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先生的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以下称《七十年》),2001年9月由南海出版公司推出不久,即在读书界引起轩然大波。先是上海的水渭亭因署名问题发难周海婴,此事最终得以圆满解决。紧接着因《七十年》中的两处内容引起争论。一是鲁迅的死因,秋石先生对书中说鲁迅的死可能是日本医生须藤谋害的说法提出质疑。现在,这场风波基本平息了。不过,看这风波的前前后后,总觉得还可以领悟到些许有用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2.
秋石对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以下称《七十年》)近乎粗暴乃至有辱周海婴人格之嫌的“质疑批评”在学界引起强烈的不满。对此,已经有多人撰文提出批评,此风波本已渐趋平息。但笔者近来又读到秋石《&;lt;爱护鲁迅是我们共同的道义&;gt;一文写作发表的前前后后》和陈香《&;lt;秋石撰文质疑周海婴写书风波又起&;gt;一文写作、发表的前后》两文才明白,原来秋石是认为  相似文献   

3.
秋石对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以下称《七十年》)近乎粗暴乃至有辱周海婴人格之嫌的“质疑批评”在学界引起强烈的不满。对此,已经有多人撰文提出批评,此风波本已渐趋平息。但笔者近来又读到秋石《〈爱护鲁迅是我们共同的道义〉一文写作发表的前前后后》和陈香《〈秋石撰文质疑周海婴写书风波又起〉一文写作、发表的前后》两文才明白,原来秋石是认为《中华读书报》实习记者陈香报道的原因,才给读者造成他粗暴对待周海婴的影响。我想,我们不如找出他当初发表的文章看个究竟。秋石对周海婴《七十年》的质疑批评文字,最初发表于2002年9月17…  相似文献   

4.
安文江 《学习之友》2006,(10):58-58
在纪念鲁迅先生120周年诞辰的时候,周海婴推出了30万字的《鲁迅与我七十年》,在最后补上的《再说几句》一节,海婴披露:1957年,毛主席在上海请周谷城、罗稷南等湖南老乡叙谈。其时正值“反右”.罗稷南先生斗胆向毛主席提出个设想: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毛主席沉思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的回答是:“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坟哦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的话虽是就怎样做父亲而言,却同样适合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除却进化的观点不谈,鲁迅先生所说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把它放进当下的中学语教育中来看,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育子     
鲁人 《师道》2014,(12):16-17
鲁迅做父亲很偶然。虽然,他在“五四”运动后,发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至今读起来仍能令我们受益。并使人觉得他似乎很得育子的体悟。其实,先生的儿子周海婴的降生却在十年后,写此文时,他大约都不曾想过今生会有自己的孩子。与许广平定居上海后,俩人就曾商定不要孩子。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虽无子女,素不介怀。后顾无忧,反以为快。”连周海婴都承认自己是因“母亲和父亲避孕失败”后“意外降临人世的”。先生不想要孩子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年龄.社会的动荡,处境的险恶。  相似文献   

7.
自从鲁迅先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首次为晚清时期那些“揭发伏藏,显其弊恶”类型的小说定名为“谴责小说”以后,七十年过去了,一直为多数研究者所沿用,几乎不曾有人提出过质疑。这固然是因为鲁迅先生的声望和影响所及,加之书中有些地方充满了叙事人的插话、质问和评议,鞭苔时政之意亦隐约可见,所以人们对这类小说冠以“谴责”二字加以限定,素来习以为常。但是,并不是所有清末的这类小说的“谴责”特征都是那么明朗的。只有在以第三人称修辞方式叙述的那几部小说,即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和《文明小史》,以  相似文献   

8.
1932年冬天,鲁迅先生写下一首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他的好友许寿裳先生解释说:“这大概是为他的爱子海婴活泼会闹,客人指为溺爱而作。”“小於菟”就是小老虎,是鲁迅在感叹他的独子周海婴——一个出生在上海的婴儿。而今,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於菟”已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住在北京木樨地一幢灰色的大楼里,过着极其普通的生活。周海婴,高高瘦瘦,头发花  相似文献   

9.
《吕氏春秋·察传》有云:“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书中列举了若干以讹传讹的事例,说明“闻而不审”,即听了一种说法不加审察的危害,告诫我们在这方面一定要慎重。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重呢?书中说:“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意思是: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们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自己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这是很有道理的。眼前就有一个例子:在鲁迅诞辰120周年之际,周海婴推出了一部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其最后一节“再说几…  相似文献   

10.
二○○六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新作文杂志社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纪念活动——“新作文‘文学茶座’专题讲座”,以此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为了能让大家对鲁迅先生有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杂志社特邀山西大学文学院王春林副教授作了《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的专题讲座。永远的“民族魂”@聂闻  相似文献   

