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Uj(K)ur一词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约始于公元4世纪末.该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汉译形式.其涵义和指谓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最初表示的是部落联合体之意,而并非如通常所说的指部落名称,且使用这一名称的部落联合体还不止一个;至公元8世纪初时,发展为封建世袭制性质的汗国(il,e1,εl)名称;至于将该词用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称谓则更晚,约始于1933~1934年间.从构成上看,汉文史籍所称之回纥(即Uj(K)ur),包括"十姓回纥"(On Uj(K)Eur)和"九姓乌护"(Toquz O(K)uz)两大支系,分别由乌古部族(O(K) uz Qεbilisi)内的若干部落所组成.最初,前者分布于色楞格河、土拉河一带;后者则分布于东部天山地区.其王统,在唐开元十五年(727年)以前,属"十姓回纥"支系,其后则转属"九姓乌护"支系.导致其王统更迭的原因便是本文所称的"甘凉之变".此外,本文对史学界所谓"内九族"和"外九部"之说亦进行了辨析,认为该说不能够成立,使用这一组概念,非但于史学研究无益,且易混淆许多史实.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较古老的民族之一。汉文史籍称之为;袁纥、韦纥、乌护、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这些称谓都是“uj(?)ur”在不同时代的音译。维吾尔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八·九世纪就有用突厥文镌刻的文物,如《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简称“葛勒可汗碑”或“磨延啜碑”)、《九姓回纥可汗  相似文献   

3.
回纥更名回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聚居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其名称起源于唐代的回纥(公元八○九年改称回鹘)。维吾尔(Uyghur)这一名称的历史含义是什么?据中世纪波斯、阿剌伯文献的解释,包含有联合、同盟、归依者等意义。它反映在回纥可汗政权建立时,有许多的铁勒部族即所谓内九族(十姓回纥)与外九部(九姓乌古思)联合在回纥可汗药罗葛氏族周围,构成强盛的回纥民族。据汉文献记载,隋至唐初期,回纥在我国北部一带游牧,联合了铁勒其他部族,  相似文献   

4.
乌古斯与回鹘均是古代操用突厥语族语言的著名群体。其活动历史不仅与中亚史、突厥史及其他古代突厥语部落史、部落联合体史息息相关,而且与现代诸多突厥语民族史紧密相连。但在突厥语民族史的研究中,由于存在着将部落与部落联合体不加区别、部族与部落联合体相混淆和滥用“民族”概念的三种错误倾向,使得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将乌古斯与回鹘这两概念互相纠缠在一起,复杂难辨,因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乌古斯与回纥(鹘)的关系问题,首先应从乌古斯与回纥(鹘)各自的形成、发展历史入手。  相似文献   

5.
一回鹘的部落联盟与回鹘政权的建立回鹘(音hú)原来称回纥(音hé).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回纥首领蔼道曷里禄设弭施合昆迦可汗遣使诸求唐朝允许改为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鹘是铁勒族的一支,是南北朝时期敕勒(即随唐时之铁勒)六氏之一的韦纥氏的后裔.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即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拔悉密、葛逻禄;回鹘(回纥)即其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由九个部落组成,即药罗  相似文献   

6.
喀喇汗王朝的突厥语居民及其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喇汗王朝是我国维吾尔族先民在新疆南部和中亚一带建立的政权。其境内操突厥语言的居民主要有:九姓乌古斯(回鹘)、葛逻禄、样磨、突骑施等。喀喇汗王朝时期的文学语言——哈喀尼亚语是在九姓乌古斯(回鹘)、葛逻禄、样磨、突骑施等部落中逐渐形成的。哈喀尼亚语与现代维吾尔语具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较古老的民族之一。汉文史籍称之为:袁纥、韦纥、乌护、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这些称谓都是“ujur”在不同时代的音译。维吾尔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八、九世纪就有用突厥文镌刻的文物,如《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简称“葛勒可汗碑”或“磨延啜碑”)、《九姓回纥可汗碑》和《苏吉碑》等,十世纪以后,维吾尔族人民的文化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它不仅在维吾尔族的历史上放出夺目的光彩,即在整个亚洲文化史上也是一个新的表现。这一时期的主要  相似文献   

