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南高跷秧歌作为东北秧歌的典型代表,既有东北秧歌的文化共性,也有辽南秧歌的地方特色,其审美形象、表演风格、音乐、精神意蕴具有浓郁的"东北味儿"。复州高跷秧歌和庄河高跷秧歌都承载了传承辽南文化习俗、民间风情和群体性格的作用,随着高跷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延续,发展与创新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2.
刘介民 《文化学刊》2009,(5):103-107
凸显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俗”,即民间习俗;一是“民艺”,即民间艺术。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岭南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虽然,民俗与民艺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但两者同出于民间,又互相重叠、互为交叉、互为作用,甚至是不可分的”。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研究。“民俗艺术”这个概念更好地反映了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是考察风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如何利用艺术的形式以成风俗;从民俗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从民间艺术中探讨其精神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2,(5):168-172
民俗语言学的兴起表明了其研究应用的传统。自1990年后的二十多年,民俗语言学的应用研究进入一个相对活跃的阶段。在应用研究方面,还表现出发展不平衡和诸多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王佳 《文化学刊》2013,(2):27-33
黑龙江藏传佛教和民间习俗相互作用,形成节庆文化,主要有三种基本方式:宗教事象演变为民俗内容的节庆文化——民俗对宗教的习俗化。民俗形式注入宗教内容而形成的节庆文化——宗教对民俗的神圣化。宗教和民俗在流传过程中合流而成的节庆文化——宗教与民俗的相互交融。而目前流传下来的现代宗教民俗节庆形态,则又呈现宗教和民俗相剥离的趋势,或者几乎完全成为日常生活习俗,或者几乎完全保留在宗教信仰仪式活动中,只有如千灯节等较少节庆还保持着宗教和民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代是古今中西交汇的时代,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明清民俗既传承了古老的生活传统,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民俗内涵。明清民俗史大约经历了三个段落:明初至弘治时期,明朝正德年间至明朝末年,清朝时期。明清民俗总体特征是世俗化,人们对世俗生活空前重视,无论是庄严的祭典,还是寻常的儿童娱乐,人们都以世俗的需要为基本前提。具体说来明清民俗有如下三大特点:一、民俗仪式与民俗象征的扩大与丰富;二、民俗信仰与民众生活结合紧密;三、城市民俗生活娱乐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6.
民俗语汇是语言与民俗的辩证统一的结合体,承载着民俗文化事象的方方面面。作为涵化有民俗要素的重要素材,对其考辑与溯源有着深刻的意义。《迩言》六卷辑录了常语俗言,并在不同程度上追溯这些语汇的语源,找寻书证,体现独有的民俗语言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佳 《文化学刊》2010,(4):136-139
方言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方言的研究也应该与民俗、文化的研究相结合。基于此理念,本文对四川邛崃等地的特殊骂詈语"抱箢篼"、"坐土撮箕"进行了民俗、文化方面的考源,认为这一说法源于当地的丧葬民俗,并与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佛教的流传影响了当地的民俗、语言。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传教士的著述中,多有对中国民俗方面的论述,他们之中有的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信度较高,曾德昭的《大中国志》便是典型代表。基于此,笔者基于民俗学视角,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方面梳理《大中国志》对明时民俗的论述,借以引起相关学者对民俗文献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去年年底,我听说了一个102岁高龄老人的遭遇,最近我又听说了一个99岁的老人的生活。比较两位老人的命运,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关于102岁高龄老人的遭遇,是她的大孙子讲给我听的。她是个农民,一直到70多岁也下地干活,90多岁了,她还一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直到最近一两年她才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作为一个农民,她当然没有退休金,晚年就完全要靠儿子赡养。据她的大孙子说,她先是靠大儿子生活,日子还过得去。后来,她到小儿子家生活,日子就艰难了。特别是最后一两年,她竟然一日三餐都吃不全,更说不上什么有营养的。有时大孙子送一点好吃的去,但没有时间喂她,让他的叔叔喂.可后来一了解,他的小叔叔竟没有喂老人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的新民俗电影创作者将创作笔触伸进民间话语体系中,着力表现千百年来代代延续的民俗风情和宗族观念,谱写出一则又一则发人深省的民族化寓言。时代语境的变迁和电影产业的不断变化又为新民俗电影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在新的人文场域中,从文化编码、影像写意和历史瞭望三个视野出发,可以窥见新民俗电影创作中独特的审美取向与思想旨趣。在历史脉络中寻绎生机,对当下的电影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有大量的民俗审美元素,而这种民俗又与游戏性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前人关于取经故事的研究基础上从民间传说和神话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这样一部旷世之作,使得小说在内容、寓意、用语上都具有民俗审美的成分,并为后世的民俗文化所接受,《西游记》的民俗审美与游戏主题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浙南瑞安市的碧山一带,有一年一度的闹春民俗事象-拦垟福。 拦垟福始于宋代,由民间信仰、祭祀海上护航护渔的杨精义杨府爷转而演化为农民祝祷虫害消弭、祈盼庄稼丰收的行为,现在成了借用娱神仪轨来娱人娱己的闹春活动。这种历经千年的田野巡游踩街过程及表演形式,独特精彩,已被列入瑞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3.
美摄欣赏     
《文化交流》2009,(9):52-53
作品借鉴了水墨丹青的特有艺术形式,运用计算机后期制作技艺,营造出江南水乡的特有风韵。现代科技的渗入,使摄影获得更多的表现手段,外部感性表现更加多样化,该作品含有的版画韵味便是很好的例证,而红色的保留,彰显了民俗的时尚演化。  相似文献   

