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宏前 《文教资料》2008,(11):20-21
混杂是后殖民理论中一个重要术语,霍米·芭芭在其<文化的定位>一书中指出当今现代社会不存在所谓的"纯种"、"单一"的文化.西方殖民者所宣扬的高贵的纯白种人,在历史上根本不曾真正存在过.所有的人类种族只不过是各人种相互结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和作者的简介;第二部分,分析了殖民统治下的黑人的变化;第三部分,指出在与黑人的交往中,白人社会发生了变化;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即戈迪默希望南非的白人和黑人能够实现民族和解,从而在和解的基础上,在剧烈变化的世界中形成新的南非民族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运用后殖民主义视角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行分析,通过对黑人少女佩科拉一家与克劳迪娅一家作为“属下”面对白人文化霸权主义是否发声进行对比。揭示出白人文化霸权及种族主义内化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少女心灵的戕害。指出面对白人文化霸权的压迫,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黑人只有勇于反抗,坚定自己的黑人文化身份,才能在不平等的压迫中幸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角度来解读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通过"白人话语的丧失"、"黑人话语的重现"这两个主要层面,深刻揭示了南非后殖民时代白人与黑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展示了南非黑人的逐步崛起与各色人种趋向和谐的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4.
王苗苗 《考试周刊》2010,(40):31-32
南非作家J.M.库切因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而一举成名。其作品也揭开了人类多种文明间相互冲突的疮疤。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代表人物——白人和黑人的举止言行,说明在殖民者失去种族歧视权、失去统治权的社会里,白人对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殖民主义者在给被殖民主义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致使其后代来为其过去的罪恶而赎罪。而黑人被殖民者本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受白人殖民统治者种族压迫多年的本能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种族隔离时代的巨大伤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会淡忘.更不会忘却,给南非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疮疤。  相似文献   

5.
南非作家库切的长篇小说《耻》以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的新南非开普敦为作品的地理背景,真实地再现出“白人至上”主义消退后黑人群体与白人后裔在这片土地上的相处状态。小说中一个个严酷的片段,不仅反映出后殖民时期的白人,尤其是白人女性在新南非的生活境遇,更表现出以露茜为代表的遗留在南非的白人后裔游走在“主体”与“他者”之间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社会,白人文化是主流文化,黑人受白人文化霸权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逐渐地接受和内化了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以佩科拉和乔利为代表的黑人是白人文化霸权的受害者,白人文化霸权是造成黑人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描述了一名白人教授卢里与女儿在南非的生活及遭遇。作品《耻》中的黑人和白人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白人不再拥有奴役和支配黑人的权利,反而在黑人的袭击下,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白人无力反击。小说体现了压迫黑人的历史已被颠覆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库切的小说《耻》以南非殖民生活和冲突为背景,揭露了黑人和白人之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人公卢里态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卢里对狗的态度的变化,卢里和露西之间关系的变化,卢里和佩特鲁斯之间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法农“黑皮肤,白面具”的理论,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对埃米瑞·巴拉卡的《荷兰人》进行解读,并通过阐释主人公露拉与克雷所象征的白人与黑人之间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指出:巴拉卡在这部戏剧中象征性地揭示了内战后美国黑人仍处于被殖民状态的事实,并号召黑人用暴力反抗白人主流社会的欺凌和压迫。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指出:在白人对黑人实行文化霸权过程中,知识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文化霸权机构,远远不是中立的,而是采取一种间接的控制方式,通过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相似文献   

