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贯通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生命体。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动态系统。和谐文化是一种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的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增强高校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建立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之上,有助于促进大学各主体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有助于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并使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最终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相似文献   

2.
记者:(以下简称“记”)如何理解和解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贾建芳:(以下简称“贾”)要区分“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和谐文化不同于文化和谐。文化和谐是指文化体系自身的内容及各种形式、各个环节之间是统一和谐、积极互动的,而不是分裂、冲突和相互抵消。实现文化和谐主要是指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使多元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兼容共生、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不是指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精髓。如何通过文化立校这一途径,打造和谐校园,古文标有着他的理念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和谐班集体主要是指班集体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状态。和谐班集体要立足于协调解决班集体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调整班集体内外各种关系,包括学校教育、班级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的和谐等等,广泛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之间形成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发展氛围,  相似文献   

5.
文化和谐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在多元文化共生背景下,促进拉萨市文化和谐,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共赢和共享的理念;协调社会发展,构建文化和谐的良好环境;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一体多元"的体认模式;实施多元一体化教育,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建构政府引导与民间主导相结合的"双导型"模式,促进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主流电影紧密联系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为观众奉献许多符合和谐要求、倡导和谐精神的优秀电影作品,使得电影文化呈现出多元共生、主流和支流和谐统一、充满活力的态势,并在寻求文化共识、文化融合和文化认同中,培育积极向上的和谐审美文化价值观,以建设健康稳定、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俞军 《宁夏教育》2008,(11):15-16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它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氛围的和谐等等。师生在这种环境下,心情舒畅,真诚信任,相得益彰,教学相长,协调发展。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是师生和谐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在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过程中,学校应该把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作为师生的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阐述了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有序和谐的状态.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庞大.代际和谐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不同利益群体的正当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是评价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标准.提供老人精神赡养不仅可以满足老人的精神需要,实现代际和谐,而且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和谐校园就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质,实现高校工作各子系统、诸要素全面、协调、有序运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充分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文明校园.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事物的各个部分、多种成分和平、协调地共生,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西方学者对于自然、社会的认识,也包含着对和谐的追求。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资源,并及时转化为社会和民族的智慧和物质财富。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调谐、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2.
和谐语言生活,是人们语言生活的一种存在状态,它要求特定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各阶层之间、各群体之间的语言行为呈现为一种相互兼容、彼此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主要表达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在语用行为上的一种认同感.新时期媒体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需要关注两方面的问题:规范化与多样性的统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蔺德文 《中国教师》2010,(Z1):249-250
<正>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和谐校园应包括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的角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特殊具体的文化层面,即精神文化系统的和谐问题,就是要解决好文化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上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即“文化和谐”问题;二是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来讲,就是要打造一套全新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用它来促进和保障完整全面的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和谐教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它突出地体现为教育各个要素的和谐共存和协调发展。因此,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16.
语言和谐是语言行为呈现出一种相互兼容、彼此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体现出与和谐社会本质相默契的语言社会功能.语言和谐是构建各种和谐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构建和谐社会,语言和谐是基础.人际交往中的语用和谐和社会语言环境中的语用和谐,应该是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相统一,大众化和独创性相协调.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生态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层次、开放、有序的德育生态系统,它强调道德教育各要素有机关联所形成的整体结构。道德教育生态的和谐是道德教育与人、社会和自然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自身内部多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和谐。道德教育生态的核心价值,就是基于生态理念和方法,体现道德教育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诉求,即尊重主体、回归生活、融入社会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跨越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跨越。和谐发展即社会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各个主体、各个要素之间稳定有序、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协调、均衡和有序是其最核心的思想。跨越发展与和谐发展统一于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作为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中学校园文化是指在中学文化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共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要在建设和谐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努力探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时代价值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