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初叶燮的诗学思想是中国诗学史上最具体系性的文学理论之一.学界对于叶燮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并采取了多种视角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学界对叶燮的文学思想、美学思想、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李贽曾以"胆力"、"识力"称许公安派主将袁宏道,而公安派诗学的基本理念恰好与李贽的期许对应。所谓"独抒性灵",表现的是"识力",而"不拘格套",则是"胆力"的鲜明体现。并非偶合,李贽的历史功利主义以挑战禁忌为宗旨,公安派诗学同样以挑战禁忌为宗旨。当李贽因挑战禁忌而不得不自刎于狱中之时,也就是公安派收敛锋芒之日。对李贽与公安派这种关系的把握,有助于深入理解晚明文坛和晚明社会。  相似文献   

3.
沈德潜于叶燮的诗论多有继承,但二人诗论立足点又是不同的,叶燮立足于主变,沈德潜立足于崇正。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相似文献   

4.
论公安派副将江盈科的文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明文学革新运动中,江盈科实际上是作为公安派的副将而与袁宏道互相唱和。他的文学主张是针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倾向而发,大致与宏道同调,但也有其独到认识:一是阐发袁宏道所倡“性灵说”之旨,另立“元神活泼说”与之呼应;二是反对尊古卑今,主张代各有文,但对前后七子并不一概否定;三是痛诋模拟剽窃,强调个性独创,以贵真、重趣、崇实、尚奇倡变和主张信腕信口、不拘格套为其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5.
袁中道(1570-1626)字小修,明后期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官至南京吏部郎中。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作为公安派“三袁”之一,袁中道的学思想深受他的兄长、公安派主帅袁宏道的影响。因为袁中道生年较晚,对后期公安派的流弊认识颇深刻,故他的诗学思想体现了“通骑驿于公安、竞陵”的调和色彩。研究袁中道诗学思想,可以为认识中晚明诗学思想的转型及其时代特征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6.
叶燮诗学表现出理论的自觉:一是理性特质,二是主张立足于"变"而正、变统一,并在宇宙观层面论证"诗变"和"天地运行"规律的同构关系。叶燮按照宏观与微观、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立体审视方法,论证"诗变"发现与诗论家的素质、"诗变"认识与诗学方法的关系。使"诗变论"从对文学活动现象变化的认识到对诗变因素、原因和诗变原理的探索、总结,最终达到对"诗变"的规律性论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诗学渊源、对宋诗的态度两方面探讨了范当世的诗学理论主张后认为:范当世的诗学主张渊源于桐城派诗论,同时又与当时盛极一时的宋诗派诗论有密切的关联。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范兰世在桐城派和同光体诗派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公安派的发生发展以三袁为主将。三袁对公安派的发展之功可概括为:袁宗道发之,袁宏道兴之,袁中道善之。而公安派之所以能够成为明代文坛蔚为大观的文学潮流,从根本上说离不开袁宗道的发轫之功。  相似文献   

9.
对于潘之恒诗歌创作的评价,历来以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影响最大,认为其先追随七子派,再附和公安派,浮摇不定,一生“随人作计”。从潘之恒与袁宏道、袁中道的交游入手,厘清潘之恒与公安派的关系,考察他们创作思想的相互联系.再结合潘之恒游楚之作《涉江诗选》的分析,可以对此做出一个明确而又公正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清初叶燮在写作诗学著作《原诗》时体现出的阅读经验、方法和策略等,对当今读者具有很强的启迪价值,值得承传和借鉴。重视古书、继承传统,在阅读和品评中点面结合,既有面的整体摄入,又须有小切口的深入,精专与广博相得益彰;视文本为有机的生命整体,在阅读中重视整体性的审美感知和反复“涵泳”;体察作家的内心世界与创作心态;突破个人一己之经历与情感,将之升华为一种人类或群体普遍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1.
清初诗论家叶燮主张诗歌创作应多学古人,继承其"因而实创"、"能因而善变"的创作精神,"熔铸"百代,"自成一家"。其组诗《山居杂诗》融会历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和表现手法,多方面表达其澹泊之志和济世之怀,形成思深意永的艺术风貌,展示了一定的创新活力,较好地体现了其学古宗旨。其学古诗论与相关创作为处于历史困境的传统诗歌指示了一条继往开来的发展道路,二者之间的交叉研究便于发挥两方面研究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美学角度审视,叶燮是时下公认的大家,历来论述颇多.全面客观认识叶燮《原诗》的美学思想,须结合清初背景从“理、事、情”,“活法”等方面进行评述.叶燮的美学思想之所以不能影响乾嘉学人,与清初的文化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文学批评著作<原诗>蕴藏着叶燮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智慧,值得挖捌和承传.叶燮的写作不一味迷信权威、不盲目崇拜名家、不难古人是论,敢于在纷乱中保持清醒、拨云见日、独辟蹊径:写作中流露出他推崇新变的勇气、创新更进的精神追求;展示出浓郁的人文之思,极富个性色彩,尽显批评家的人格魅力,文如其人,见文知人,主体性异常鲜明;在行文中充分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娴熟、精湛地运用破立结合、设问反问结合及对比手法等.其写作思想、人格精神和表达个性等值得当代弘扬.  相似文献   

