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笔者于2016年春季,对佳木斯市四丰山不同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选取针叶林、阔叶林、耕地和草地4个生境取样,共获得48个土壤样品,捕获大型土壤动物864只,隶属于11个类群。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主要集中分布在地表0-5cm土壤层内,不同土壤动物的类群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反应也不同。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呈现表聚现象。  相似文献   

2.
开展了不同郁闭度厚朴Houpoea officinalis林对林下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郁闭度厚朴林对林下多花黄精生长指标(成活率、地径、株高、根茎鲜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郁闭度0.3~0.4下多花黄精成活率最高,达到93.7%;不同郁闭度厚朴林对林下多花黄精的地径、株高、根茎鲜重都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郁闭度0.3~0.4显著提高了多花黄精的生长,地径、株高和根茎鲜重分别达到0.64 cm、83.96 cm和255 g;郁闭度0.3~0.4和0.5~0.6产出黄精药材的总多糖含量达到16%以上;不同郁闭度黄精药材浸出物含量均为90%左右,无显著差异。综合考量郁闭度0.3~0.4厚朴林下最有利于产出高品质多花黄精药材。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三个不同退化强度草原的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未退化群落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两个群落,夏季未退化群落含水量最低。不同群落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大小顺序都为:未退化群落〉中退化群落〉重退化群落,方差分析指出中度退化群落与不退化群落土壤有机质的最大差异出现在0~10cm土层处.而重度退化群落与中度退化群落土壤有机质的最大差异出现在10~20cm土层处。在0~10cm层次三种群落全磷含量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在10~20cm和20~40cm层次上,未退化群落与中度、重度退化群落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中、重度退化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8):908-909
<正>成果简介(1)突破林分结构量化新方法——提出透光分层疏透度概念并量化,实现了林分垂直结构精细化和林分结构调控精准化,促进建群种红松冠下更新成功(森林保育)和提高林下参存活率、生长率(林下资源)。(2)建立林窗立体结构三参数同时准确获取方法,实现林窗光指数简易化;明确林窗种子库、幼苗库、依赖种和共存  相似文献   

5.
杨艳刚  张彪  董敦义  王斌  张灿强 《资源科学》2011,33(7):1292-1297
为充分认识竹林生态系统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于2009年7月-8月在浙江省安吉县对竹林土壤的硝态氮(NO-3-N)含量进行采样分析,并探讨了植被类型、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土壤NO-3-N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采样点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竹林土壤NO-3-N含量降低;②毛竹林0~30cm土壤层NO-3-N含量高于红笋竹林,而30~50cm土壤层则相反,但差异不显著;③林下植被为草灌结构的样点土壤NO-3-N含量高于林下植被为草丛结构的样点,这种差异在30~50cm上显著;④不同植被高度的土壤NO-3-N含量差异在0~10cm深度上达到显著水平;⑤土壤NO-3-N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高海拔地区0~10cm土壤层的NO-3-N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10~30cm与低海拔地区相近,而30~50cm则小于低海拔地区;⑥位于陡坡的0~30cm土壤层NO-3-N含量均高于缓坡,而30~50cm土壤层则相反。综上分析,笔者认为竹林不同深度土壤NO-3-N的含量与植被状况、地形特点有密切关系。由于植被类型、覆盖度、枯落物以及地形条件的差异,影响了土壤水分获取及水分再分配进程,进而影响了土壤中NO-3-N的迁移和累积过程。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深度森林土壤氧化CH4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深度土壤,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其对高低体积分数CH4的氧化和相关菌群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氧化CH4的能力随深度变化明显;5 - 1 5cm土层具有最大CH4氧化活性,在 40 0 μL/LCH4体积分数下,此土层干重土壤CH4最大氧化速率可达3.3nmol·h- 1 ·g- 1 ;2 5cm以下土层基本没有CH4氧化活性;因 0 - 5cm土层土壤含有高质量浓度NH 4,抑制了CH4氧化菌的活性,所以此层土壤对CH4吸收能力下降。对微生物数量统计结果显示,5 - 1 0cm土层CH4氧化菌数量最大,CH4氧化菌对林土CH4氧化贡献大,硝化菌的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7.
开展了不同郁闭度厚朴Houpoea officinalis林对林下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 表明:不同郁闭度厚朴林对林下多花黄精生长指标(成活率、地径、株高、根茎鲜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郁闭度0.3~0.4下多花黄精成活率最高,达到93.7%;不同郁闭度厚朴林对林下多花黄精的地径、株高、根茎鲜重都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郁闭度0.3~0.4显著提高了多花黄精的生长,地径、株高和根茎鲜重分别达到0.64 cm、83.96 cm和255 g;郁闭度0.3~0.4和0.5~0.6产出黄精药材的总多糖含量达到16%以上;不同郁闭度黄精药材浸出物含量均为90%左右,无显著差异.综合考量郁闭度0.3~0.4厚朴林下最有利于产出高品质多花黄精药材.  相似文献   

