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试论标点符号修辞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说:“标点符号只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哪会有什么修辞艺术?”真是这样吗?事实会给予否定的回答。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上海大江书铺1932年8月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9月新1版)的《辞的音调》中提出了“修辞上的标点”的观点,以《荀子·劝学》《彷徨·长明灯》《四三集·儿童节》里的一段话,来说明“修辞上的标点”具有“调和音节”,“刻划有关人物的语调神情”,“表现和显示人物的腔调情态”,“呈现出修辞的音趣,以引起读者如闻其声的艺术联想”的修辞艺术,开创了标点符号修辞艺术研究的先河。为什么要提…  相似文献   

2.
针对荀子《劝学》审美鉴赏问题展开论述,先简要介绍《劝学》的立意、文学地位,指出研究目的是激活学生兴趣、优化教学组织,帮助教师规避偏重文字修辞、忽视审美引导的误区。然后深入剖析《劝学》美学特征,从文章语言之美、结构之美、辩证之美、哲理之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能够充实《劝学》教学理论观点,促进教学思路的优化及转变。  相似文献   

3.
通过讨论《荀子》风格及修辞手段的极大多样性,重点关注了其中的诗歌语言。通过对《劝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性恶》的考察,从而提出《劝学》并非线性论述之作,而是代表了一种复合体,由彼此独立的隐喻、譬喻和流传下来的权威性格言所构成。相形之下,《性恶》则是紧凑的论说散文之典范,代表真正的作者声音。本文的结论是,《荀子》并非个人著作,而是著述或者裒辑的文本之集合体。  相似文献   

4.
通过讨论《荀子》风格及修辞手段的极大多样性,重点关注了其中的诗歌语言。通过对《劝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性恶》的考察,从而提出《劝学》并非线性论述之作,而是代表了一种复合体,由彼此独立的隐喻、譬喻和流传下来的权威性格言所构成。相形之下,《性恶》则是紧凑的论说散文之典范,代表真正的作者声音。本文的结论是,《荀子》并非个人著作,而是著述或者裒辑的文本之集合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于《荀子》首篇《劝学》的文本分析,结合荀子思想全书的脉络结构,从所劝之学与所成之学两个方面来揭示《劝学》在《荀子》全文及荀子思想中的意义,以说明《劝学》篇在荀子思想中纲领性,导言式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每每读罢《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总会让人不由惊叹作者的修辞艺术实在是高超之极。《荷塘月色》是现代修辞运用的典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从字、词、句到段、篇、章都很好地运用了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7.
<正>荀子的名篇《劝学》,善用比喻修辞方法,巧妙地借助形象说理;并以整散结合的句式,寓整齐于变化之中,富于恣肆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一、善用比喻,新鲜贴切,丰富多彩,言近旨远《劝学》一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主旨,演绎推论,层层深入,阐释谨严,说理透辟。全文几乎是用比喻说理的,采用的比喻不仅新鲜贴切,而且丰富多彩,层出不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博喻。博喻,指的是用多种比喻来比一个事物的一个方  相似文献   

8.
刘洁  杨超 《语文知识》2011,(2):75-77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在语言修辞方面造诣很深,其回目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特点鲜明。研究《红楼梦》回目的修辞方法,可以对《红楼梦》的语言运用艺术有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关于该诗的修辞艺术,古今学者均未于之深究,只是在《采薇》赏析的文章中才稍有涉及。实际上,《采薇》一诗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其艺术特色是丰富多彩的。仅拟就其修辞方式加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相关反讽理论,分析了简。奥斯丁的著作《傲慢与偏见》其中的反讽言语行为,并且把有关体现反讽艺术的典型中英文例句加以对比。传统上,反讽被定义为:“字面上说的与心里想的完全相反”。在传统定义的基础上,现代语用学把反讽分成四大类:陈述性反讽修辞法、指示性反讽修辞法、约定性反讽修辞法和语用性反讽修辞法。  相似文献   

11.
《:劝学》一直被认为是激励青年人进步、努力学习的历史名篇,也是语文课的典范之作,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都有体现,如中学、大学、中职、高职等院校和阶段都能看到其身影。同时绝大多数都是从修辞、语法、内容等方面去解读。在今天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下,不妨用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视角和观点去解读《劝学》,或许别有一番滋味和意义,对于要创业要发展的中职学生乃至大学生或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其史料主要来自陈寿的《三国志》及其裴松之注中的《江表传》,司马光在尊重史事的基础上,对语言、情节等方面进行了文学化处理,语言凝练,情节故事化,人物形象鲜明,使记事和传人有机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传记文本。《孙权劝学》虽是《资治通鉴》建安十五年的一个记事传人小片段,但也反映出了《资治通鉴》的编纂思想、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极具艺术魅力的一篇小说,作者通过比喻、映衬、别解等一系列修辞手段刻画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角色“我”,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自觉地与作品、作者进行交流。通过修辞与想象、联想、注意等心理机制结合,揭示“我”在物质、精神、思想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状况,指出“我”在修辞心理学中表现的时代特征以及“我”所呈现的对现实、性、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小说较高的艺术魅力和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磊 《教学与管理》2014,(10):55-56
正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中的课文《劝学》[1]节选自《荀子·劝学》,课文节选的句子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但是,在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劝学》一文字词补释  相似文献   

15.
《南京》是朱自清先生众多散文中较为著名的一篇游记散文。朱自清先生在文中通过炼音、炼词、炼句等修辞方式,抒发了对南京的怀古与赞美之情。现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归纳出《南京》一文中最主要的修辞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并在写作中得以借鉴。  相似文献   

16.
《见与不见》这首诗歌在网上的迅速走红,本文论述了《见与不见》这首歌修辞方面即选词、结构、节奏特点和艺术.  相似文献   

17.
《死魂灵》是俄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的名作。这部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艺术方面,都堪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在《死魂灵》的描写中,果戈理使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达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本文在阐述反义词的分类及其修辞功能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死魂灵》中的反义词描写,旨在揭示《死魂灵》中反义词的修辞功能与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吕汉娜  翟中杰 《文教资料》2011,(28):100-101
《吕氏春秋》集中谈到教育的有《劝学》、《尊师》、《诬徒》、《用众》四篇,本文主要从中汲取精华,以师生关系为切入点,从师生关系和谐的心理定位、目标体系和方法艺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荀子《劝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历来都很重视它对学生学习的启迪作用。但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和交谈时,发现一些教师对《劝学》主旨的理解比较片面。他们讲《劝学》,往往只讲文化知识的学习,很少注意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这样讲不符合《劝学》的原意,掩盖了文章内容最重要的方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妨碍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和文理,把握它的写作技巧。 《劝学》的主旨是什么?荀子在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 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这就是《劝学》的主旨。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  相似文献   

20.
《新约》修辞批评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圣经文学研究的成就和特征。以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为代表的古典修辞学成就卓著,基督教修辞学与古典修辞学既存在尖锐张力又异中有同,二者均为有关辞令、雄辩、说服的艺术。《新约》修辞批评始于宗教改革时期,至20世纪中后期取得多项实绩,形成一些既定的运作规程。现代修辞理论对《新约》修辞批评的深化发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