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迥然不同的“新闻鉴赏力”《新闻记者》月刊1986年第10期刊登的《<三次冲击>引来的冲击波》一文,先是对新华社评述新闻《广州经受三次冲击更有生气》的“立论”和“写作方法”抨击一番,接着对这篇评述新闻的“发表途径”非议一通,最后全文收束到对“上边”的所谓“‘左’的思想和传统工作方法的批评”。作者陈力丹同志是借新华社这篇评述新闻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波浪冲击中前行》发表后,报社内部评报栏的“一份份批评性的评报意见书”来做文章的。借别人的文章来做文章,不可能把别人的文章全部引述和转述,这是可以理解的。陈力丹忠实于“意见书”的主旨,但引述和转述“意见书”时是经过精心删节处理了的。这就理所当然地有必要在评论陈文时,再看看他所赞赏的那些“意见书”的原文,并着重就他用来做文章的“意见书”发表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2.
八月二十五日凌晨,当天的《人民日报》刚刚印出来,人民日报社主楼的“评报栏”上,便出现了一份评论当天报纸头版头条述评新闻《广州经受三次冲击更有生气》的意见书,题目为:《不该给旧观念提供市场!》。接连几天,一份份批评性的评报意见书纷纷贴出,还有很多随手写在评报栏的几句话附和意见。看法是如此一致,多年来是很少见的。提出批评意见的同志,都赞成继续开放的政策,承认这篇述评新闻的主观意图是好的,但他们认为文章的立论、写作手法以及发表途径都带有陈旧意识的影响。这些意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文章立论和驳论的批评。述评的三个小标题分别为:“第一  相似文献   

3.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您好! 我很遗憾地获悉,贵刊于今年第1期发表了署名“杨真真”的文章《何其相似》,对我在《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一书中使用了杜小真著作的内容提出了批评。鉴于贵刊在国内学术界享有的广泛影响力,我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做出澄清,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7,(11)
认清不足迎头赶上力争使《西北工商报》再上新台阶编读往来《报刊之友》编辑部:贵刊1997年第8期发表了唐瑞同志的《突出专业特色,做到三个统一——近读〈西北工商报〉有感》和孙豹隐同志的《瞄准更高文化品位突进——评〈西北工商报〉月末版》两篇审读文章,读后令...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日报墙头评报活动中,新添了一位热心人。他,就是省委常委刘正同志。刘正同志分管宣传工作后,于3月4月就写信给报社总编辑,信中说:报社的每日评报,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我想作为一个读者参加。今送上一篇评报小感,如认为可以,请列入评报墙,供参考。刘正同志这篇《要善于扩大战果》为题的评报小感指出:今日湖南日报第四版  相似文献   

6.
去年10月上旬,在一次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第一副总编辑张云声高兴地说:“《市场报》最近发表了一篇好文章。”他所称赞的那篇“好文章”,指的是我们共同采写的《道是反常却正常,渡过难关是阳关》(见《市场报》1989年10月5日一版)分析市场疲软的经济述评。文章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以三行大字标题作了转载。这篇述评发表后,引起了经济界人士和工商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他们说:“这是今年以来对市场分析最为权威的报道。”同行们评论:“这篇述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提出独自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去年10月上旬,在一次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第一副总编辑张云声高兴地说:“《市场报》最近发表了一篇好文章。”他所称赞的那篇“好文章”,指的是我们共同采写的《道是反常却正常,渡过难关是阳关》(见《市场报》1989年10月5日一版)分析市场疲软的经济述评。文章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以三行大字标题作了转载。这篇述评发表后,引起了经济界人士和工商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他们说:“这是今年以来对市场分析最为权威的报道。”同行们评论:“这篇述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提出独自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古城焰火,百年奇观》(见陕报1990年10月13日1版)这篇消息见报后,我社许多同志都反映写得很出色。一位副总编还专门写了评语张贴在评报栏里。这篇消息是记者亲身观看了焰火表演之后写的,因而可以说是一篇精采的现场新闻;从表现手法上看,也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新闻特写;从笔法技巧上看,又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尽览全篇,这篇作品至少有三个特点:优美的散文笔法;独到的布局谋篇;浓郁的现场实感。  相似文献   