8.
潘欣  张健  朱天辉  梁洪萍 《资源科学》2011,33(4):773-780
为探明四川省巨桉人工林下大型真菌资源,本课题自2008年5月开始在巨桉主要栽培区定期进行地表大型真菌的调查,根据真菌形态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林下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调查巨桉林下生态因子,分析土壤因子,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巨桉林下大型真菌种群生物多样性较高,大型真菌共17种,隶属于7科10属,其中马勃状硬皮马勃和草地横模马勃为优势种群,并发现一新的外生菌根真菌—银灰口蘑。林下大型真菌主要集中在海拔300650m、郁闭度大于0.7、阴坡半阴坡土层厚的区域。大型真菌可降低巨桉周围土壤pH值,并显著提高土壤N、P、K及有机质含量,对促进巨桉土壤养分循环、改善营林质量及保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资源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0,(12)
为研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深度土壤碳氮的特征,对大兴安岭漠河市沼泽、白桦林、落叶松、耕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总碳、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存在显著差异,且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在0-10cm土层,沼泽总碳含量显著高于耕地、落叶松(P0.01);白桦林与耕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沼泽铵态氮含量与白桦林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落叶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沼泽的硝态氮含量远远大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方式(P0.01)。10-30cm土层含量规律与土壤表层相似。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对铵态氮、硝态氮影响较大(P0.01)。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氮含量具有规律性、差异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壤中碳、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林芝地区野生手掌参典型分布区的土壤养分条件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手掌参生境土壤养分状况,以期为手掌参种质异地保存和人工栽培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15个手掌参典型分布区45个样地的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测定分析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并对其含量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利用聚类分析对手掌参生境土壤进行分类。结果手掌参生境土壤0~20cm土层pH范围4.62~7.23,0~10cm土层85%以上的土壤样本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达到一级肥力标准,均值分别为113.66 g/kg、4.76 g/kg、335.03 mg/kg;10~20 cm土层80%左右的土壤样本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至丰富水平,均值分别为37.15 g/kg、1.79 g/kg、124.13 mg/kg。0~10 cm土层57.78%的土样全磷含量(均值1.01g/kg)处于丰富水平,62.22%的土样有效磷含量(均值24.57mg/kg)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88.89%的土样速效钾含量(均值207.19 mg/kg)处于中等至丰富等级;10~20 cm土层75.56%的土样全磷含量(均值0.43 g/kg)处于缺乏状态,80%左右的土样有效磷含量(均值13.00 mg/kg)、速效钾含量(均值114.26 mg/kg)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利用聚类分析将林芝地区手掌参生境土壤分为7大类型,占比分别为17.78%、57.78%、6.67%、6.67%、4.44%、4.44%、2.22%.除第Ⅰ类型外,其他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均很高。结论手掌参生境土壤呈酸性至中性,以酸性土壤和微酸性土壤为主,土壤养分整体表现为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丰富,磷养分供应水平较差,表层速效钾含量较高,表下层速效钾含量较低。0~10cm的表层土壤肥力水平整体优于10~20cm的表下层。不同手掌参分布区土壤养分条件差异很大,表明手掌参对土壤养分条件的生态适应范围较广,既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也可以在肥沃的土壤上生长。除第Ⅰ类型外,其他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均较高,表明手掌参多分布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环境中。  相似文献   

