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德育已陷入困境,我们需要突围,以历史的高度、世界的广度和时代的深度,把握问题的本质,系统反思和批判旧的德育思想体系,建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现代德育体系.德育突围的核心问题,一是要研究现代道德,需要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者齐心协力;二是在德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要深刻理解正在来临的个人时代,变社会本位为个人本位,积极引导和促进个人的追求与发展,培养个人的平等观念和利他偏好.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实践演化的基础上,现代社会中德育价值结构以及价值观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无疑给当代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认为,现代德育必须在建构个人价值本位的基础上,调整德育价值结构,以提升现代德育价值的涵量,同时现代德育必须由规制的力量转化为解放的力量,这些应该是现代德育建设所关注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邵艳 《文教资料》2011,(1):148-149
现代大学生需要生命关怀。高校德育生命关怀的缺失包括:高校德育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导致生命关怀的缺失:高校德育内容单一、抽象和封闭忽视生命教育:高校德育模式由“知识性德育+日常性德育”组成漠视生命关怀教育;高校德育的方法过于简单没有发挥道德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要实现高校德育生命关怀,我们必须坚持“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统一:构建以生命关怀为主体的现代德育的内容体系:改进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生命关怀教育;构建生命关怀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4.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代德育要适应新的时代,尽快走出误区和困境,就必须走改革与创新之路.现代德育的改革、创新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而德育内容的改革又在其中处于关键地位.在宏观上,在重新选择德育内容时,要能够体现时代性、开放性、竞争性、整体性、实践性等五个指导原则;在微观上,现代德育内容改革的具体措施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进一步提高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进一步充实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实效;3.进一步拓宽德育工作渠道,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人类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传统德育教学面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有很多的不适应.只有深入系统地探讨现代远程教育的德育问题,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德育的建设,才可能真正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德才兼备的现代人才,促使现代远程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方蕾蕾 《中国德育》2015,(15):38-43
"互联网+"时代,我国德育正面临社会结构的变化、道德关系的重构、道德社会的延伸等境遇。已有的传统与现代两种德育取向虽有所分野,但二者的问题及特征并非独立存在,且"互联网+"时代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而非颠覆,故而未来德育也应择一融合的取向,即传统+现代的第三种德育取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德育理论和实践具有社会本位的传统特征,即片面地以社会发展遮蔽人的发展,造成“人学空场”的弊端。德育与人的陌生与隔离,使其不仅实效低下,而且由于其与“人的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相悖,迫切需要改革。在对德育的社会本位这一传统反思的基础上,人本德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顺应我国新时期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本德育理念和模式有必要也有可能成为现代德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袁新秀 《教育探索》2008,(8):140-141
中西德育传统有着较大区别。西方德育传统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价值,注重个性化和尊重个人意志,强调德育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中国德育传统以整体为本位,强调整体价值,注重个体对整体、对社会的适应性教育,强调德育目的的合理性与致用性相统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个体本位意识的加强是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德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0.
当前,传统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遭到人们的质疑,它在价值追求、教育内容、目标要求、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只有从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渠道、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现代德育新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在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简论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可供选择利用的西方德育理论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全球本体德育理论,二是社会本位德育理论,三是个人本位德育理论,我们要批判地借鉴西方德育理论,构建我国的德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德育才真正能有实效.  相似文献   

13.
学分制下高校德育模式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缺失是传统德育模式指导下德育实效低下的症结所在。培养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的呼唤,是学分制改革对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学分制下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坚持主体性原则,构建现代德育模式,首先要实现指导思维的生成性思维转向;其次要做到德育目标设定的开放性,要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既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再次,是内容选择上的生活性以及方法上的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双向互补性。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缺失是传统德育模式指导下德育实效低下的症结所在。培养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的呼唤,是学分制改革对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学分制下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坚持主体性原则,构建现代德育模式,首先要实现指导思维的生成性思维转向;其次要做到德育目标设定的开放性,要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既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再次,是内容选择上的生活性以及方法上的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双向互补性。  相似文献   

15.
德育思想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变迁性。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德育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建构中国特色大学现代德育体系的重要资源。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德育与大学现代德育的相似点,传承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优良精神,对加强大学德育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目标创新的必然性和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目标要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要求高校德育目标从要求精英的标准向要求大众型的普通标准转变;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独生子女的增多,要求高校德育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高校办学模式和就业体制的改变,要求高校德育目标从注重社会本位向更注重个体本位,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才转变。  相似文献   

17.
传统德育关系本位取向的现代转型具有其价值与条件。转型有利于遏制社会的功利膨胀,弥补现代关系中的人文缺失,完善现代道德能力的培养。转型也具备一定的条件,现代人际的功利化工具化,需要传统中的营养;学校德育的主知主义模式疏于基本的人际德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是转型的有利环境;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取向是转型的有利平台;传统德育具有可发掘的现代因子等。  相似文献   

18.
余国俊 《文教资料》2013,(24):70-71
德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策本身,我国德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经过多年的演变,“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基本确定.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还需要处理好社会与个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兼顾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双重标准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由个人、组织和社会群体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隧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区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已成为现代社会工作的重要对象。社区德育能沟通学较、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德育合力,促进全民注重德育,关心德育、支持德育和接受德育。  相似文献   

20.
美德伦理与大学生德性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大学德育定位偏失,缺乏德育的人性意义、伦理导向和实践基础.现代社会的大学德育应坚持德性本位的德育观,以美德伦理为价值导向,着眼于以人的伦理道德力培养为核心的德性人格的塑造.德性人格是对知性人格的超越,是人格塑造的"至善"境界,也体现了大学德育在人才培养上价值理性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