11.
《最蓝的眼睛》客观描述了白人文化霸权下美国社会所存在的对黑人和其他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本文试图探讨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文化霸权对黑人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法农“黑皮肤,白面具”的理论,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对埃米瑞&#183;巴拉卡的《荷兰人》进行解读,并通过阐释主人公露拉与克雷所象征的白人与黑人之间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指出:巴拉卡在这部戏剧中象征性地揭示了内战后美国黑人仍处于被殖民状态的事实,并号召黑人用暴力反抗白人主流社会的欺凌和压迫。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南非的社会背景,展示了南非社会黑人与白人的身份地位的重大改变,发现在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白人被边缘化,而黑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母亲”形象的书写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白人社会的种族歧视和同族男性的性别压制下,黑人母亲形象的书写不仅被白人话语异化,还受黑人男权话语的扭曲。本文通过解读《对立的力量》中的母亲形象,思考“圣母颂”背后的历史、文化的原因,以及母亲这个被抹杀了“自我”意识的“他者”怎样迷失于男权文化中。  相似文献   

15.
《宠儿》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著作。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揭露出奴隶制废除前后,黑人在白人主导的美国社会的遭遇。从后殖民视角下解读《宠儿》,可知黑人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是主流之外被他者化的群体。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不仅使黑人身体上遭受白人的迫害,思想意识也被白人的文化霸权严重侵蚀,黑人最终从肉体到精神完全麻木。  相似文献   

16.
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中,黑人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丧失了应有的权力,但是,在白人霸权文化的统治权力中,存在着众多的抵抗点,即黑人的反抗。《最蓝的眼睛》中的麦克蒂尔夫人便是一位白人霸权的反抗者,她凭借自身的意志,完美融合了黑人的双重自我,捍卫了施行母爱,传承文化的权力,成为黑人应有权力的完美阐释者。  相似文献   

17.
《喧哗与骚动》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最富创造性的作品之一,福克纳在该小说中第一次对种族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从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白人角色和黑人角色的种族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指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白人和黑人的主场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小说中的黑人拥有了主观能动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白人的生活,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白人和黑人的主仆关系。这种变化昭示了南方种族关系的未来,寄托了作者对民主平等的种族关系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8.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黑人文学第三次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艾丽斯·沃克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大女儿迪伊回乡探望母亲和妹妹的"寻根"之旅,表现了长期受到歧视、压迫的黑人文化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所受到的强烈冲击。本文通过对三位黑人女性形象的分析解读,探讨了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黑人文化的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白人种族主义者对南非(阿扎尼亚)人民实行残酷的种族压迫和暴虐统治。在教育上,实行歧视黑人的“班图教育”制度,白人统治者享有建立在黑人血汗上的一切特权,南非反动当局给予每个白人儿童的教育费用,平均为七十四点三兰特,而每个黑人儿童只有二点三九兰特。白人儿童可受到免费教育,免费供给课本、饮食、校服等,而非洲儿童在“班图教育”制度下,完全处于一切权利和自由被剥夺殆尽的奴隶地位。自一九七六年六月中旬以来,以反对在非洲人学校使用南非荷兰语教学为导火线,一场声势浩大的黑人抗暴斗争猛烈冲击着沃斯特种族主义政权及其教育制度。具有光荣斗争传统的约翰内斯堡市郊索韦托区黑人学生首先举行游行示威反对种族主义教育制度。南非反动当局调动全付武装的军警进行血腥镇压,但是镇压只能激起更激烈的反抗。目前,抗暴斗争很快从一个非洲人聚居区,扩展到南非四个省中的三个省,从青年学生扩大到工人和其他阶层的群众,从几千人发展数十万人。斗争目标不只限于要求废除种族主义的“班图教育”制度,而是明确提出要砸碎整个种族主义枷锁,由非洲人民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目前,南部非洲民族解放武装力量,在广大非洲人民的有力声援和热情支持下,向敌人展开更加猛烈的进攻,他们必将夺取民族解放的新胜利。《南非学生为夺取政权而斗争》一文,是现流亡英国的南非索韦托学生运动领袖切奇·马谢尼尼对突尼斯《青年非洲》记者帕特里克·雅罗的谈话记录,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天堂》中鲁比镇老一代与年轻一代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困惑和不同态度,揭示作者莫里森对继承与发展黑人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黑人既要接受白人社会的发展和白人文化,又不能抛弃黑人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打破隔绝,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社会,继承和发展黑人民族文化,黑人民族才能建立天堂,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