11.
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土壤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模糊分析的基本原理出发,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五个样地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五个样地的土壤质量相差较大,0-5cm土层各样地模糊综合指数:翠月湖〉风屏山下〉民俗区〉风屏山中〉风屏山上。5-15cm土层各样地模糊综合指数:风屏山下〉翠月湖〉风屏山中〉民俗区〉风屏山上。  相似文献   

12.
王长庭  龙瑞军  刘伟  王启兰  张莉  吴鹏飞 《资源科学》2010,32(10):2020-2027
利用2003年-2005年中国科学院海北站不同群落类型草地和土壤的实测资料,研究了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随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增加而降低;群落生物量随着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类型草地土壤中,藏嵩草沼泽化草甸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全碳均显著高于其它三个类型草地各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全碳(P0.01),4种群落类型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相关,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草地其最初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生产力水平和土壤养分条件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组成和活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描述了在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选择4种不同典型生境对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要素的相关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要素具有相关性.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土壤环境的相关程度不如密度明显;土壤pH值对土壤动物的密度影响较显著;土壤含水量只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有显著影响而对大型土壤动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土壤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在近5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土地质量退化,石漠化严重.近几年,我国西南已进行了有效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石漠化严重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云南省石林风景区乃古景区主要有自然灌丛、次生柏树、原生草地、次生草地和裸露红土地等5种不同植被覆盖生态系统样块地.在该地按不同土壤深度采样,分析了土壤含根量,土壤生物的群落构成,进行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研究样块地共采集到土壤动物标本5门10纲28目(类)共935头,表明该区土壤动物生物量较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小,并且以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目、鞘翅目和后孔寡毛目为优势类群,线蚓目、蜘蛛目、鳞翅目、双翅目为常见类群.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5以下,并随植被退化而急剧降低至裸露地的0.11.派盾螨科在石林景区各种环境下均有较多分布,是本灰岩红壤地区的适生类群.螨类中的礼服甲螨科和士革螨科对生态系统退化十分敏感;而螨类/弹尾类总个体数比值>1.5,与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中<0.55有根本不同.喀斯特区域的生物量(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都大大低于同纬度低海拔非喀斯特区森林生态系统下.说明喀斯特景观在土壤动物多样性角度上的脆弱性,并说明生态系统保护对于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西藏河谷农区农田土壤生物环境的影响,在持续6年的定位试验(撒播、条播、少耕、免耕)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土壤活性有机质、土壤脲酶、蔗糖酶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青稞整个生育免耕方式土壤呼吸强度最高;(2)随土层深度增加,处理年限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降低,免耕处理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20~40cm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低于0~20cm土壤;耕作方式处理年限对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条播方式土壤脲酶活性强,而免耕方式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由此得知,土壤生化性质指标能敏感地表征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差异引起土壤环境和生物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粉垄耕作模式结合浅埋滴灌脱碱排碱措施对通辽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及玉米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探索苏打盐碱耕地科学的耕作模式,笔者设置了粉垄耕作试验,以旋耕为对照,对播种前、苗期、收获后3个不同时期土壤含水量及pH、EC、总盐指标变化和玉米农艺性状指标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粉垄耕作处理在20 cm~40 cm、40 cm~60 cm、60 cm~80 cm、80 cm~100 cm土层间,土壤含水率相比播种前分别增加了3.89%、11.11%、14.39%、15.53%;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5.51%、3.7%、6.45%、9.39%。降低了0~5 cm、5 cm~10 cm、10 cm~20 cm、20 cm~40 cm土层间的土壤EC值及pH值。收获后0~5 cm、5 cm~10 cm、10 cm~20 cm、40 cm~60 cm、60 cm~80 cm、80 cm~100 cm全盐量较对照降低了28.1%、14.1%、1.6%、8.7%、17.1%、15.3%。亩产达到878.6 kg,较对照增产29.5%。综合研究区土壤、自然条件现状,可采用粉垄耕作模式,提高土壤含水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2017年8月,在林周县强噶乡青稞地设置5个采样区,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捕获土壤线虫580条,录属于25属15科5目2纲1门。其中小杆属(Rhabditis)为优势类群,占总捕获量的38.28%.常见类群12属,占总捕获量的57.07%,以上为林周县青稞地土壤线虫的主体类群。稀有类群12属占总捕获量的4.48%.对5个采样区土壤线虫的生态指数分析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5~#2~#4~#3~#1~#;Simpson多样性指数D(S)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均为:5~#4~#3~#2~#1~#;Simpson优势度指数(C)为:1~#2~#3~#4~#5~#,表明5~#采样区的物种丰富,均匀性高,群落稳定性高。5个采样区相似性系数介于0.689-0.368,为中等相似和中等不相似。从食性分析显示5个采样区的土壤线虫营养类群为:食细菌类植物寄生类食真菌类捕食、杂食类,食细菌类的小杆属为优势类群。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线虫个体数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说明林周县青稞地土壤线虫的个体数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多而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18.
海岸滩涂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固碳能力巨大。对海岸滩涂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土壤碳库源汇转化、调节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地统计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江苏省海岸线变迁图》,研究了东台市海岸滩涂近6000年以来不同土层(0~5cm、5~10cm、10~20cm、20~30cm、30~40cm、40~60cm、60~80cm、80~100cm、0~100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2.01~10.16)g/kg;(2)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呈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中等强度的自相关以及恒定变异;(3)根据普通克里金插值结果,堤西地区的水稻土有机碳含量介于(5.75~16.87)g/kg,堤东地区的潮盐土有机碳含量介于(1.12~4.70)g/kg之间;(4)各剖面深度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随土壤年代的更新而递减的条带状变化特征,并伴有局部化、斑块化等特征;(5)千年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年均变化值约为0.0017g(/kg?年),百年尺度下约为0.0055g(/kg?年),十年尺度下约为0.0048g(/kg?年)。该文研究表明,东台市海岸滩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围垦年限的减少、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并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相似文献   