9.
《新闻战线》的《读者论坛》办得很活跃,可是也有为文而文的形式主义现象。这里举一个“自相矛盾”的例子,供贵刊编辑同志研究。去年《新闻战线》第10期第30页,登了《“词”和“词汇”别混淆》一篇短文,指出“词汇”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它和单个的“词”的概念不同,不可混淆。这无疑是对的。然而到了第33页,贵刊在刊登老舍同志那篇《记者的语言修养》一文时,就置前文的议论于不顾了。请看:老舍同志文章在第19节里说:“文章单调,是因为只知道那几个词汇,没有办法选择。”这里的“词汇”不正是“词”的误用吗!我认为,老舍同志偶然出现的笔误,本不值得大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要求“正确地使用语言”,做到“既要讲文明,又要讲规范”,指出决不能“听任语言混乱的现象存在而不予纠正”。这是值得高兴的。这篇社论,观点明确,语言健康,但有三处败笔。其一:“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把‘语言无味,象个瘪三’列为罪状之一,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且号召全党同志用很大的气力学习语言。”这句话,主谓失调。在语义上,主语应当是“毛泽东同志”,可是在结构上,主语却是“文章《反对党八股》”,即:“文章《反对党八股》把……列为……”;“文章《反对党八股》进行……批评”;“文章《反对党八股》号召……”。用“文章《反对党八股》”作“列为”、“进行”和“号召”等动词谓语的主语,这在语义或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结构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这一词组中之“的”字用得不当。用了这个“的”字,“毛泽东同志当时写”这一主谓词组便成了“文章《反对党八股》”的修饰语,修饰语中的“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1.
春节刚过,喜讯临门.一上班就看到《中华新闻信息报》1月25日一版刊登的一则令新闻界为之感奋的消息.这条消息说,去年12月24日,湖北省委书记、省长贾志杰在省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发表讲话,《湖北日报》记者根据有关领导同志的要求,写了一篇长达3400多字的稿件.稿件送审时,贾志杰在发稿单上批道:“我  相似文献   

12.
这 篇文章的“触发点” ,来自今年2月28日河北日报社内部小报《党报人》上的一篇“读报评报”。文章说的是 :2月23日《河北日报》上刊出了一则新华社电讯稿 ,用了这样的标题———上副题 :我外交部发言人就美方称中国协助伊拉克修建防空系统事发表谈话指出 ;主题 :美方指责中国是别有用心。这个主题有毛病 :既可理解为美国的行为“别有用心” ,又可理解为中国被指责为“别有用心”。同日《经济日报》此消息的标题———上副题 :美称我协助伊拉克修建防空系统 ;主题 :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这是别有用心。这就不会产生歧义。《党报人》的这…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的“新闻观察”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算合格吗?》的文章。文章写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 “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我们报社今年为我们每位同志订阅一份贵刊,14人人手一册,看了今年两期,我十分赞叹:贵刊办得好,办得活,活跃了新闻界。我在南化公司南化报干校对工作,平时也很关心我们企业报的新闻,尤其是我喜爱收集珍藏企业报,目前已经收集到全国各地八百多种,我时常翻阅企业报,强烈感到企业报应利用它的发行优势(发到基层每个班组),增加新闻的可信性,可读性,可亲性。我看了第一期贵刊《当寒流袭来的时候》一文的“编者按”,很有感触。虽然我的工作以校对为主,但我天天与基层读者见面,读者对什么是好新闻自有读者的评价,对一个记者的“功”“过”,读者也是清清楚楚的,至于“新闻背后的新闻”,可以看出记者站在什么角度说话,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读者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记者》编辑部:贵刊的前身《新闻业务》1986年第10期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采访札记:《旅途奇遇》。文章刊出后有的同志来问我,“你所写的事儿是真的吗?”言外之意是非常明白的。更有不客气的,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家伙,编得挺圆。这算小说还算新闻?”开始,我对这些都一笑置之。我有什么必要编一个故事当新闻作品发表呢?其实,这番奇遇本来并没有准备写出来发表,与一个外国人萍水相逢,当时实在没有想到问问他的尊姓大名,与他的交往只不过是尽尽义务,想帮这个异国大孩子一把(作为一名记者,这也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后来又有一位同志来问我,既然是亲身经历,为什么偏偏不知道那位日本青年的姓名?作品发在新闻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捎来特别的鼓励编辑同志:不久前,我意外地收到一份四川省的《新闻界》杂志,我并没有订阅,怎么回事呢?按图索骥,一个电话追问到《新闻界》编辑部,回答说:“涪陵日报社为部分通讯员订的。”写新闻两年多来,我偶有“豆腐干”贴在“报屁股”;虽涉足过消息...  相似文献   

