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患、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中国哲学史上,传统和合思想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精神和理念精髓。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执政兴国重要法宝的爱国统一战线,既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汲取传统和合思想精华的结果。传统和合思想对于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爱国统一战线是对传统和合思想的继承改造。弘扬传统和合思想,丰富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理论,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更具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和合思想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它以天人合一为核心 ,广泛地表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 ,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倾向和特征 ,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有着鲜明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传统和合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但学界有一种倾向,即外在地对待传统和合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的关系。和合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得到认可,而对和合思想与中国历史发展之间关联的探讨不够深入。未来应加强探讨和合思想的本来内涵、它与中国历史发展之间的真实关联以及和合思想将在哪些方面、以什么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之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唯物辩证法、整体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可以看到,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但是,现代以来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使得人性在现代性社会中,遭遇零散化、空洞化、幽暗化甚至游戏化,问题多多,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掠夺、占有,在艺术接受方面人们忽视了经典文本所体现的“和合”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文在现代性视阈下从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然意识三个方面切入问题的实质加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荀子的和合思想包括"乐和"的教化功能与"和民"的政治策略,共同服务于社会和谐的政治目的。这种思想为构建大一统的社会提供了现实的思考和理论依据。汉代大儒董仲舒创造性地接受了荀子和合思想,并予以发展,为汉王朝统治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今天,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仍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在和合思想的影响下,教学生活中有望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它具有尊重差异性、相互融合性、追求整体性、动态生成性的特征。建构和合教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学文化共同体,它包括教师文化共同体、学生文化共同体、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教学管理文化共同体。要顺利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需要正确处理教学文化环境和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改革控制性的教学管理方式,生成人文性的教学管理方式,也需要巧妙地采用共差发展的策略与合作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和合思想渗透于他的"无为"思想之中.而其中的"不争"堪称核心.不争,即安于现状,不与人争.从个人修身方面来讲,老子主张知和知常,少私寡欲,勤俭节约.在交友方面,他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子主张人性回归,像婴儿一样"不争".同理,在治国方面,他也提倡统治者"不争".主张不争之争,即通过不争的手段达到争得效...  相似文献   

8.
"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生命因子,有着深邃的哲学意蕴与普适性的文化价值,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习近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和合"思想为基础,建构了独特的外交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对于建设发展和巩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其思想主要集中在《春秋繁露》一书中。他在该书中基于我国传统儒家和合学说,提出了由"天人合一"、以和治国、以和养身等三大理论构成的和合思想新体系。虽然《春秋繁露》中有意志的"上天"概念是唯心主义的糟粕,但从整体看,董促舒的和合思想起到了传承中华和合文化的作用,使得和合思想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代,传统和合思想的主线由过去的遵从"天命"演变到"致道"的蜂起,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道家主张复"朴"反"真",儒家勇于弘"仁"成"乐",墨家"背周道而用夏政",法家企图范天下以归于一,阴阳家则提出"五德转移"。"致道"体现了人的主动欲求,人想给生命添加某种其他的色彩,但是,"天命"仍然是"道德"的终极价值源泉,致道终究是为了实现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2.
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特征。儒、释、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对中国画文化品格及写意精神的生成、培养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意”是作者发挥性灵感想,于画外寄托的高情雅致。是画家参与造化之机,脱却胸中尘俗的、极纯粹的心境。以书入画——书写性是写意画的不二门法。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管理伦理的和谐理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管理伦理理念是管理活动中所蕴含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管理伦理原则或基本精神,和谐是现代管理的基本伦理理念之一。在管理哲学发展史上,和谐一直被作为管理的伦理目标,而现代在迫切呼唤和谐的价值理想。和谐的具体内容的实现依托于管理;身心和谐依托于人对自身的管理,人际和谐依托于人对人和社会的管理,人天和谐依托于人对自然的管理。不断修身,道德激励,对话沟通,宽容他人,保护环境等是实现现代管理论理之和谐理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内容广泛,包含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伦理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以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政治现实,当时的思想家开始重新反思“天人合一”的政治合法性问题。老子在反思的基础上,以自然之“道”取代传统之“天”,提出了“天人合道”的政治思维方式,并由此推出“道法自然”的政治合法性的形上依据,以及无为而治的人类社会的政治模式。老子由此开创了以“道”论治的先河。相对于儒家的以“仁”论治,法家的以“法”论治,老子的以“道”论治具有更大的原创性、批判性、包容性、适应性和智慧性,对中国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关系问题涉及宇宙论、本体论、思想方法论、知行观、人生价值论各个方面,是一个基本的、最主要的问题.两一关系问题、知行关系问题、义利关系问题分别是思想方法论、知识论、人生价值论方面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人类最感困惑的难题,至今仍然不能说已找到完满的答案.然而,正是由于对这些问题永不止息的探问,才促使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柳宗元对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介绍了他的“天人不相预”的哲学主张,在明确这一主张的落脚点在于天不能干预人事的基础上,从人类自身的角度探讨了种种社会历史现象,以人具有自然之性和天命之性,自然之性的“人欲”形成“生人之意”,天命之性的“明”与“志”产生有道德的人,二者共同支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前提,论证了柳宗元对于社会历史演变的看法,即他的关于“势”的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8.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和”、“合”、“中”、“正”,这些概念分别出现在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修养之道、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及《易传》追求阴阳和谐的思想里。这些思想正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其现代意蕴体现在矫正西方天人对立的价值观,遏制现代人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价值导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是现代生态危机催生的产物,它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指导思想,其目的和任务是揭示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和反生态思想的文化根源。而现代生态危机的复杂性和全球性又决定了它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特征。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西方生态整体主义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契合性与互补性,以期挖掘我国本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促进生态批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和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一方面,天地以自己固有的规律运行,这个规律就是"天道";另一方面,人们爱惜自然、保持生态,人由天地出,亦往天地归。在天人和谐相生观念的指导下,古人派生出尊重、顺应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的天—人循环的卓越理念。在全民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发展模式,中国古代"天人相合"、"共生共成"等理念,依然不失其指导意义:首先,天人相合的理念昭示人类,应充分重视天地万物阴阳双方对立而统一,彼此依存、制约、消长、转化的必然联系,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应"顺天时,量地利"。其次,"天人相合"的理念赋予人类高瞻远瞩的发展和深沉真挚的忧患意识,激励人们志存高远,放眼未来,胸怀天下。"天人相合"的理念同现代化建设步伐是一致的,二者又是互为体用的,现代化建设应以顺天爱人怜物为前提,不应盲目发展,使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