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一、于导课伊始时设疑——引学生入戏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正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声势震天,…  相似文献   

2.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樊浩旭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  相似文献   

3.
宋代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恩源于疑。朱熹也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如何巧妙设疑,让语文课堂柳暗花明是很有必要探讨一下的。  相似文献   

5.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教学问题,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探索求知的欲望。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情逝,水潭即成无澜死水;情生,潭源自有活水来。1.在"导入点"设疑——引学生入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时,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既能激起学生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打破思维的平静湖面,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其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取得事半功倍的  相似文献   

6.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于教学中适当设疑,犹如清泉流入水潭,若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波无澜的死水。数学教学中运用设疑导学,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又不能流于形式,本文试就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思维的起点。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死水。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师若能根据教材内容、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等实际情况,巧妙设疑,做到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因其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象,趣味性较少,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空洞说教,照本宣科,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以疑引思,以思解惑,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  相似文献   

11.
王颖 《教学月刊》2007,(10):31-32
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质疑问难能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英语课堂教学设疑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设疑对学生进行知识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知识、文化和社会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教学问题,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探索求知的欲望。设疑之于教学,  相似文献   

13.
李晾 《考试周刊》2010,(56):71-72
所谓设疑.就是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编制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编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  相似文献   

14.
一、现状分析陶行知先生形象地概括“问题”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宋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数学作为学生思维的体  相似文献   

15.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宋朝的朱熹曾说过:“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所以教师适时的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如在让学生调查各商场的有奖销售与打折销售后,请他们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然后思考:买一定数额的商品,选择哪种方式比较适合?然后进  相似文献   

16.
宋代哲学家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际上,这句话蕴涵了一种教学方法——“问题诱思法”,即巧设问题,诱导思维。具体地说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  相似文献   

17.
谈思想政治教学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怀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新课程,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素质呢?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必须多渠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重视用“设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开头的任务是:启发思维,指导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及心理准备,使他们思有方向,求有目标。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巧妙设计新颖、趣味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自…  相似文献   

18.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置疑,适时启发、引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  相似文献   

19.
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五个环节上设疑,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在课程导入时设疑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正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声势震天,自然先声夺人,历史课运用设疑亦是如此。导课伊始,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疑到思,尽快入戏。如:讲“鸦片战争”一课时,我首先给同学们描绘了唐王朝的繁荣,成吉思汗的文治武功,康乾盛世及四大发明,当学生沉浸在一片自豪之中时,我话锋一…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设疑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把握设疑时机,给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设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