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对人性问题的论述是按三分法分析的,即人是有生理、社会属性和理智本性。而人的理智特性即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则是人性的最突出表现。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哲学对现代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人性问题的论述是按三分法分析的,即人是有生理、社会属性和理智本性。而人的理智特性即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则是人性的最突出表现。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哲学对现代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人性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重点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统一来阐述马克思的人性观,并对马克思的人性观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进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人性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重点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统一来阐述马克思的人性观,并对马克思的人性观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进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为正确把握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性即指人的社会属性,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人的主要社会属性,不同阶级的人亦有着共同人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艺不能孤立地表现人的自然属性,不能表现抽象的人性,但不能不表现共同人性。近年来,无论是在对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的探讨中,还是在文艺作品对人性的表现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种种误解实质上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即都可本质地归之于对马克思哲学在存在论基础的误读,这种误读就是把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还原、归并入近代理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中去了。因此,还马克思共产主义以本真的科学性,就只能在马克思哲学全新的本体论境域, 即其存在论境域中展开。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体现了人性思想的丰富内涵.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人性思想的研究持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马克思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等同于对人性的否定;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人性思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原著文本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人性思想应从...  相似文献   

8.
时代语境的延展之下,马克思人性理论必然获得其新的时代的演绎和内涵:即由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主体属性转向人的整体属性、人的交往属性和人的整合属性的阐释。以马克思人性理论的时代内涵为指导,使现今的高校教育由片面模式向全面模式、由对象性模式向交往性模式、由静态模式向动态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人性中的理智与情感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体现,爱德蒙是纯理性的化身,李尔是情感化的人,考狄利娅是两者结合的典范.从这三种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智的罪恶和情感的灾难以及完美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卢梭从人性自然演变出发,基于霍布斯、洛克等人的人性观,提出自己的人性论思想并发现人性异化是一个逐步发展并渐渐找到摆脱异化出路的过程,即由自然人到社会人,再由社会人到自由人,并最终通过契约的建立,使个人成为集体的过程。每个人的意志成为公共意志,思想获得解放,人性在集体中得到真正的释放。人性由扭曲异化后而得到重生是卢梭人性论的终极指向,揭示出人之为人的根本,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对真正的共同体的哲学探讨是马克思哲学关于社会发展的内在的人性依据。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提供的理论价值:1.人性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2.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以科学的人性为内在旨归的对社会建设的伦理规约;3.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与主体性的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核心凸显了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本情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时代性结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性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生命体,在满足生命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了社会属性,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走向人,获得人的属性。因此,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类特性的总和,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紧密相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不断丰富、完善的人性。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战略的主导趋势和基本走向,构建和谐社会人性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从研究马克思的人性论入手。解析了和谐社会的人性内涵.分析了和谐社会人性理论是马克思人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人性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感性"不仅有其内在张力——能动性(即"努斯")和受动性(即"逻各斯"),还与犹太基督宗教的"神性"形成一对外在的张力。这一张力表现为人与神的背离、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实则彰显了人性与神性的合力、人义与神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人是主体,和谐文化的构建必须依靠人。从人性论的视角解析和谐文化的构建十分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主体性等几个方面来理解人性,这是我们解析构建和谐文化的理论依据。经分析得出结论:马克思的人性理论是构建和谐文化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考察人性时,引进了具体性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克服了以前人性论者和哲学家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去考察人性,抽象地理解人性的缺陷,合理地、科学地规定了人性。马克思人性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说明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规定性及人性。马克思的人性理论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松岩 《考试周刊》2009,(45):240-240
马克思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按马克思的观点,社会活动的一切变迁皆在人性之中,环境危机也是如此。环境危机正是人性的异化所致。人性的异化一方面表现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所以,共产主义就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人学理论是"人的城镇化"的理论基础,城镇化的发展的最终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把哲学与经济哲学相结合,使得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接近和符合人性的发展。完善顶层设计,最终实现人本身最深刻的诉求和最切合自身的利益。本文主要以马克思手稿为标,从三方面来提炼和分析出"人的本质",由此阐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孔德关于人性的理论指出了人性的情感、才智和活动这三重性质,并认为人的情感决定人的理智及活动目标,也即情感是人类的灵魂。他将情感区分为利己主义的秉性和利他主义的精神,并分析了利他主义的可能性及实现路径。文章对孔德人性论思想进行了梳理并认为,该理论中关于利他情感对社会和谐发展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实现利己情感向利他情感转化途径的提出,对于经济飞速发展但社会情感相对滞后的中国和谐社会的实现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