19.
海冰水灌溉配合农艺措施对棉田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冰水(含盐量3‰)灌溉,结合4种施肥措施(无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和不施肥处理),研究海冰水灌溉配合农艺措施对土壤水分和盐分动态的影响。2007年-2008年结果表明:苗期和花期灌水后海冰水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均显著高于井水处理,尤其灌溉后播种前期0~40cm土层含水量差异显著;井水灌溉施加液膜处理的土壤含水率较未处理的显著提高。海冰水灌溉土壤1m土体脱盐率达40%。连续两年试验,两种灌溉水处理并配合不同农艺措施条件下均可有效淋洗土壤中盐分。2007年海冰水灌溉下,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处理和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小区0~40cm土壤脱盐率显著高于无机肥单施的处理(约53%~55%)。本试验研究得出,使用3‰的海冰水加液膜处理后灌溉棉田,并配合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或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够加快灌溉后水分入渗和土壤盐分的淋洗。  相似文献   

20.
典型峰林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曦  彭稳  曹建华 《科技通报》2012,28(2):167-173
以桂林峰林平原岩溶区为例分析了土壤和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计算了土壤有机碳密度以及9.27 km2研究区的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2.46~17.89 g.kg-1,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水田中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最大;表层0~2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2.29~5.35 kg.m-2,平均值为3.65 kg.m-2;而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值范围为5.88~13.54 kg.m-2,平均碳密度为9.83 kg.m-2。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为水田>弃耕地>旱地>易涝地>园地>林地>草地,而0~100cm土壤有机碳密为弃耕地>园地>旱地>水田>林地>易涝地>草地。研究区表层0~20cm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785×104t,而0~100cm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为8.514×104t。表层土壤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占0~100cm的32.7%。与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重庆金佛山研究结果相比,本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偏低,这意味着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容易受到人为干扰、易分解、易流失。而不同的土地利用、耕作方式及管理措施也影响着土壤碳库的大小,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将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和农业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