重要影响。任侠精神的盛行,造成了盛唐时期以意气功业、侠肝义胆和放荡不羁为美;儒家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中唐以前对"风骨"的普遍提倡和运用,唐人诗歌理论上的"兴寄"说、散文理论上的"明道"说、五彩缤纷的人工美以及新乐府运动,都体现着儒家的务实精神;道家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追求真态真情之美成为盛唐诗人的审美风尚;中唐时期以幽寒瘦硬为美,以疏朗淡雅为美,这与道家思潮的影响以及禅宗的崛起不无关系;禅宗思想的影响所及,则体现在晚唐时期的以意境韵味为美和以含蓄蕴藉为美。像以禅喻诗,追求禅境禅趣,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都分明显现着禅学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塞罕坝     
正五、林海深处的别样风情山脚下林边公路的停车场上,汽车的马达声渐渐地软了下来。随着几辆中巴客车车门的相继打开,红男绿女一群人走下车来。人们或行或停,或问或望,或指指点点,或唏嘘赞叹,抬头看看林海中的山路,相互招呼着,欣赏着,议论着,话音不断中迈开了脚步,转着弯儿向山林里走去。"这里是塞罕坝吗?前些年还不这样呢。"看到这诗情画意般的美景,有人疑惑。"这里怎么这么美呀!"有人  相似文献   

8.
美,天人之际的探寻。 ——题记 一 人生的终极关怀 人生,忙忙碌碌,熙熙攘攘,闹闹腾腾,纷纷扰扰,寻寻觅觅……人们不禁要问:人生希望的、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是人生的终极关怀,终极目标,终极理想? 翻开历史上卷帙浩繁的论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不管是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不论他们从什么角度,用什么语言,来研究宇宙,来探讨人生,最终都会集中到一个字上来:美。他们在追求着、寻觅着、探索着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怎样才能使人生充实而美好? 孔子曰:“里仁为美。”他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把“仁”视作鉴别一切美恶的标准与尺度。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均不能离开仁,诗歌当然也不能例外。 孟子云:“充实之谓美。”他以为人的“善”、“信”是美的前提,美的基础,而后方能进入“大”、“圣”、“神”的人生境界。 庄子则以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承继了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恬淡为上”的观点,追求的是那种“无物累,无人非”的澹泊虚静的生涯。 虽说这儒道两家对美的认识不同,评判标准相逆,价值取向迥异,或趋向入世,或趋向出世,或重在参与,或重在超脱,但他们都各自按照自己的理想描摹着美的人生图画。  相似文献   

9.
丁广惠 《文化学刊》2013,(3):106-114
本文首次提出了终结型文化的概念:它指那些失去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条件而停止发展或传承的物质的、精神的文化产品。它分三类:古代器具、建筑等物质文化产品;古代学术、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产品及其创作规律;古代礼仪、民俗、竞技、游艺等有行为特点的精神文化本象。它们都具有(一)发展变化的完成性;(二)不可改动性;(三)以原生态形式对后世发生影响的特点。本文揭示了格律诗独特的"蜕变式"发展规律:当一种诗体跨越历史时代与新的时代声韵相矛盾时,古人不是对这个诗体进行改造,而是另创造一种新的诗体来适应,于是一个个新诗体又先后蜕变成终结型的诗体与最后的新诗体并存,并以原生态的形式发挥作用。因此,当前诗体的改革既违背了诗律作为终结型文化的特点,又违背了其自身的独特发展规律,也违犯了文化事象的"游戏规则",是将诗词改革选错了方向。终结型文化理论,不仅是诗律不能改革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气是诗歌中超越具体物象的形而上的高层次的美,是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认知等心理体验以语言和意象固化而成的外在表现。翻译诗词译出其诗气,是诗词研究和翻译的至高追求。本文主要以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角度分析如何翻译诗词中的诗气,旨在为诗气的翻译实践提供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西湖申遗成功走过了5个年头,厚重世遗,无价瑰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西湖是"世界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西湖之美,美在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美在湖山与人文的浑然相融,美在人们的悉心呵护及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一个国际范的西湖,在迎来G20杭州峰会之际,将有更多的外国朋友来游览西湖。那么就让我们的导游为你介绍"淡妆浓抹"、熠熠生辉的大美西湖吧!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高校财经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培养"知荣明辱"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今后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从晋代至清代,历代诗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深深镌刻在浙江大地,展现着浙江特殊的历史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4.
国内的文学人类学一派新提出的文化理论称为"N级编码论"。将文化视为一种历史地生成的文本状态:其最初编码,即一级编码,指先于文字的符号,如口头话语歌谣、结绳记事、《易》之卦与象、彩陶或玉石器雕刻等。汉字是作为二级编码出现的,距今三千多年。文字要比一级编码晚得多。把《尚书》《诗经》等早期经典文本,作为三级编码;又将汉代以后的所有作品视为N级编码,直到当今。文化文本不再是僵固的,而是一个联系着史前时代与未来时代的现在进行时,是一个从远古走来的、至今仍在延续的活态的再编码过程。从一级编码到N级编码的全程看,文采的问题也就自然出现分级认识的需要。最早是口语修辞和图像之彩,其次是象形字书写之形彩,再次是文字形式排列之美。  相似文献   

