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记》中对龙、虎、马、牛、狗、鱼等动物的记载直接影响了后世对动物的认知,尤其以秦人对各种动物的分类方法和使用制度最具代表性,《史记》中共计载有鸟、马、牛、羊、狗、龙、蛇、虎、豺、狼、鹿、鱼等十二种与秦人相关的动物,大体可分为崇拜动物、普通动物和厌恶动物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不断有人提议修正西方政治意识形态术语“democracy”在汉语文化语境下的相应表述,试图寻找出一个具有类似翻译充分性的准确译名。“民主”更为符合命(译)名流行“三原则”——经济原则、形象化原则和迎合大众心理原则,因而接受程度高,受众面广,在现代中国流行了一个多世纪。然而,流行译名不见得就不能改变,译名再约定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史记》、《汉书》从选材、写人、抒情、说理到布局等方面都表现出两书各自的独特风格,而语言特色更是两者不同文风的主要表现与鲜明标志。《史记》奇谲善变的笔法、深情的语调、丰富多彩的语言,与《汉书》严密的布局、细致的描绘、整齐繁富的语言很不一样。文风不同原因是两书思想内容、两书作者写作体裁、两人文学思想、西汉东汉思想文化状况与文学风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史记》,《汉书》以求是存真称,然在其写作过程中,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少错误,对此,先贤时哲多有匡正,本再指正其写作,传抄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六则。  相似文献   

5.
《史记》和《汉书》在某些篇目中不仅内容上有诸多的重合之处,用字上也是大同小异。这些用字上的差异校勘学上称之为"异文"。"异文"中有一部分属于同义词的范围,同义词的显著特征是"同中有异"。本文从同义词之间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分析这些异文中的"同中有异"现象,并将这些同义词分为本义相同而引申义不同的同义词、本义不同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和本义与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6.
徐珊珊 《文教资料》2012,(34):21-22
《史记》和《汉书》都是非常重要的史学著作,且二者关系较为紧密,汉高帝刘邦元年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的史实可互为佐证,现以中华书局出版的金陵局本《史记》作为底本,校以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先谦《汉书补注》为底本的《汉书》,对其中列传部分进行重新校读,以札记形式整理成文,期望对阅读和研究《史记》、《汉书》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史记》、《汉书》过程中,颇感其记述及注释有可疑之处。今摘取其中三例,求正于方家。分别为《史记志疑》志疑一则;公孙弘年寿及生年;关于汉武帝元光年号的一条史料。  相似文献   

8.
东汉班固作《汉书》,其中78篇沿用《史记》原有篇目,虽然在原有文句的基础上作了剪裁删削,但仍然保留了大量可用于比勘的异文材料。这些异文材料是研究《史记》版本、校勘、史实出入的较有价值的材料,并可由此上窥《史记》《汉书》古本之貌。《史记》《汉书》对校是《史记》校勘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运用他校与本校的方法对《史记》《汉书》九处异文进行校勘发现,《汉书》的确能对《史记》起到订正作用,同时也可以发现《汉书》的校勘问题。  相似文献   

9.
《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与《后汉书》李注均为名注,然亦有张冠李戴、倒误、以引文之注语当为引文、以引者所引当为原文、据本文改引文及误合等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史记》、《汉书》都是以写人为中心的传记文学作品,二书写人的总方法就是以事写人。就此而言,《史记》、《汉书)中典型篇章,不相上下,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1.
《诗经·秦风》十篇是研究秦人西部文化风貌的重要史料,其中前五篇为一组,从《车鄰》至《终南》,产生于西周后期;后五篇为一组,从《黄鸟》至《权舆》,产生于春秋时期。两组诗以秦人在与戎狄的斗争中发展、立国、壮大为主线,展示了早期秦文化中显著的重军功、尚气概、轻礼义、重真情的西部特色。这种尚武与纯情的完美结合,正是秦人快速崛起、后来居上的文化奥秘。  相似文献   

12.
屈睿 《海外英语》2011,(12):199+218
该论文以王国维的译作《心理学概论》为研究对象,对该书中出现的术语译名进行分类总结,对照其英语原文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3.
毋庸置疑,语言是交际的主要媒介,而翻译恰恰是沟通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所谓的翻译却适得其反.因此,这里对公示语及商标翻译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改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史记》、《汉书》中有许多篇章是关于悲剧性人物传记的,比较研究这些悲剧人物传记,将有助于探讨撰写人物传记的经验和促进传记文学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悲剧人物是指上述两书中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有过杰出贡献却被迫自杀或惨遭杀害或历经磨难而死的人物。司马迁、班固在真实地再现他们过早“毁灭”的过程中,着意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客观而有力地揭示了产生悲剧的原因;或是由于反动、腐朽的势力摧残造成的;或是由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残杀造成的;或是由于自身严重的错误、弱点造成的。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互相渗透的。马、班二人写悲剧人物传记,都忠于历  相似文献   

15.
试论赵翼对《史记》、《汉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汉书》作为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开山之作 ,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书关系密切。但二书作者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其著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分歧的、甚至错误的记载。清代考据学家赵翼在其著作《廿二史札记》中 ,对《史记》、《汉书》以及二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 ,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对推动后人的研究工作 ,颇具启迪作用。笔者深入分析和总结了赵翼的研究成果 ,并对其考证中的疏漏也做了补证。  相似文献   

16.
学者在译介“pragmatics”这一术语时,理解和翻译存在一定分歧。一般而言,主要有“符用学”“符效学”和“语用学”三种译名。各种译名下“pragmatics”的主旨意义和所指内涵不尽相同,各有其概念倾向和指涉范围。根据其理论基础,学科史和方法论,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各种译名加以解析,梳理现代语用学称谓在中国的译介状况,以期通过不同的译介研究来分析各种译名下“pragmatics”的研究范畴及其内涵意义,为哲学实用论、哲学实效论、符号学、语用学乃至语义学和句法学的研究厘清概念,为“pragmatics”的起源和学科内涵及其意义溯本清源。  相似文献   

17.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封建正史的又一部名著,“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尽忠孝”、“润色鸿业”是班固创作《汉书》的指导精神,《汉书》成了帝王将相的家谱,“实录”精神远不及《史记》。虽然如此,但《汉书》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是作了一些较为客观的反映,对《史记》的实录精神还是有所继承的。  相似文献   

18.
秦作为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籍,《史记》中的很多篇章都有关于秦历史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秦族由弱到强发展的线索。研究秦地和秦人文化,探讨秦地域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秦人的民族心理和成长历程。秦地域文化特点包括:尚武好战的民族性格,出于自然的人情人性,重利轻礼的功利性倾向和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从《史记》、《汉书》中摘出部分章节来进行外来词研究,本文试着从古代语音上来分析外来词的不同的形体变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几年研究发现《英汉大词典》100余个法学术语译名不确,即并非原语词的对应词.力图修正这些不确译名,本文以19个法学术语为例论述了《英汉大词典》译名方面存在的10个问题,并对这些术语的译名提出了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