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崎峰 《天中学刊》2007,22(3):125-126
主体性德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新举措。从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出发,存在着三种教育模式,即“选择-养成”的德育认知模式、“生命-关怀”的德育情感模式和“生活-体验”的德育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2.
德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学校德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在这个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重新审视传统的以“灌输”方法为主的德育模式,坚持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丰富德育方法,重视德育实践,构建主体性的德育模式,实现德育育人目标。一、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含义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承认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培养人成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模式。具体地说,就是以人的需要为…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德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波 《江苏高教》2001,(1):81-83
处于教育活动中核心与灵魂地位的德育,应积极面对新时期浪潮,变工具性德育模式为主体性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表现出与工具性德育模式截然不同的面貌、观念和思维方式。主体性德育模式将德育的现实性功能与超越性功能、个体享用性功能与一系列社会性功能有机地整合于“受教育者主体性”这一目标的培养上,既通过道德教育传授现时代的规范,又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它深刻地触及了德育的根本性问题,给出了德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德育内容“厚经薄权”使得德育模式不能承受如此之重。,在主体性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假”框架限制主体;在活动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大”主题阉割活动: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空”结构扼杀关心.。德育内容本身的理论偏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掺杂着太多的理想主义痕迹。“教育就是社会化”的命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修正德育内容表述的偏颇之处。在一定意义上,教会学生社会化就是教学生学会选择。未来的德育内容需围绕幸福教育和社会平等教育两个方面来建构。  相似文献   

5.
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疏离和互为主体性的缺失是传统德育模式的最大弊端。“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紧紧依托生活世界,力求在“教师一学生”的双向主体性关系中,推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重双向互动,在情感交融的同时实现德育价值的体验和认同,以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提升和飞跃。  相似文献   

6.
德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学校德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在这个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重新审视传统的以“灌输”方法为主的德育模式,坚持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丰富德育方法,重视德育实践,构建主体性的德育模式,实现德育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德育模式与德育有效性的探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走出传统德育模式下存在的诸多误区,需要通过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来取代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德育操作体系。主体性德育模式强调受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强调激发受教育主体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人化"教育--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化”教育的主旨在于实现教育中人性的复归,使教育真正成为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享用人的活动。人本主人心理学和严重异化的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为“人化”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和实践的启示。实施“人化”道德教育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德育的“转化”观念;摒弃以培养英才为目标的德育模式;塑造平民化的自由人格;重新审视“德-得”关系,建立新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传统的社会本位的德育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体性德育理论作为人本主义思想在德育观念上的反映,以“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等鲜明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使高校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本文通过对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的考察分析,探讨和阐述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功能、目标及其价值取向,以此推动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一、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当今世界正…  相似文献   

10.
王付欣 《文教资料》2007,(20):187-188
主体性德育模式是应对工具性德育模式而产生的,它深刻地触及了德育的根本问题,有其建构的必要性。主体性德育模式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以道德价值本身为根本目的,以师生互动为存在基础,以个性化、生活化教育为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输法”是中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模式,但由于该种教育方法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忽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而使德育容易与人的发展脱节,这致使我国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与预定的目标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弥补这个差距,就不能拘泥于“灌输教育法”的成规,而要特别注重思想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实施途径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主体性德育课堂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柳 《高教探索》2004,(1):88-89
德育模式是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和任务的重要载体,而主体性德育模式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其中课堂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指出:在“两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变换主角与配角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再次,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突出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励和培养。  相似文献   

13.
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由于存在诸多弊端,逐渐被时代淘汰。现代社会需要一种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和理念——主体性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也与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实际状况息息相关。它既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产物,又是对传统教育在德育方面的反思和批判。弄清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它的特有理念,以及如何构建主体性德育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我们很好地认识它,而且有利于我们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4.
学生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针时传统学生德育模式中存在的非主体枉问题。提出了学生主体性德育模式,并从德育的主体、德育的理念、德育的目标及德育的方法等四个方面比较了学生主体性德育与传统德育的主要区别,提出了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调控德育目标、拓展德育内容、更新德育方法等实施学生主体性德育的时策。  相似文献   

15.
管杰,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他的学校这样开展主体性德育:长期以来,在德育的实施方式上,我们简单地采取“大一统”的教育方式,忽略了个性。学校德育从“大锅饭”时代走出来,才是根本的出路。帮助学生实现生命价值,促进学生完成德性成长,是主体性德育的根本目标。我们着力构建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美国德育模式转换与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澄清学说的式微说明放弃道德内容和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如同传统知性德育模式偏重道德理论知识灌输那样,依然解决不了德育实效性低下问题。文章认为完善教师主体性,培育学生主体性,将道德认知教育和德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传授道德内容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和自我教育能力,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德育和心理教育都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德育正朝着“整体性德育”、“主体性德育”、“学会选择的德育”方向发展,这些都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涉及学生的心理层面,加之社会转型期学生正面临一系列心理冲突与抉择,使德育无法回避心理教育问题。现代学校德育要想提高其实效性,必须与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本文心理教育与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三方面探索二者的联系,以期构建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以德育教育为导向的模式,从而拓展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新视野。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论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价值引导情境中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学关系民主化、德育内容具有开放性及教育方法具有自由特征,即实施主体德育。而欣赏型德育模式符合主体性德育要求,其基本构想为:教师是参谋或伙伴,德育情景审美化,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倡导主体性德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德育是近年来我国兴起的以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倡导主体性德育,实践“三个代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也是德育理论创新和德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高校中主要以显性德育为主,这种以“灌输教育”为主的显性德育忽视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体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和逆反的心理,为德育工作的展开产生一些阻力。而高校隐性德育以戎隐蔽性、平等性、渗透性等特点逐渐被高校领导者和大学生所接受。在高校德育中形成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的模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高校德育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