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相对传统小说而言的当代新小说其叙述重心由传统的故事重心转移到叙述方式重心,叙述方式的创造成为当代新小说新的叙述焦点.因此,当代新小说对于小说的叙述形式进行了叙述策略、叙述声音、叙述语言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使小说更具表现力和创造性,表现出叙述因素的重要价值,激活了文学观念的革命.  相似文献   

3.
运用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叙述视角理论对鲁迅小说《离婚》进行分析,并指出本在这种叙述视角下的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4.
话本小说叙事模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话本小说“拟书场”的特殊叙事模式进行了总结。指出话本小说以模拟的说书人为特殊的叙述,以假想的听众为程式化的叙述接受,而固定的叙述声音与全知的叙述眼光构成其基本的叙事视角方式。  相似文献   

5.
秦云 《海外英语》2012,(2):219-221
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是对加勒比地区特立尼达被殖民历史的书写。小说展现了畸形社会下弱势群体的悲哀与人物命运的乖蹇。该文从叙事学之叙述话语角度出发,将文本细读与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小说叙述话语的深层意义、引述语的直接音效、非标准式英语和克利普索小调的视觉成像,以及小说修辞上的特色。指出小说叙述话语的巧妙运用正是叙述主题得以深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转向之前的小说叙述,无论是文革文学,还是新时期之初的文学,都强调写小说首先要"像小说",即小说的文体边界约束较强;语言学转向之后出现了杂语体叙述,小说的文体边界约束相对松动.杂语体叙述体现了语言学转向之后小说叙述在文体方面的变异特征.本文评析不同学科视野中的"杂语体"概念表述,同时指出"杂语体"研究中存在的概念含混和"语体"-"文体"纠缠现象.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是一位很重视叙述方式的作家,她的小说叙述方式体现了她创作小说时的叙述姿态。她在作品中,捕捉蕴含丰富的主题意象,用以营造象征化的、隐喻性的叙述空间,使结构承载起她对文化、历史、生命的终极思考与关怀。  相似文献   

8.
叙述是小说固有的审美本质。80年代初小说社会本位叙述观念决定其是一种宏大叙述。1985年后,寻根文学文化本位叙述观念使其走出宏大叙述,而主体自叙的新潮小说必然是个人化叙述。新写实文本的客观观察的姿态可视为介于宏大叙述与个人化叙述之间的第三种叙述。90年代,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文本在叙述形态上仍是宏大叙述,而林白、陈染等的文本个人化叙述则登峰造极。叙述形态的多元共存体现了文学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9.
王蒙小说中的准自传型主人公叙述视角往往具有双重性,即一个是追忆往事的主人公的视角.一个是被追忆的主人公在当时正在经历往事时的视角。这两个视角是成熟与幼稚、超然事外与不明真相之间的对比,于是构成叙述张力。由于主人公视角的双重性,就使这个视角同时成为叙述人视角;由于主人公的准自传身份,实质上又折射出作者的声音。这样,王蒙的小说就成为由两个世界叠加而成的立体世界,一个是作者所在的现实生活世界,一个是虚构的小说世界。这两个世界的相互审视,就使王蒙小说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相似文献   

10.
叙述从多方面影响着小说文体的审美特性。叙述的全知者观点与有限者观点及其真性与假性的转换,叙述的完全性自然时间序列、半自然时同序列和反自然时间序列以及宏观时间与微观时间的安排,叙述中的节奏变化等方面,都体现着小说叙述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持续了近一个世纪文化批判与建构努力的中国乡土小说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面临着日益式微、迷失的困境,穿行在茫茫乡野大地上的乡土作家们以自己的雄厚实力推动新乡土小说这支劲旅以“本土化”的独特性奋起抗击全球化(即西方化)的文化冲击,这不仅在文化哲学方面表现出富有个性化、本土化的民族文化的艰辛探索而且在文学形式方面表现出创造新颖独特的文本样式的不懈尝试。本文试图以《马桥词典》、《上塘书》和《水乳大地》三部长篇小说的叙事形式探索为依据,力图寻求近年来新乡土小说的外在形式方面的个性化趋势,即在打破传统叙事所进行的“词典”、“地方志”、“时间空间化”的开拓性尝试。  相似文献   

12.
史传孕育了中国古代小说,又阻碍了它的发展。明末清初出现的续书繁盛现象,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从内容到形式对史传传统的一次强有力的突破。由于续书作者既依傍于名著,又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了自觉的创作意识,采用了想像和虚构的文学手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挣脱史传传统的影响做出了贡献。续书是中国古代小说由依傍史实创作走向以想像和虚构为特征的现代小说创作、由群体型创作走向作家个体型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将清代中后期围绕《红楼梦》进行的各类批评放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来看,它具有一种集大成的意义,尽管仍在古代文学批评的大范畴中,但还是产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变化.由于思想理念、文化立场、审美趣味的不同,清人对《红楼梦》作品意蕴、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评述有其独到之处,与现代人的观点不尽相同,其中不乏精彩见解,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笔宝贵遗产和财富。  相似文献   

14.
镜象化是中国化史上一项独具个性的内容。其中《太平广记》的镜象故事就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化现象。本从“鸾鸟双鱼、阴阳和合——镜鸾与婚恋主题”,“耀通三界、光照天地——镜媒与神仙主题”,“镇邪去恶、降生吉祥——镜异与灵怪主题”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中国言小说中镜象化的类型及其化意义,以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中国。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所罗门之歌》以在白人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黑人男青年为主角,揭示了白人文化对自然和女性受压迫的认可,与对黑人心灵的侵蚀与戕害。小说通过反映女性和自然的共同命运和有机联系体现了生态女权主义意识。《所罗门之歌》还将主人公的成长与他对自然的认识、民族文化的认同相结合,不但给成长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是生态小说和成长小说的完美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在远程开放大专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远程开放大专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入手,着重对“远程环境下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开放情境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教学进行实践和探索,以期建构在远程开放环境下的传统文化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檀香型》不论是汲取民间传统精神文化资源,还是接纳西方现代叙事技巧,都建立起了基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开放性的当代小说审美叙事品质,为新世纪中国小说的发展竖立了一支醒目的标杆,并达至达莫言艺术创作的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经历了20世纪的重创剧痛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构建新的文明形态。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发现,后现代文明应该是传统与现代的互补。毋庸置疑,我们要发挥传统的用途,但是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正确解读上,否则即是对传统的滥用。然而,现在有些人对古代一些概念、原理存在着误读。本文拟以“天人合一”为例,试做一个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作为革命历史小说的《三家巷》,虽然其创作目的是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但整部小说从多方面可以看出受到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深刻影响,因而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如以家族为文化载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叙述方式等。  相似文献   

20.
以周大新的长篇小说《第二十幕》中女性“顺儿”为中心,从女性视角出发,揭示“顺儿”深受男权文化的影响,从而造成其主体意识的丧失,扮演男性附庸角色,成为男权文化的维护者和牺牲者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