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的真相和对此一历史的评价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探求历史真相的问题上,唯一的原则,就是尽一切可能实现对历史真实的尽可能准确的描述。勇于直面历史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一个社会对待历史真实的尊重程度直接反映着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先进程度。近来,学界围绕着当年李希凡写第一篇批判"《红楼梦》研究"文章时,是否致信《文艺报》编辑部探询能否发此批判文章一事,展开了深入的、自由的讨论,已引起世人相应的关注和思考。本刊此期发表的几篇文章,都是就"鲁迅、茅盾联名致红军贺信"之有无而阐述自家观点的,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是否有"鲁迅、茅盾联名致红军贺信",是个老问题,学界多年纷争,并非没有倾向性意见,但也没有定论。愿鲁迅研究专家和学界有识之士发表见解,以推进这一追询历史真相的学术讨论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2.
栗子 《文化交流》2012,(11):48-50
有人说:"若想让朋友破产,让他开书店吧。"一句玩笑却道破了当下实体书店生存之困境。确实,在新媒体的助推下,网络书店方兴未艾,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悄然转变,实体书店似乎前途迷茫,充满未知。"  相似文献   

3.
栗子 《文化交流》2011,(6):61-64
采访马列先生的时候刚好有家乡的亲友到他下榻的饭店拜访,接受完本刊的采访后,他又作为海外特邀委员赶往省人民大会堂参加浙江省第十届四次政协会议。陪同他下电梯的时候,马先生还和记者探讨起了写作的问题,他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晚上写东西,因为这个时候思路清晰,情绪丰盈。”而事实上,他平常白天都要打理自己公司,夜晚才有时间写东西看东西,往往要到凌晨1点多才睡觉。  相似文献   

4.
《文化交流》2009,(3):16-19
记者:陈老师,今天想请你谈谈杭州西湖申遗的事. 答:我作为一个了解西湖历史和文化的过来人,主要是思考者的角色,所以,下述谈话内容,也只能是我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晓柒 《文化交流》2011,(7):34-38
2011年6月24日,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g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6.
戚永晔 《文化交流》2011,(10):12-17
北京时间2011年6月24日23时55分,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500年的等待终于为人们揭开了守望的面纱。2009年7月22日,注定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  相似文献   

8.
采访韩国留学生李眩周和郑善珠,约好见面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地点在杭州上城区清波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也就是她们这次展览的举办地。先是见到了郑善珠,眼前的女子面容清秀,举止文雅,开口就是“你好,你好,我是郑善珠”。从小接触书法的郑善珠从大学就开始学习中国书法。  相似文献   

9.
2007年,当鲁迅先生的诞辰再次临近之时,又有不少学者、专家再次撰文、讲话进行纪念.而大学学子们对鲁迅认识和感受到底是怎样的呢?文章在调查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座周恩来总理1972年亲自批准建造的剧院。这是一座充满荣誉感与历史感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秉承这个意旨,鲁迅文化基金会自成立起,就设立了“大师对话”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旨在通过鲁迅故乡与世界各地其他文豪的故乡对接,开展文豪故乡国际文化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朱申琪 《文化交流》2017,(10):35-38
正1902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在这一年的早春时分,一批清朝留学生从南京取道上海,踏上了公派留学日本之路。其中一位留学生,个头不高,器宇不凡,但也留有一根既不便于脱帽,也不便于体操,盘在脑门上还令人气闷的辫子;干干净净的上唇,让人意想不到日后蓄起隶书"一"字胡来,这胡子偶尔沾汤带水,必须时常修剪。这位留学生名叫周树人,即鲁迅。同年的冬季,36岁的夏目漱石结束了他在英国的学业,启程返回日本。冥冥之中,注定了日后两位  相似文献   

13.
五一节前后,北京高大的马缨花树散发出阵阵幽香,记者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首次访问了著名画家裘沙先生  相似文献   

14.
获悉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先生赴浙江绍兴出席新版《鲁迅全集》完稿工作会议和《越文化视野中的鲁迅》研讨会,我们趁其在杭州逗留之时,在他下榻的宾馆进行了采访。采访中,我们对陈漱渝平易近人的学者风度,和他对鲁迅作品的言出如流深感钦佩,受益匪浅。话题是从他今年3月赴法国作中法文化交流谈起。他说这次去法国有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前几年中国作家到法国开讲座,场面都较冷落,但今年很热,余华等作家今年在法国开讲座,场内可谓座无虚席,这当然和许多中国作家的书被译成法文,让法国读者了解有关;此外,法国人民渴望了解中国,近年来已经掀起了“…  相似文献   

15.
正绍兴老话"堂前",就是客厅。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故居是一幢两层小楼。楼底下的前半间叫"小堂前",是鲁迅一家吃饭、会客的地方。2016年2月25日下午,法国文化部官员米歇尔·普拉内尔女士和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领事费保罗先生来到这里,在鲁迅文化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的见证下,将"历史文化名屋"的牌徽授予绍兴鲁迅纪念馆。笔者在绍兴长大,因为母亲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的缘故,从小就出入并熟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记得小时候还曾穿着长衫,带一顶瓜皮小帽,和其他小朋友在这儿扮演过小  相似文献   

16.
人生的经历真是一言难尽而又妙不可测。当我50多年前第一次参观鲁迅博物馆、瞻仰鲁迅故居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我的后半生竟然叶落归根,  相似文献   

17.
王姝  梅重 《文化交流》2010,(5):68-71
孙席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学者。他1906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平水乡红墙下村一户小康之家。 此稿选自王姝、梅重两位作者新近脱稿的《孙席珍评传》。该书稿的撰写中采访了传主的家人、友人、学生等,史料翔实,传评相长。本刊发表时对所选章节有删节并稍有改动。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是鲁迅一生的话题,持有崇高的评价。鲁迅和孙中山,前者系文学家,后者为政治家,但同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俩的生平事迹,不论是人生经历,还是政治观点,直至情感生活,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并且身后极享哀荣,一直为世人所崇敬、传颂。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1月9日晚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仪式在鲁迅先生的故里绍兴大剧院隆重举行。在通往颁奖典礼的红地毯上,走来苏童、方方等30名获奖者,其中有一位戴着眼镜、身材瘦高的中年人,显得从容淡定,他就是浙江的杂文作家陆春祥。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泰戈尔1924年曾相会于北大。92年后,两位文化巨人的后裔在绍兴见面,一起开启"鲁迅对话泰戈尔"跨时空的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