14.
同光体诗论的代表人物陈衍继承和发展了宋诗学.陈衍特别继承了宋诗的通变观,并在此指导下,能够别开生面,去探索、开辟新的诗学体系.无论是从贵在通变,还是从追求不俗,或者是从崇尚人格方面来看,陈衍的诗论都传承了宋代诗学的不少特色.  相似文献   

15.
叶燮“中和”的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具体概念范畴的运用上,更体现在整体诗学思想的宏观建构上,文章主要从“中和”思想内涵的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因中致和,一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万历前期,山左三家于慎行、冯琦、公鼐和公安派因时代因素在反对模拟和格调、提倡性灵等方面有一致性。而思想基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使他们在反对复古的程度、对待人民群众的作品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虽然山左三家没有像公安派那样取得反复古的最终胜利,但毕竟他们的诗论反映了当时诗坛发展的新动向,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叶公超中西学养深厚,而且深受英美现代派的影响,他的许多观念来自于艾略特,尤其是他回归传统的意识,和艾略特如出一辙。但他能够创造性地把这些观念运用于中国文学的实际,重视格律诗对中国新诗的建设性作用,为中国新诗形式建立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和具体的创造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宋代以降,江南各地文学经历凝定、转化、提升,其别具特点的地域色彩渐次形成。在特定历史时段中,理学宗派参与了地域文学的塑造,由林光朝开创的艾轩学派即是如此。从学术谱系上看,艾轩学派乃伊洛正统,却表现出独特的学术品格,"终宋之世别为源流",主要学术活动集中于莆田及周边地区。道艺双修为学派的重要特征,由此衍生艾轩诗学。从"学—诗"关系着眼,可将艾轩学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诗因学成"的阶段,后期为"学因诗传"的阶段。艾轩学派成员之间联系十分紧密、持久,以莆中为中心交织起复杂的群体网络,使学派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深刻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写作,诗作呈现出明显的宗派性、亲族性和地域性,并促成艾轩学派与地方文化的深入交融及其与地方诗学的紧密联系。艾轩学派在莆中的生成、传衍,使莆中终宋之世保持着独特的理学环境和文学氛围;经过艾轩学派持续浸润,莆中儒学因此昌盛,"人号之为小邹鲁"。借重于艾轩学派树立为莆中儒学传统,作为宗派重要内容的艾轩诗学,地位也无形中被强化、提升,融入此方诗学传统,泽惠深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存在主义作家的创作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荒诞派,荒诞派作品也在很长时期内影响着当代许多大家的创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品便反映了人的这种荒诞的存在。本文梳理了荒诞派文学的历史渊源及特色,通过贝娄作品与荒诞派作品的对读指出了新的时代背景下贝娄对荒诞派文学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韩国高丽朝诗学在诗歌理论观点上深受中国诗学的影响,更承传了中国诗学的批评方式。高丽诗学对意象批评的承传与运用,充分体现了朝鲜民族的审美意识特征,对后世诗学批评以及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