8.
说“氏”     
现今姓氏合称,而古者“姓”“氏”有别,姓为族号,氏为姓的分支。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产生了“姓”,用以区分血缘、辨别部落和婚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大量繁衍,从老部落中间开始分化出一些新的支系来。“氏”作为这些分支的称号便产生了。据考证,氏的产生始于周代,《左传·隐公八年》大夫众仲曾对姓和氏的关系加以描述:“天子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古突厥文碑铭和多种汉文史籍的记载,考证了唐五代宋辽时期九姓达怛的史实和相关问题。认为:8世纪上半叶,九姓达怛已成为漠北地区颇有实力的一支力量,与突厥、回纥等有和战关系。回纥汗国之后,九姓达怛占据漠北鄂尔浑河地区,逐步发展起来。五代以后,九姓达怛与后唐、契丹-辽和北宋等均有往来,尤其是对辽时附时叛。辽则置阻卜(达怛)诸部节度使加强对阻卜的统治。文章还就中外史学界对九姓达怛的来源,王延德所记“九族达靼”的族属、地域等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张惠民 《历史学习》2006,(12):31-32
回纥为回纥语 uyghur 的音译,其含意是“联合”、“同盟”、“共同辅佐”,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到唐代成为民族与汗国的名称。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其远祖可推到春秋时期的狄、汉魏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同柔然族的战争,其中一部分于492年往西迁徙至天山一带,分成东西两部。东部铁勒中的一部叫乌纥或乌护,西部铁勒中的一部叫袁纥或韦纥。7世纪初,西突厥处罗可汗对铁勒各部实行残暴统治。605年,处罗可汗袭掠铁勒各部,抢掠财物,杀其氏族首领几百人。铁勒起兵反抗,大败处罗可汗。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回纥从属于薛延陀汗国。646年,唐  相似文献   

11.
狼图腾文化是乌古斯部族的标志."阿史那"之姓氏,为突厥Auzne~Auznε~Aune~Auznε~Ouzne~Ouznε音译,意为"乌古斯的".狭义的突厥人,指的是操用突厥语方言的,生活在七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克普恰克(Q(i)Ptaq)、炽俟(t∫igil)、基马克(Jεmεk)、突骑施(Toxs(i))、谋落(Bulaq)、样磨(ja(R)ma)、恰鲁克(t∫aruq)等部落的人以及部分乌古斯人."突厥蛮"(Tyrkmεn)一词是对所有接受了伊斯兰教的乌古斯人、葛逻禄人、克普恰克人等操用突厥语的人的语称.  相似文献   

12.
狼图腾文化是乌古斯部族的标志."阿史那"之姓氏,为突厥AБuzne~AБuznε~AБuzne~AБuznε~OБuzne~OБuznε的音译,意为"乌古斯的".狭义的突厥人,指的是操用突厥语方言的,生活在七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克普恰克(Qlpt aq)、炽俟(tigil)、基马克(Jεmεk)、突骑施(Toxsl)、谋落(Bulaq)、样磨(JaБma)、恰鲁克(taruq)等部落的人以及部分乌古斯人."突厥蛮"(Tyrkmεn)一词是对所有接受了伊斯兰教的乌古斯人、葛逻禄人、克普恰克人等操用突厥语的人的通称.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共同发展而组成的群体即高校之间的横向联合体,在二十世纪到来之前,就似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这种机构在欧美有“委员会”(Commission)、“联盟”(Callianee)、“特别委员会”(task force)等名称;在日本有“协同”、“联络会”、“恳谈会”等名称;在苏联则普遍使用“联合体”(Комбинат)、“综合体”(Политехниэм)等名称。最早成立这种高校之间横向联合体的是美国。  相似文献   

