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百年,中国东北地区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渡阶段。这场社会近代化变革影响了近代中国东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结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风俗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东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研究者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归纳总结的同时,笔者结合现阶段近代东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英国近代社会转型初期,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浪,这些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的流民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分析造就流民构成和就业困难的原因,可更清晰地了解这一时期流民问题产生的背景。本文即主要分析都铎时期英格兰出现流民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回顾和梳理《中国社会民俗史丛书》的策划与编辑出版历程,总结其在社会史研究上的学术史意义,在于成功地探索、开创了针对社会史,亦即社会生活专门史选题的特定研究方法,将其置于相应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之中进行还原与评价,以及注意"俗题雅作"和点面结合融为一体的书写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作者梳理探析关于社会史研究及书写方法的思想轨迹及实践所探索出的一个具有思想方法性质的心得。作者认为,社会史研究应特别关注那些由各种微观的、具体的、乃至一向被忽略的社会事物、事件和人物构成的"社会史点阵"。社会生活、社会史是以"社会史点阵"为基础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进程规则及其节点链接而来。其探索与实践的"套路",便是通过"抉隐发微,正本清源;俗事探雅,雅题俗做;点面交集,立体通观;关注现实,辨风正俗;民俗语言,别有天地",进而还原和解读"社会史点阵"。  相似文献   

5.
中国慈善事业史作为社会史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广泛开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视角不断拓宽,新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除发表了大量论述具体问题的论文外,还有多部专著问世。本文试对这些成果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民族志方法和国家与社会理论在人类学的中国研究中影响深远,但它们将地方空间化的理论倾向,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地方这个基本概念缺乏足够的理论关注。凯西的地方研究对于审视上述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并有助于激发新的问题意识和人类学中国研究的理论拓展。  相似文献   

7.
岑大利 《文化学刊》2010,(4):154-156
清代官箴书,是清代训诫官员的书,它集历代官宦从政经验和为官之道之大成。较前代的官箴书相比,清代的官箴书更面向基层政府的官员,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清代官箴书中的社会史资料十分丰富,学术价值很高,其中关于救灾与赈恤、各地民俗与社会问题、官员生活、交际往来和子女教育、社会治安与乡民教育的资料,对研究社会史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期以新华社《中国聚焦:中国大旱之年无“流民”》和玉树地震首目新华社英文报道两篇文章为实例,前者的作者总结。了在重大报道中呈现中国良好形象的经验,后者则谈了如何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拼抢时效、积极引导国际舆论。  相似文献   

9.
滨下武志教授是当今日本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中最为活跃、最有潜力、同时又较有代表性的一位。滨下武志教授1943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1966年进入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读书,从此与中国史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他拜在日本著名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家、德高望重的田中  相似文献   

10.
海外书情     
《对外大传播》2014,(4):64-64
作者戴维·兰普顿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研究学院中国研究系主任,同时兼任尼克松中心中国研究项目主任,从事中国问题研究近40年,被称为当今美国最权威的“中国通”。代表著有《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同床异梦:处理1989至2000年中美之外交》、《后毛时代的中国决策》等。  相似文献   

11.
乔纳森·霍尔斯拉格(Jonathan Holslag),年方28岁,现任比利时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他长期研究中国外交政策,在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获得有关亚洲地区安全的博士学位,是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和欧盟的幕僚关系甚密,  相似文献   

12.
傅瑞伟(Charles W.Freeman,又译查尔斯·弗里曼),法学博士,现任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费和中国研究项目”主任,年轻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1,(2):184-184
李雪涛在《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有很多现象表面来看是中国与西方的问题,实则是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换言之,许多看似地域上的不同,实际是时间上的错位。因此。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顺利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形态,应当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学术史书写中,以东北地方经验为素材的研究,常常被一笔带过,相对于被不断"深描"的东南和西南等区域研究,其暗淡之势颇为明显。尽管人类学的东北研究就其自身来说难言传统,但却并非毫无闪亮之处。在东北这温寒交接的中间地带,不同的族群与社会在历史的脉动之中不断碰撞与交融,与之相伴的则是不同文明与文化的进退与交错。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2,(3):4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任何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的文化研究,均无意义,不会有生命力。中国社会发展至今天,与世界先进国家一样,关注社会现实文化问题成为国家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追求文明进步的社会生活既是人类与国人生命历程的一个向往,也是当今世界和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关注社会现实文化问题不是历史学  相似文献   

16.
1996年,王日根先生出版了《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一书。该书运用社会学方法,取向社会史的角度,把会馆置于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大环境中,全面考察了会馆发展演进过程及其兴盛的背景,深入分析了会馆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正>英国政体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古德曼是世界知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现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悉尼大学政治学教授,曾经任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学术主任、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悉尼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等职。曾出版多部中国研究专著,如《邓小平政治评传》《中国的新富阶层:未来统治者,当下的生活》等。作者认为,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改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经济的高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无疑是西方媒体关注的对象,然而,一些西方媒体往往对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片面、夸张的报道,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本项研究以话语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旨在解读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活语模式和策略以及该现象的话语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使社会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近现代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让人们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历史教育问题,正因为社会不断发展转型,所以相应的历史教育也随之发展,要想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构建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历史教育理论体系。对于什么是历史教育,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历史教育,这些都是现代教育需要深思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历史教育的传播更加便捷,由此传承多年的社会历史教育格局也将发生改变。要想更好地研究历史教育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历史教育的主体,历史教育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及历史教育构建机制等问题,还要同时结合社会发展、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学者观点等要素进行相关研究。基于此,该文主要就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展开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20.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要让世界全面地认识中国,也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讲好新中国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新中国史研究深刻回答时代新课题,也需要讲好新中国故事回应世界关切。为有效应对讲好新中国故事工作中仍存在的一些困难与挑战,应加强统一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和协同配合;加强理念创新,构筑全领域传播矩阵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加强风险研判,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差异传播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好国内国际两支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