17.
来信刊登     
编辑同志:收到贵刊第12期,其中一篇文章,对我的一篇小文章《竞争环境下的报纸策略选择》提出批评,认为文章在倡导“恶意竞争”。作者的观点我很同意———当然指的是不宜倡导恶意竞争,但是作者批评的作风却不能赞同。下面是我被批评文章的原文:三、实施有效的攻防策略。报业领导者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多竞争者觊觎的对象,因此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保护自己,打击竞争对手的侵扰行为。在体育类报纸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体坛周报》花巨资“买断”重大比赛的新闻源,刊出了大量独家报道。虽然其措施是否合适还有待探讨,但其思路无疑是值得借…  相似文献   

18.
由国内报刊转载美国《中报》社论而引起的“马丁风波”已告平息。《世界经济导报》六月三十日又转载《中报》的另一篇社论。这篇社论申明该报对“马丁风波”的立场和看法,说去年那篇社论的主旨并非针对马丁个人,而是对中国学界的善意批评。批评也不等于“扣帽子”。为什么大陆某些报刊和人士“对马丁文章提出种种议论和责难”竟会酿成风波?只要“争鸣”的权利得到保障,就算马丁被扣上  相似文献   

19.
《把我省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推向新水平》的消息在河南日报(1989年6月24日)发表后,社内阅报栏和《评报纪要》上先后有人提出意见,说它的导语写作“文字不通顺”、“容易引起歧义”。当时,我曾在笔记本上写了点感想。现加以整理,想就此说明精心写作导语的必要。这篇消息的导语为什么会引起议论呢?请先看看原文: “我省的农村教育整体改革工作已初获成效,但步子还不够大。省教委副主任徐玉  相似文献   

20.
黎信先生     
我和黎信先生只见过一面,但他严谨深邃而又循循善诱的学者风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十几年来,我都是把他奉为师辈尊仰的。 说起来话长,那是《新闻爱好者》初创时候,设立了一个问题讨论的栏目,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新闻中应不应有议论”。初次发表的文章有钱枫的《消息中不应有外加的议论》和吕子明的《新闻议论并不都是“蛇足”》两篇。我虽然1985年底就开始参与这个刊物的编辑工作,但我介入之前,前三期的稿子已经编定了。那时我年轻自信,又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发表欲,于是看了上述讨论文章后,也写了一篇凑趣,题目是《使人惊不如人使人思——也谈消息中的议论》。黎信先生看到以后不以为然,专门写了一篇《消息中不应有议论》的文章寄来,主张“把记者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毫不可惜地全部排除在消息之外”。而我的文章虽然也强调“最好是避免在消息中发议论”,但又说“如果既没有背景材料可介绍,又没有‘他人酒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