14.
刘佳慧 《文化学刊》2009,(4):103-107
民俗语汇就是那些与具体的民俗形态或某种民俗事象密切相关的、反映民俗文化的语汇。《越谚》正是一部反映中国清代越地方言词语和谚语的著作,它以记录口头俗语为目的,对于越地方言词语、歇后语、惯用语、成语、谚语均有大量记载、,这些均为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重要语料。  相似文献   

15.
民俗象征 一、民俗象征的类型与特征 (一)民俗象征的低级层次,是“指代”。民俗活动充满着美丽而繁多的现象。它把那些子虚乌有或不在眼前的东西统统纳入翩翩飞舞旋转流动的思绪。在这种场合下,“指代”就有用处了。它使那些并非存在或不能随心所欲拈来使用的东西有了文化象征意义的“替身”,让“替身”虚与应酬、周旋敷演,帮助俗  相似文献   

16.
风俗画是以表现人在特定民俗场景情境的活动,各种民俗事象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民俗活动"道具"的民俗器物(如"器物谱"和关于特定器物的故实掌故等)为题材和题旨情趣的绘画。作为绘画语言艺术的风俗画,是以绘画或刻写的图画语言创制的以风俗画为载体和艺术形式的语言民俗景观。"风俗画"的绘画形式、工具、载体材质、技艺等必备的基础要素,与其他画种都是共同的,与各种绘画作品最主要区别,在于"题材"。"题材"核心点的"风俗",是"风俗画"作为"画"的本质特征。绘画的题材与文学的题材的一个共同点,均为其社会性所制约的属性,题材而论的"风俗画"的本质特征,正是其社会性所在。  相似文献   

17.
民俗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物质生产民俗、民俗饮食、民俗节日、婚丧民俗、民俗艺术五个方面论述了民俗对经济的积极作用。但民俗对经济有时也会产生副作用。前者对后者之间还存在无所谓有利还是不利的关系。在当代,民俗对国民经济的助力作用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18.
杨同桂的《沈故》是其撰写《盛京疆域考》后剩余材料集成,因而呈现了庞杂而零散的特点。《沈故》共205条,除了大量的地理故实记载外,还记录了清代盛京地区风土民俗事象,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民俗观念等。《沈故》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清代东北地区的民俗生活现象,对当下民俗事象起源与流变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洪雁  高日晖 《文化学刊》2011,(3):161-165
乡土叙述是孙惠芬小说的一个基本指向,她把对乡土的热爱用故事和形象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她小说中一直关注着农民的命运和心理的变迁,并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化的进程中,处在夹缝中的农民和乡土。  相似文献   

20.
韩华 《文化学刊》2011,(3):151-155
民俗语汇为语词中国民俗形态、民俗意象或风俗文化密切相关的部分。《掌录》一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民俗语汇训诂材料,这些词语保留了中国古代生动的民俗风貌及文化。论文将以《掌录》中的民俗语汇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结合民俗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传统语文学、田野民俗材料的收集作业、民俗语汇的动态发展三个角度来对《掌录》的民俗语汇训诂考证加以分析,从而探寻此书在民俗语汇研究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