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艳丽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7,4(1):68-69
孙犁小说《荷花淀》的出现,就像从冀中平原上,从水淀里,刮来一阵清凉的风,带着乡音,带着水土气息,带着诗情画意,使入耳目一新。尤其是小说中简洁、朴素、生动、传神的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余志平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2):49-53
孙犁的《荷花淀》等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们是时代的馈赠,也是孙犁艺术追求的结晶。对孙犁小说的转载、出版、研究和评论,是孙犁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虽然受到政治的影响,但孙犁小说整体上是受到学界和大众的肯定和欢迎。影视改编和连环画等使孙犁小说的传播方式多样化,中学语文教学在孙犁小说传播上功不可没,但也暴露出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家孙犁一直提倡为人生进步、幸福、健康、美好的文学艺术,主张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以《荷花淀》为例,通过描写以水生为代表的白洋淀人们的朴素爱国主义情怀,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女人们的识大体的美德,以及白洋淀美丽风光和淳朴乐观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充溢其中的人性人情美. 相似文献
4.
魏江华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2):77-79
<荷花淀>是作家孙犁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记事>中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运用抒情诗式的叙事风格和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杰地灵的白洋淀人民的生活图景和他们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生动画面.小说描写的是战争题材,格调却很清新,独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被誉为诗化小说,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很完美. 相似文献
5.
孙犁先生的《荷花淀》是一篇好文章,它以其清新的景物,优美的语言在现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因而,一个新的流派——“荷花淀派”就此而成名。然而,近来读了这篇小说之后,却发现有两处疏漏。 相似文献
6.
孙犁的《荷花淀》的确是篇让人百品不厌的经典之作.就像那碧波万顷的白洋淀.清澄、质朴而又广袤、浩荡。其文落笔舒展,遣语雅致.叙事跌宕.言情真挚,业已成为那时代、那艺术、那乡土的永远积淀。其中白洋淀女人们的对话.可谓出语浅实而蕴情幽长.细细品味与慢慢咀嚼之.实在是一种芳馨心脾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8.
孙犁是一位在小说创作上极具艺术风格和特色的作家。《荷花淀》是他于1945年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写的一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品。当时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后,就吸引了不少读者,产生了很大影响。老作家方纪回忆:“《荷花淀》的出现,就像冀中平原上刮来的一阵清凉的风,带着乡音,带着水土气息,使人头脑清醒。”这篇课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一直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相似文献
9.
10.
11.
张惠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4)
本文受杨义先生《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文启发,从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出发对‘嗬花淀”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进行了理论论证,认为,从风格要素、师友要求、交往行为要求、同仁刊物和报纸专栏要素等,可以明确“荷花淀”派作为一个流派已具备条件,虽未形成社团组织,那是有其特殊的时代原因的,作为文学流派,荷花淀派无疑是有其存在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蒋成瑀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4):18-23
中国当代学史,论定孙犁为“荷花淀派”盟主,其实这一流派根本不能成立,其一,从未形成过具有“荷派”风格的作家群体;其二,追溯孙犁个人创作的历程,虽曾写过《荷花淀》及其同类短篇小说,但自中篇《村歌》始,荷派风格渐次消失,作变征之唱,创作具有了折人风致,所谓“荷派”云,不符合史实。 相似文献
13.
孙晓燕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31-34
论文通过对“荷花淀派”的孙犁和此流派其他作家的小说作品进行二元对位的分析与比较,从而辨析“荷花淀派”与浪漫主义文学要义的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4.
叶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孙犁把自己在文革之前十年的创作空白笼统归结为疾病的影响,但是实际情形并不尽然.通过对"孙犁在1962年"的考察可以看出,疾病并不是影响其创作的主要原因,而"写"与"不写"之于当时的孙犁,更多表现为一种人生态度和立场的选择.孙犁正是以其睿智的选择,成为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卓异个体. 相似文献
15.
裴兴荣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18(4):64-67
孙犁作品的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色,通俗而雅致,简洁而细致,率直而含蓄,平淡而浓烈.这些特色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着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浓于千古,寄至味于淡泊“可以用来概括孙犁的语言风格.在前期,他的语言似乎更俗,乡土味和泥土气似乎更浓;在后期,他的语言似乎更精炼,更含蓄,更“雅“了.而富有诗情画意,则是始终如一的. 相似文献
16.
芸斋小说把古代小说发展中的实录精神与现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强调尊重作者的观察、体验、思考,作者应以自己的学养、阅历及人道主义精神去接近事实,发现真相。孙犁的小说观念更接近于古代文言小说观念,同时又极大地吸收了现代小说的创作方法.形成了他独特的“芸斋体”。 相似文献
17.
马以鑫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2(3):99-106
市井-市民-新市民,这是三个不同时代的产物.新市民诞生在八十年代以来新的历史时期.深刻切中这一时期城市及城市人的变化,便有了"新市民小说"."新市民小说"中的"新市民"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彻底告别传统,空前强烈地追求世俗化生活和拜金主义;二是情爱观念令人诧异的变化."新市民小说"表现了一种对现代城市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态,表现出了一种"另类"的姿态.他们具有他们应有的存在价值;然而,其中某些消极、遁世乃至自甘堕落应引起读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杨中举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7(1):64-68
印度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归属的两重性背景,决定了他在表现殖民地人的边缘生活状态、表达自己作为移民独特的心灵感受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文学体裁形式的革新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文体风格"四不象"文体.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体,经常混杂着小说、纪实文学、传记、游记、散文、随笔、历史记录、杂论、政论等文体因素,很难说清楚哪种文体因素占主导,奈保尔自己有时也难以对自己的创作体裁详细区分,而把它们划分为小说与非小说两类. 相似文献
19.
黄忠顺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23(4):39-41,46
作为叙事文学范畴的“虚构”,可进一步区分为题材意义上的虚构和叙述方式意义上的虚构。在“非虚构文学”(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新新闻小说等)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中(因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本质论诗学中,判定叙事文学的文学性的根本性的标准无疑是虚构性),其“非虚构”当是就题材上说的,其“文学”(虚构性)则是就叙述方式上说的。由于它在叙述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显示、场景叙述,故其虚构性是不可避免的。过去有关这类文体是否容许适当虚构或其虚构性的限度如何把握之类问题的讨论,由于未区分题材学上的虚构和叙述学上的虚构,致使其讨诊在文体理论的建设上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20.
朱宪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4):65-73
本描述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论述了屠格涅夫的随笔故事,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体特点,确定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在俄罗斯学和欧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