15.
王秋睿 《文化学刊》2023,(2):194-197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汉语的极具凝练简洁之美,又凝聚了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精华。这样一种兼具语言与文化展示性的文学形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将其当作教学素材加以应用。然而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及文化背景等不尽相同,对古典诗词的接受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故而选择什么样的古典诗词作为教学素材值得思考。本文就对外汉语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诗词等问题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6.
阿土 《文化交流》2014,(2):65-66
冬日暖阳倍思君。这是九十九岁的京剧名家宋宝罗先生当此时的心境。 由杭州图书馆编印的《宋宝罗篆刻毛泽东诗词印谱》,于201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120周年纪念日举行首发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宋先生在杭州曾为毛主席清唱京剧片断40余次。蹉跎赋闲十年间,善画善印的宋先生将已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34首全部刊石,共385方。毛泽东诗词有大美意境,该印谱亦铁画银钩、煌煌可观。  相似文献   

17.
正纪实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诠释者。一方面,它作为文化记忆的可视形式之一,具有厚重的影像史学价值;另一方面,它也忠实地记录着时代年轮的延展和社会意识的变迁。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40余位摄影师奔赴全国各地,共同记录下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创作了纪录片《新中国的诞生》,向世界传递出新中国的第一映像。在之后的70年间,纪实影像定格了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新中国建设者,纪实影像在记录这70年来中国的历史与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以多样的叙事话语再次书写着历史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开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好多人说,这个节目成为一匹“黑马”,是因为它唤醒了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为什么是诗词?它代表了中国历史怎样的光荣和理想?它又隐喻了中国人怎样的追求和情怀?它的播出,意味着一个怎样的时代来临?它的走红,又说明了哪种精神得以延续?“本期视点”的一组稿件从不同侧面作了阐释,文中提到了诗词大会的精彩花絮,提到了大会的背后情怀,提到了这档节目的社会意义,也提到了由此引发的国学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始终都凝结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任何文化都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追求美是人类最早发展起来的最强烈的社会需求,人们的消费行为从来都是受他们所处时代的审美观念所支配的.企业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形态,对之进行美学探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和动力源泉。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语句简短,富有乐感,意象丰富,意涵深远,浓缩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反映着诗人的心境,也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隐逸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反映着中国人在处理自己内心与周边环境时的智慧,追求内心简单平和的处事态度。隐逸文化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人们自身的发展与自己的期待或者自身的成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不协调的现象时,隐逸文化可以启发我们调整心态,用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来应对问题。该文主要选取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山水田园诗词作为研究内容,探讨这类诗词所反映的隐逸文化,以及其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