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建立新闻纠纷仲裁制度势在必行 新闻纠纷是指新闻材料的提供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当事人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之间因提供、采访、报道新闻而发生的民事侵权纠纷,既涉及人身权利,又涉及经济利益。我国现行的新闻纠纷解决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诉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侵权诉讼不断增加,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1993年和1998年发布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由于我国尚没  相似文献   

2.
新 闻评议会是一种新闻行业自律的监督与仲裁机构。其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是负责处理新闻业内部或新闻业与社会间的新闻纠纷 (即因新闻传播行为所引发的矛盾纠纷 )。它以国家宪法及相关法律为依据 ,按照行业规约和评议会章程 ,对涉及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和新闻侵权所引发的新闻纠纷进行仲裁 ,并监督裁定决议的执行。它是新闻行业实行集体自律的一种有效组织机构 ,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一种行业自律组织形式。世界上最早的新闻评议会组织出现于上个世纪初。1910年挪威成立的“报业仲裁委员会”和1916年瑞典成立的“报业荣誉法庭…  相似文献   

3.
4.
新闻评议会是一种新闻行业自律的监督与仲裁机构.其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是负责处理新闻业内部或新闻业与社会间的新闻纠纷(即因新闻传播行为所引发的矛盾纠纷).它以国家宪法及相关法律为依据,按照行业规约和评议会章程,对涉及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和新闻侵权所引发的新闻纠纷进行仲裁,并监督裁定决议的执行.它是新闻行业实行集体自律的一种有效组织机构,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一种行业自律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5.
在蓝海战略理论中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什么趋势将影响你的行业?这些趋势将如何影响你的行业?你怎样才能从中挖掘客户价值?"目前,广播频率专业化的业务趋势已经席卷全球,这种模式的风靡就来自于客户的需求,同时我们也看到专业化广播新闻频率带来了客户的细分市场,也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广播新闻频率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闻侵权纠纷的双向思考张西明新闻侵权纠纷,是指由于新闻报道或评论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人身权利而引起的法律纠纷。人身权作为公民和法人因其人格和身份而享有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而人格权中的很多内容,如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都可能因新闻...  相似文献   

7.
近来,一些同志提出设立新闻仲裁委员会的建议,徐寿松同志《化干戈 为玉帛──对建立新闻仲裁委员会的理论探讨》一文(载《新闻记者》2000年第6期),就代表了这些同志的观点。不过,我认为建立新闻仲裁委员会似乎缺乏法律依据,其可行性值得商榷。我倒觉得,与其设立新闻仲裁委员会,不如设立新闻律师事务所于法有据,并且实用。 新闻侵权纠纷是否符合仲裁范围? 所谓仲裁,是指将争议交付第三者居中裁决以解决争议的一种方法。仲裁方式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法律地位上看,仲裁是独立于任何机关的,既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也不…  相似文献   

8.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设立仲裁机构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于今年7月1日正式设立了WIPO仲裁中心。这二提议是该组织大会于1993年9月23日通过的。由于涉及知识产权的国际性纠纷日益增多,而且通过法律程序的诉讼费高,时间也拖得太久,因此该组织才设立了这一机构。  相似文献   

9.
陈林 《大观周刊》2012,(7):35-35
争议事项是否具有可仲裁性是仲裁中的基础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争议可仲裁性是划分仲裁和诉讼的界限。对于哪些争议事项具有可仲裁性,各个国家对此都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对于家事纠纷,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对此持谨慎态度。我国现行《仲裁法》也将婚姻、收养、扶养、继承和监护等家事纠纷排除在仲裁的受案范围之外,这种全盘否定的做法有失偏颇。因此,本文就从分析家事纠纷的概念和哪些家事纠纷具有可仲裁性等问题出发,来探讨我国家事纠纷中引入仲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纠纷,一个时期以来有增无减。新闻纠纷,有触及刑律的问题,但多数属于民事纠纷,是发生在新闻单位与国家机构、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公民之间有关新闻侵权的争执。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我国处理公民与新闻单位的纠纷诉讼案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涉及到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情况错综复杂,法律规范还不完善,一时难解难断,牵扯了人民法院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实生活提出一个问题:这类新闻纠纷可否遵循我国的现有法律,参照人民调解的优良传统,采取民间调解的方法息争呢?天津市  相似文献   

