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球双手反手击球技术分析及其训练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球双手反手击球是许多运动员特别是女运动员所采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反手击球技术,通过分析和了解它的技术特点,采取合理而有效的训练方法,可以使运动员正确掌握双手反手击球的技术动作,为比赛中合理运用这项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景洪 《体育科技信息》2000,20(5):33-34,49
本文通过三部分即:技术环节、练习手段和易犯错的纠正,对如何正确地建立双手反手击球的动作模式作了详细的论述,使初学者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技术,并使之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3.
王英 《新体育》2024,(2):16-18
正手击球技术是网球击球技术的基本击球方法之一,据统计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在比赛中所占比重超过70%,因其具有速度快、控制力强、力量大等特点,成为多数运动员用以得分取胜的主要手段,而力量和身体平衡性是正手击球技术当中两大基础素质。本次研究共选取某高校体育学院网球专项班20名男子,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网球正手击球深度、力度及精准度经过核心力量训练6周后与训练前相比有较为显着的提高,对照组接受传统力量训练6周后网球正手击球深度、力度及精准度改善情况低于实验组,表明核心力量训练比传统力量训练更能促进网球正手击球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4.
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影像分析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ATP2008年终排名前6的网球运动员的正手击球技术动作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提高网球选手正手击球技术,使其正手击球成为比赛中强有力的得分武器。  相似文献   

5.
网球的正手击球动作是运动员练习网球运动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为了帮助初学者掌握娴熟的动作要领,打下坚实的网球学习基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功能性训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普通网球正手击球动作和功能性训练对网球正手击球动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功能性训练对网球正手击球技术动作具有积极地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慧荣  徐良  年四永 《精武》2012,(3):23-23,25
无论是专业的网球运动员还是业余的网球发烧友,都会有同一个感觉——反手的击球动作相比于正手击球动作要难提高。尤其是在一些业余的比赛中,反手往往成为对方攻击的主要位置。如何提高反手水平成了广大同球爱好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网球技术中反手技术的深入分析,在符合人体生理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反手技术的辅助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国球运动者反手击球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三部分即:技术环节、练习手段和易犯错的纠正,对如何正确地建立双手反手击球的动作模式作了详细的论述,使初学者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技术,并使之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8.
正、反手击球能力是制约网球运动员整体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需要的技术能力和正、反手击球的能力非常一致。正、反手击球技术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其他技术水平的提高。本文对网球运动员正、反手击球技术对整体技术水平的制约予以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
网球底线反手击球三种打法的比较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全面,特点突出是当今网球运动发展的趋势。而要特点突出,基础在于全面的技术。现代网球比赛激烈精彩,引人人胜,源于网球选手们既有强劲的正手击球又有稳定的反手还击,珠联合壁,全攻全守。然而,比较正手击球而言,反手击球明显弱势。究其原因是:用右手的人习惯在身体的右侧做事,动作顺畅,而在左侧工作时需要扭转身体,难度相对大些。  相似文献   

10.
以武汉体育学院健美操专业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表象训练对提高网球选修课中正手击球准确性的影响。通过实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表象训练对提高正手击球准确性有着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3种最新网球双手反拍抽球技术分析与训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今网球比赛正流行双手反拍的打法,与20年前相比,有更多的人使用了双手反拍抽球技术。这种打法给没有经验和较弱的运动员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对当今网坛3种最新双手反拍抽球技术的握拍方法、发力方式、技术特点、适宜人群及现代化训练方法进行了分析,不同的网球选手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双手反拍抽球技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网球运动的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普及率低、发展速度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竞技体育更是由"旁观者"、"参与者"逐渐转变为"倡导者"、"主持人"等角色,而网球运动更是在2004年至2008年间取得了"三级跳"式的发展。在其不断突破过程中,竞技网球的特异性始终冲击着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从国际环境下的职业联赛到我国特色的网球运动,在训练角度上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当今世界优秀的职业网球运动员大都打破了传统大周期训练安排定式,形成新的周期形态与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3.
网球运动中底线反拍单手击球动作技术的分析及训练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球选手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底线反拍单手击球动作,就有可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分析了网球运动中底线反拍单手击球动作的握拍方式,击球的种类与要点,关节运动与肌肉的收缩特点,以及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世界网球优秀运动员的年度竞赛次数及大赛前的参赛次数的研究,发现世界优秀运动员年度参赛次数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大赛前的参赛次数在2次左右。此外,还通过对优秀运动员年度赛事的安排以及年度赛程的安排进行了分析,发现大满贯冠军运动员所参赛赛事的级别和竞赛日程安排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自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与实证研究的结果相印证,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对国家队顶尖级乒乓球运动员进行深度访谈并进行自我分析,结合研究者自身运动生涯的轨迹进一步探讨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重要心理特质。结果表明: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包括表现性、乐观性、变通性、稳定性、探究性、自律性及工作专注等8项,这些心理素质对于乒乓球运动员的竞赛成绩以及专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个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16项个性因素具有典型的项目特征,总体状况表现为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等7个方面趋向高分特征,而在有恒性、敏感性、怀疑性等7个方面趋向低分特征。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与女篮、女排运动员相比,个性表现更为热情活泼、自信好强,与女大学生相比,其个性特征表现得较为鲜明,性格更为成熟。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的双重个性均属于适应型、外向型、安详机警型和果断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优秀青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2003年1月参加中国青年奥运集训比赛的114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不同竞技水平的男女运动员在心理方面的差异及特征。在注意力方面,女运动员3组间差异主要表现在集稳能力和三瞬指数上,男运动员3组间差异主要表现在转移能力和一瞬指数上。女运动员在思维能力上没有阳性结果,而男运动员3组间在落点判断上有明显差异,说明专项思维能力对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特定的文化、环境特点,在我国非智力因素理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八一队、山东队等5个乒乓球专业队10岁至17岁的青少年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性,为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和科学选材提供可靠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运动员中,成就动机、运动焦虑、运动自信心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段运动员中,运动热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中,运动独立性和运动坚持性两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级别运动员中,运动热情、注意稳定性和情绪稳定性三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各级教练员根据乒乓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性,从科学选材,到有侧重的加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强化,能在科学训练中更快更好的提升乒乓球竞技水平,缩短成才周期。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冬训期大负荷训练对网球运动员机体免疫功能和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对10名备战第15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的优秀男网球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的大负荷训练,观察运动训练对其部分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负荷训练4周后,运动员CK、LDH和C均极显著升高(P〈0.01),BU显著升高(P〈0.05),而IgM、IgA、CD4^+、CD4^+/CD8^+、T/C比值均极显著下降(P〈0.01),Hb、T和IgG显著下降(P〈0.05)。本文对生化及免疫学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评定了运动员的机能状态,选择最佳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继科右2/3台反手侧拧接发球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法,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右2/3台反手接发球的效果进行研究,旨在为丰富接发球的方法与手段提供参考。结果认为:张继科在右2/3台范围内运用反手侧拧接发球比运用正手抢拉有更高的稳定性,而且比运用正手抢拉接发球更容易直接得分。不但丰富了此范围内接发球的方式,而且增加了比赛中接发球的突然性,为比赛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