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黄宗羲是一位炳炳百世、熠熠万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诗学思想散见于平生所作的诗序、传记、碑表、墓志铭中,并与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论述纽结在一起,他的诗学思考视野开阔,于多层面、多角度的批评实践中提出了"史亡而后诗作"的"诗史"命题,该立论在三个维度上引发并深化着对传统"诗史"观念的探讨:1."诗之与史,相为表里者也";2."诗补史之阙";3."诗为史外传心之史".曲折的遗民人生经历使黄宗羲把诗看作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特殊存在,他用诗来作为思索社会的起点和记录心脉的总结,意图在矛盾纷繁的时代境域焦虑中突围.他的"诗史"思想谱系隐喻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文化内涵--批判性精神、兼收并蓄的胸襟和经世致用的旨归,他以其"诗史"实践勾画出晚明的眉目,震响着清初的风雷.探究黄宗羲"诗史"的思想内涵及文化品格,必须把黄宗羲对"诗史"观念的论述纳入到中国古典诗学流变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考察,并结合黄氏所生活的明清鼎革易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来作横向和纵向的审美观照,以期管窥其对传统诗论承传与创新的过渡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作为极具代表性的遗民老耆,多变的时代赋予他多变的人生,但作为文人,他重"情"尚"奇",馨香瓣折"情至之情"和"万古之性情",兀傲奇崛,诗歌意象奇特,意境荒寒,对有清一代"祧唐祢宋"的诗学思想变革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相似文献   

3.
王忠孝是南明福建抗清斗争的重要遗臣,其晚年追随郑经东渡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的文教发展。《王忠孝公集》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明末迁台遗民文人别集之一,它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的政治、社会状况,提供了有关南明福建抗清政权的重要史料,同时又是遗民文人个人生活及情感经历的真实记述。因此,基于《王忠孝公集》对王忠孝的政治作为及生命情怀的细致考察,既可以展现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政治生态及情感变化,又可以为相关的南明文学、台湾文学研究提供学术借鉴。  相似文献   

4.
明清易代的特殊社会背景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遗民群体,他们以散曲创作展示时代变迁、书写个人情怀。具体而言,遗民散曲对明清易代的文学性书写主要表现为:对黍离之悲与故国之戚的沉痛表达,对明清鼎革的泣血呼喊以及遗民对自身尴尬地位的现实关照。从艺术开拓的角度来看,自由直率的曲体承载着严肃崇高的题材挺进渐趋僵化的曲坛,为清初散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5.
沈光文诗作中的遗民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光文是台湾的第一位诗人,也是台湾第一位遗民诗人,在他之后,徐孚远、王忠孝、卢若腾等一批明末文人先后渡海至台,开创了台湾遗民文学和乡愁文学的先河.明朝遗民的心态早已成为众多大陆学者研究的对象,作为"开启台湾文学第一人",沈光文在台湾也得到足够多的重视.然而,沈光文诗作中的遗民心态却较少有人关注,沈光文的思乡之作、诗作中频繁出现"饥"、"饿"二字等,都与他的遗民心态密切相关,可以说,抓住遗民心态这条线,就找到了读懂沈光文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易代之际,作为前朝的士人遗民应如何在新朝生存?文章以归庄这个个案为例,以其甲申、乙酉之后的交游为分析的证据,说明了明清易代之际,士人遗民以其特殊的身份,演绎了在鼎革之时或誓死忠于故朝、或佯狂于世、或托迹僧道、或隐居隔绝于新朝、或周旋于新朝、或兼而有之的特殊的生存选择.  相似文献   

7.
陈瑞 《语文知识》2010,(4):87-88
在宋元易代之际,大量遗民文人不与新朝合作,与蒙元统治者保持着一种疏离甚至是对立的状态。在这一时期的遗民社会中,老庄思想颇为盛行,不仅深刻影响着遗民的人生态度与生存方式的选择,而且对遗民散文的创作也有重要的意义。宋遗民散文推崇老庄思想中的自然观念、隐逸思想,艺术上也多取法老庄之文。这种创作倾向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方文是清初杰出的遗民诗人。易代之际,他的诗风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当然与时代的变迁有关,然仅就这一方面思考是不够的,在我们进一步探寻这一变化的契机时,发现方文的宣城之游是其诗风变化的直接诱因。同时在探讨这一直接诱因的基础上,对嵞山体与宣城体的关系也作了一点阐述,说明嵞山体反过来又对宣城体的形成产生启发与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明清易代,遗民备受关注,李确作为其中之一,其气节为时人所钦佩。除了遗民身份外,李确亦是隐士、布衣。从他的《蜃园诗集》《梅花百咏》及《九山游草》等诗集中,可见出其中蕴含的遗民情结、隐逸志怀以及布衣精神,使明清之交一位在诗歌创作和人格精神上颇为突出的作家之面貌得到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还原。  相似文献   

10.
南宋遗民词中的隐士形象,给词体文学的抒情世界和审美意蕴注入了新质,反映出宋元易代之际民族社会的苦难和词人个体命运的不幸,以及他们寻求解脱苦难、摆脱不幸的途径,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