11.
黄莹 《新闻前哨》2004,(8):73-74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日趋完备,公民法治观念的增强以及新闻活动的自由度和独立性的增强,自80年代末以来,因新闻民事侵权而引起的新闻官司开始出现并迅速形成社会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上海新闻界、法律界的部分人士鉴于近年由于新闻报道发生争议而要求进行诉讼的人显著增多,为了使这些争议得到妥善处理,维护新闻工作的正常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出了在本市尽快建立新闻纠纷仲裁制度的建议。早在1986年11月,上海有关人士就已建议设立新闻仲裁机构,妥善解决因新闻报道而引起的纠纷。1987年《民法通则》生效后,新闻涉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新闻报道的面很广,不少报道往往是揭露社会弊端的。因此,有些被报道对象为了自己的"利益",便会想方设法在字里行间寻找一些所谓的失实、遗漏之处,从而引发新闻纠纷,给记者和媒体带来很多麻烦,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采编社会新闻的记者、编辑如何避免或减少新闻纠纷的产生呢?1、提高判断能力这里所谓的"判断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它要求采编人员的党性原则、法制意识要强,恪守职业道德。不能想象一个被人情、金钱所左右的记者、编辑在采编过程中会不出偏差。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我们在采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说的灾难性新闻,是指天灾人祸方面的重大突发事件。天灾如地震、海啸、水涝、干旱、风暴、火山爆发、瘟疫、虫害等人类尚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人祸如车祸、失火、轮船翻沉、飞机失事以及罪犯杀害人命等非自然现象。有时天灾伴随人祸,人祸加剧天灾,构成危害格外严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因为对某些新闻报道有异议而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为追究新闻媒介或报道者法律责任而发生的新闻诉讼已不鲜见。新闻纠纷已经成为困扰新闻单位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闻侵权诉讼增多,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坏事或是好事。 从法律的角度看,它反映了人们法律意识在增强,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观念在增强。在名誉和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想到求助于法律,向法院投诉,特别是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对于侵害名誉权的处理有法可依了,于是有关此类民事纠纷的投诉增多了。同时,数量较多的投诉未被法院受理的事实,也说明了一些人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赔偿损失。在目前已发生的新闻侵权案例中,多数是以侵害名誉权为主的侵权案。此类案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报道严重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这类报道多由记者采访不深入、作风不扎实而引起,或道听途说,或偏听偏信,又疏于核实,因而造成对批评对象的名誉侵权。由于这种情况大多侵权事实确凿,批评对象往往会与新闻媒体交涉或直接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并要求对其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予以赔偿。这是新闻媒体最为被动的一种情况,很难采取补救措施予以挽回。 报道虽不失实,但缺乏有力证据。记者出于公共利益的维护,采写的批评报道按常理推论完全可信,其采访作风和人格也值得信任,但就是缺乏能够支持其论点和内容的有力证据,而批评对象却可以用变更、销毁证据的方式来逃避责任,一旦起诉,批评方又  相似文献   

17.
18.
近几年来,告记者、告报刊社的现象不时发生,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频频出现,新疆、内蒙、广西等边远地区也有发生,从1987年至1990年3月,仅上海黄浦区法院就接到当事人因新闻报道引起民事纠纷的投诉72起。作为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诉讼增多应该正确看待,不能怨天尤人。我认为,除了整个社会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对舆论监督越来越习惯和宽容外,最重要的是新闻工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业迅猛发展,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日益增强,揭露性的曝光新闻,批评性和问题性报道越来越多,并使这种社会新闻成为媒体间激烈竞争和角逐的重要阵地。这当然是好事,但是由此因一些新闻报道的失误引来的官司和纠纷也明显多起来。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它绝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属于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新闻媒体承担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告记者、告报刊社的现象不时发生,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频频出现,新疆、内蒙、广西等边远地区也有发生。从1987年至1990年3月,仅上海黄浦区法院就接到因新闻报道引起民事纠纷的投诉72起;上海各级人民法院自1987年1月民法通则施行至1988年底,两年共受理涉及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案件27件。从京、沪两地看,有关新闻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