11.
读了《语文月刊》1993年第8期上傅勉之先生《柔石的“迂”是贬词还是褒词——与张文斌先生商榷鲁迅对“迂”的态度》一文(以下简称“商榷”),很高兴。高兴的是它激起了我旧话重提的兴趣。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十二年前,笔者在《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1—12期)上发表了拙作《<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札记》,其中有一节谈到柔石的“迂”。结论是:“鲁迅先生赞美柔石的‘迂’”。论据是:①鲁迅先生用“(柔石的)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暗示:“台州式的硬气、方孝孺的骨气”就是柔石的“迂”的第一个含义。②柔石在“碰  相似文献   

12.
《淮阴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发表了拙文《关于轻声“得”的语义特征和词性的一点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主要从共时的角度,运用转换、替代等规则证明了“表示可能、可以、允许”语义内容的轻声“得”属助动词。其后,本人阅读了杨树达先生的《词诠》、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欣得两位先生对这一问题都曾作过有关的论述。现将两位先生的论点引述于下,以从历时的角度对《质疑》的论点作一补释。杨树达先生在《词诠》卷二“得”之条目第(三)项中将其视为助动词,所列例句为: (1)先为之报,又焉得立?(《左传·闵二年》)  相似文献   

13.
王梅艳同志在其《数字的借代)(见《语文知识》1995年第2期)中列举了数字借代的几种类型,其中说道“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中的‘七斤’、‘九斤’都代具体的人”,并以此作为数字“与量词结合代本体”的一个例证。对此我不敢苟同。原因如下:首先,“七斤”、“九斤”都是人名。《风波》中分明写道:“这村庄  相似文献   

14.
今年初在北京的时候,一些同志谈起我四十五年前发表的关于《出关》的评论及有关讨论的情况,遂引起我的回忆。我当年关于《出关》的评论,原刊于一九三六年二月七日天津《大公报·文艺》第89期,是作为“书报简评”刊出的。这段评论不长,不过寥寥三百余字。兹录如下: 在创作上,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鲁迅先生的历史题材小说《出关》。鲁迅在《彷徨》《呐喊》之后一直到现在,我们没有看见过他在小说方面的创作,无数爱护鲁迅的读者群也颇渴望他有新的创作出现。现在他居然写出了这篇《出关》,这自然是极可喜  相似文献   

15.
《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十六日,后收在《彷徨》这部集子中列为首篇。鲁迅先生在集子前面引了屈原《离骚》中的几句诗,有两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先生在一九三三年三月《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都说明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所谓彷徨,并不是消极的徘徊,而是积极的荷戟求索。一方面,继续为革命而创作,“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自选集”自序》,见全集[四]348页),“对于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逝世以后,巴金和唐弢都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参加了鲁迅先生的丧仪和葬礼.事后,两人分别写了“鲁迅丧仪”的散文,巴金的一篇是《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以下简称巴文)唐弢的一篇是《鲁迅先生丧仪散记》(以下简称唐文).比较一下这两篇佳作的异同,对于提高散文鉴赏和习作水平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7.
一、先做必要交代、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例如: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药》(板书:《药》、鲁迅)这篇小说写于1919年4月,即“五四”运动的前夕,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这次革命失败了,因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脱离群众。我们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领会。(洪镇涛《药》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18.
<正>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围绕鲁迅先生编排课文,是小学阶段唯一一个以人物为主题的单元,承载着独特的育人任务。小学阶段学习鲁迅单元,该用怎样的方式读,读到什么程度,怎么才能让学生亲近鲁迅、喜欢鲁迅、喜欢鲁迅的作品,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谈谈我们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思考。一、在大单元设计中凸显核心素养价值意义本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两篇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相似文献   

19.
我们分析一个句子,不仅要从语法上弄清它的句子结构,而且还要揭示句子的深刻含义。鲁迅先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有两个极为复杂而精彩的句子,它们都居于同一个中心段,论述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梁实秋不仅是“丧家的”资本家的忠实走狗,而且是一个无能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现在分别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自嘲》中的名句,其中的“孺子牛”是鲁迅的自况之词。“孺子”,《现代汉语词典》注:“〈书〉小孩子。”诗中的“孺子”指鲁迅之子海婴。1932年10月5日,鲁迅、许广平应郁达夫、王映霞之邀,作客聚丰园,“同席为柳亚子夫妇、达夫之兄嫂、林微音”(《日记》)。因刚满3岁的海婴染病,许广平没有赴晏,席间话题便不免谈及“孺子”。鲁迅晚来得子,对其溺爱有加,郁达夫便自然地想起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中的一个典故:“同里钱秀才季同,工小词,然饮酒使气,有不可一世之概。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