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固定互联网时期,你不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不是一条狗,而在移动互联网时期,你不仅知道它是一条狗,而且还知道这条狗有什么爱好。”这句话很形象地解释了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的区别。不知不觉中,互联网已经由固定互联网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看待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正在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固定互联网时期,你不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不是一条狗,而在移动互联网时期,你不仅知道它是一条狗,而且还知道这条狗有什么爱好.”这句话很形象地解释了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的区别.不知不觉中,互联网已经由固定互联网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看待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正在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记者: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经历着推到重来的过程。未来几年,传统媒体要实现的不仅仅是"成长",而是"进化"。那么,传统媒体如何进行颠覆式创新,来实现生态的"进化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副总裁黄平:现在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工作大部分形态,传统媒体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才能生存发展。传统媒体的颠覆式创新和生态"进化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目前正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平板电脑与互联网联手构建的移动互联网,使媒体环境在发生巨变,网络媒体以受众广泛、信息量大、服务性强、时效快等自身优势,正不断蚕食传统媒体的市场,成为公众获取新闻的首选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广泛挑战,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应如何适应新常态,调整战略,抢占舆论阵地,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舆论氛围?这是传统媒体当前必须面对的重大改革。一、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舆论引导面临的客观形势当前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官建文 《传媒》2013,(2):17-19
今天的媒体应更多地关注移动互联网。尽管今天还存在大量的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但网络传播正方兴未艾,移动传播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在不远的将来它将成为传播的主渠道。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体验得越来越深刻。我们身边随处都有用手机、平板电脑上网的人,网络技术的运用使网页可以根  相似文献   

6.
王茜 《中国广播》2016,(9):94-94
在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新旧媒体都面临着各自的短板之痛.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做新闻客户端有三大缺陷:一是缺技术;二是缺人才,即缺少进行技术开发和移动互联网运营的人才;三是缺用户.  相似文献   

7.
胡莎莎 《东南传播》2021,(5):130-131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以及移动网络的不断发展,受众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与日俱增,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媒体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作为地市电视台的龙头节目,更要紧随时代的脚步,积极转型.本文以莆田市广播电视台为例对融媒体时代地市电视...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燕  李宁 《出版广角》2016,(15):68-7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互联网+全行业”成为新常态。我们正进入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本文主要在梳理“互联网+”本质的基础上,对传统媒体如何借势“互联网+”融合转型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传统媒体价值链在3G传播中的接入与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传播等新媒体的兴起,中国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越来越感觉到自身领域的价值链在一天天萎缩,感到了生存的空前压力。随着中国3G移动传播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更感到了与狼共舞般的恐慌。3G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3G移动传播的发展给传统媒体生存带来挑战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一直都是业界学界关注的重点。而移动化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经路径,在实际操作中绝大部分媒体采取的是开发客户端,然而实践证明这并不是“必胜法宝”。文章以媒介融合为背景,以案例分析法为主,引入传统媒体移动化升级的三种思维:垂直化产品思维;内容和社交的融合思维;产品的结构化思维,引导传统媒体思索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探讨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媒体",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为保持和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与传播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本文以深圳广电集团和报业集团作为研究案例,对其新闻报道作实证研究,寻求传统媒体提升影响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转变,特别是互联网和计算机、移动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了冲击,在此情况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了必然,也催生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一直作为主要宣传媒介的电视栏目发展来说,加大对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电视栏目的创新发展的趋势研究对于推动电视栏目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传统媒体造成了颠覆性的改变,一方面,传统媒体业态、格局迅速瓦解,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成为社会舆论传播和监督的主体力量。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带动媒介改革,从平面、广电媒体发展到互联网媒体、移动智能终端媒体,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基于此,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既存在博弈也存在合作,如何促进双方的融合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这一论题展开研究,并提出合理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 互联网作为一个大媒体,最缺的不是连接用户的能力,而是维系用户的内容,而传统媒体的核心能力就是内容的生产。对传统媒体的核心资源——新闻内容进行再利用,以获得读者的眼球资源和广告收入是目前中国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最大的机会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传媒新思维     
《声屏世界》2014,(6):69-70
1.内容类型化和渠道碎片化。互联网正引发一场以技术融合创新为先导,带动市场融合和产业融合,最终引发管理体制融合的变革。未来的传媒产业内容趋于“类型化”。传播渠道趋于“碎片化”。2.移动互联网重构传媒产业结构,媒体未来趋向多屏融合。如果说互联网导致了传统媒体的衰落.移动互联网则有可能成为压垮传统媒体的最后一根稻草。移动互联网不但与社会化媒体、电子商务结合,开创出新的发展模式,与传统媒体的联动也日益频繁。多屏融合成为大传媒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常颖  李晓波 《传媒》2015,(4):17-20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颠覆和改造世界的一股强大力量.身处这个变革的时代,传统产业纷纷走到了革新图存的十字路口,传统媒体概莫能外.受众规模的缩小、市场份额的下降、传播影响力的稀释、广告经营效益的下滑,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所处的生态环境,使其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在此形势下,积极顺应形势,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事关传统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转型升级的起点和关键,就在于更进一步地解放思想,实现深层次的思维嬗变,真正形成具有鲜明媒体特色的移动互联网思维.  相似文献   

17.
到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6.48亿,中国互联网经济占GDP比升至7%,互联网消费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新引擎。互联网的大数据化,也正是2014年乃至中国互联网下一个10年最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全媒体”逐渐成为信息时代传播的主流,并带来了各种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对传统媒体的报业而言,这是信息时代的挑战,也是借助融媒体发展的机遇。在此背景下,传统报业唯有改变单一的传播方式,实现传统报业在新媒体时代的产业化转型,逐渐与新媒体融合才能求得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应采取新策略.要确立移动媒体优先这个发展战略,重建用户连接,迎接网络视频的挑战;应重视全媒体思维,不要自我设限.在社交媒体影响巨大的今天,传统媒体要强化互联网思维.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为了跟上时代节奏,基本所有国有的传统媒体都随之衍生出了自己的网站。国内互联网在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可以说是形式多变,百家争鸣。它已不再拘泥于普通的电脑网页浏览和基本的文字图片信息传播。商业网站的触角已经覆盖了包括视频,音频,动画,游戏,印刷品等所有形式。把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移动设备,手机以及网络游戏机等产品,可以说是渗透到了生活的所有层面。"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网络媒体呈现出的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但是传统媒体衍生网站由于宣传要求,专业侧重,经费,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十多年来的发展结果却并不十分乐观。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全媒体时代,在互联网世界中开辟出可持续发展的一席之地成为了传统媒体网站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进入到一个全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自媒体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相互间有了更多影响、渗透和借鉴。尤其是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何借微博的影响力来焕发新机。发挥微博的传播力是传统媒体现阶段的发展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