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莎剧中的称谓语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称谓语在莎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准确地把握称谓语的确切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莎剧语言的奥妙。同时,在翻译中恰如其分地把称谓语的原意传达出来,这是莎剧译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朱云汉 《考试周刊》2012,(26):36-37
意象理论在中西不同的理论体系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构局,本文在阐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中西意象理论的语义流变及意象翻译的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3.
意象概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即作者创作中的心象、语言表达出的物化的符号形式和读者阅读时头脑展现的审美意象系统。在文学翻译中意象有个体和整体之分。整体意象决定着个体意象的翻译。翻译的目的在于保持整体意象完整性和读者审美感受的最大限度对等。  相似文献   

4.
朱敦儒词中的神话意象不仅在类型方面较前代作家有所开拓,在意象的组合上亦有许多新変。综观希真词中的神话意象,大致可以分为比拟类意象、描述类意象和联觉类意象三类;其词中神话意象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并列式意象组合、交错式意象组合和辐合式意象组合三种。与北宋诸家相比,朱敦儒词中的神话意象不仅在题材内容方面有所拓展,在隐逸特质的发掘方面亦有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朱敦儒词中的神话意象不仅在类型方面较前代作家有所开拓,在意象的组合上亦有许多新変,大致可以分为比拟类意象、描述类意象和联觉类意象三类。神话意象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并列式意象组合、交错式意象组合和辐合式意象组合三种。与北宋诸家相比,朱敦儒词中的神话意象在题材内容方面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6.
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但也有人称之为"散文体"译本,没有"还莎士比亚的本来面目"。以朱生豪所译莎剧中的诗歌为例,探讨其在诗歌翻译方面独树一帜之处。  相似文献   

7.
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以压缩式、直译、归化和抽象化等几个翻译策略为指导,探讨如何在保证译文简明流畅、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力求完整、准确、传神地传达原片中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8.
朱云汉 《考试周刊》2012,(24):23-23
意象理论在中西不同的理论体系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构局.学术界对“意象”的概念和类别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矛盾甚至错误的理解。本文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中西意象理论的语义流变,并发掘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神话传说中的鸟意象,作为人类普遍的共同幻想,体现了人类对于天空的想象与向往,是人类内在感受与外部经历的投映。在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下,鸟意象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神话传说为载体,对中国文化中的凤凰、青鸟、猫头鹰、喜鹊、杜鹃等鸟意象开展跨文化研究,探索不同文化语境中鸟意象的象外之象、异中之同,挖掘中国文化与他者文化中鸟意象的同一性、分裂性及平行性三大特征,有利于实现异质文化间的理性互视与对话。  相似文献   

10.
在诗歌意象翻译中,译者不仅需用目标语移植承载原诗意象的物象,而且需再现原诗意象的组合方式,从而再造诗歌意境。意象图式是在人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具体空间的抽象概括,当这种抽象概括投射到诗歌的语言层面便会形成诗歌意境。将意象图式理论运用于诗歌翻译可以帮助译者理解诗歌中的空间描写及其隐喻意义,从而指导译者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再造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11.
12.
神话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300多首苏词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意象,可概括分为神女意象、神物意象、神境意象三大类。这些神话意象的大量运用丰富了苏词的色彩,增添了苏词的神韵,使苏词充满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13.
文化意象传译中的误读是不可避免的,且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为其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基础.翻译研究的伦理回归为分析文化意象传译中的误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化意象传译的误读过程其实是译者对翻译伦理的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凡的修辞方法,但并不为当代人所熟悉。通过对列锦名句的赏析,展现其非凡的表达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尽可能地保留列锦诗句的模糊性,才能再现其模糊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文化涉及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些能力和习惯等等,文化的复杂性不言而喻,由此也造成了翻译中诸多障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很难使译文保持原作的风味。文化意象的错位时有发生。因此,在习语翻译中,译者应该时刻注意原文与译文的文化差异,最恰当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中几类关系不同的词汇的分析来探讨汉英词汇的文化意象差异以及翻译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透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本表层,可以发现在许多文本深处隐含着女娲神话原型。女娲神话原型在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置换和变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对“当代女娲”的深情礼赞;二是女娲原型的“魔幻变调”。这是女性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女性现实处境在特殊历史阶段一次“遇合”的产物,使女性文学焕发出了深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钱绍昌教授提出的电影语言的五个特点,在考虑电影翻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译者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即电影翻译应该以译语观众为中心和译者要考虑电影翻译的技术因素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看待电影中文化意象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9.
15—18世纪,双行诗体是英诗中具有极高价值的诗体,它的运用往往凭借博学与机巧。双行诗体具有很高的文体地位、丰富的形态。除素体诗外,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格律韵诗主要是双行诗体。虽然卞之琳宣称采取刻意移植,亦步亦趋,刻意求似的诗译策略,然而,根本上却是汉化的改写,有意追求遣词造句上的庸俗化(近似"打油诗"),在理解和效果上,与原诗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莎剧翻译,忠实委婉地反映了原文面貌,充分贴近原文。梁实秋在莎剧翻译中采用文白相间、散韵相糅的手段充分再现莎剧原作,选择充分性翻译策略是学习西方戏剧的需要,与译者尊重异域文化的心理倾向也不无关系。译者翻译策略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翻译家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