14.
年号与改元     
在我国,汉武帝以后的封建皇帝,照例都有“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称。如唐太宗李世民做皇帝,年号“贞观”,他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元”,这里是“开始”的意思)一直做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我国封建皇帝之有年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即位后,采用“建元”为年号,这便是历代帝王用年号之始(见  相似文献   

15.
再论《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族唐时称“蒙兀室韦”。这一古老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发源地在我国东北的额尔古纳河上游。约当公元八世纪开始西迁,游牧于斡难河和怯绿连河之间。公元十一世纪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广袤草原上,聚集着很多部族,有蒙兀部(即蒙古部)、克烈部、翁吉剌部、塔塔儿部、蔑儿乞部、乃蛮部等。当时蒙古还只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待到蒙古部统一之后,蒙古之称就成为草原各部的通称了。  相似文献   

16.
中学历史教材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讲到南诏时是这样表述的:“南诏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原为六个比较大的部落,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叫做六诏,其最南一部称南诏。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支持下,合并了其它五诏。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这种表达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是南诏不能称为“祖先”;第二是南诏民族表达为彝族、白族不准确。 先谈第一个问题。南诏是一个国家政权的专称,它不是族名,也不是部落名,不能称它为“祖先”。在中国古代史中,有国名和族名相同的情况,如唐代的回纥,既是族名,又是国名。说“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是可以的,但这里的“回纥”应理解为回纥族,若理解为“回纥国”就不对了。 据有关记载,“诏”是王或首领的意思,南诏原名蒙舍诏,是隋唐时云南西部六个政权之一,因地处六诏南,又称南诏,后来统一六诏;南诏是国家政权的  相似文献   

17.
古代突厥文《翁金碑》译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突厥文(或称“突厥如尼文”,“鄂尔浑——叶尼塞文”等)是我国历史上曾活动于蒙古草原的突厥汗国(公元552-744年),后来的回纥(后称“回鹘”)汗国(公元744-840年)及古代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人(今柯尔克孜人的祖先)等所使用的文字。《翁金碑》是俄国学者雅德林来夫(N·M·Yadrintsev)于1891年在蒙古人民共  相似文献   

18.
据传说,约四五千年以前,中国境内有很多部落。黄河中上游有黄帝、炎帝部落;黄河下游有太吴部落、少昊部落;东南方有九黎部落,酋长叫蚩尤。这些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炎帝部落与九黎部落为了争夺土地,曾发生过一次战争,结果炎帝部落败北。炎帝向黄帝求救。后来炎、黄两部落联合,与九黎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带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九黎部落失败,蚩尤被杀。九黎部落一部分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一部分被黄炎俘虏,充当了奴隶。因为是九黎的人,所以当时可能就被称作“黎民”,到西周时还有“黎民”的名称,如《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糜有孑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突厥语文献、波斯语文献及汉语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辨析、比较和相互印证,首次对乌古斯部族诸部落的得名原因、分布区域、活动迁徙情况及其与现代各有关突厥语民族的承继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此外,已往的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回鹘诸可汗名号前所加的Kyn(汉文史籍中作“军”、“坤”或“君”)和Aj(汉文史籍中作“爱”或“蔼”)等词为其自然崇拜的标志。本文则认为Kyn和Aj的使用和自然崇拜全然无关,而是专用以标示其所属支系的(亦可理解为祖先崇拜的标志)。本文的研讨,对于促进突厥史、回鹘史及现代诸多突厥语民族史研究的深入开展都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英美人的name既是“名字”,又可表示“姓”或“姓名”。准确地说,“名”是first name(或given name,christian name),单说“姓”用last name(或family name,surname)。英语的姓名和中国人的姓名排序相反,是名在前,姓在后。例如:John Smith姓Smith名为John。英美人的名字并不复杂,常用的男性约800个,女性不超过500个,父母一般在《圣经》上为孩子选一个满意的就行了。相比之下“姓”就复杂多了,稀奇古怪,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无其不有。下面列举一些供同学们参考。以职业名称为姓的:cook(库克,厨师),Tailor(泰勒,裁缝),Miller(米勒,磨房主),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