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师的预设 有位教授说:"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而把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我们日常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疑来打通学生思考的"脉络",教师是否给学生机会来表达他们头脑中存在的疑问.教师的预设主要是指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加以精心设疑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2.
一、教师的预设 "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而把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我们日常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疑来打通学生思考的"脉络"?教师是否给学生机会来表达他们头脑中存在的疑问?教师的预设主要是指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加以精心设疑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3.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学生没有问题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什么是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教师的最大乐趣和神圣职责,而要把学生教成于国家社会有用的英才,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甘当“蜡烛”的献身精神,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师德修养,方可有望完成这一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呢?在几年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以问激趣——引思——释疑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是应该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文赞 《考试周刊》2009,(43):215-215
一个理想课堂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听到学生的声音。但是,在单向灌输方式盛行的课堂上.我们能听到多少学生的声音呢?有人曾这样评价我们的教育:“在中国,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作为成功,而在国外,却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甚至连教师也难以回答作为成功。”一个有责任心的、掌握教育经验的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问”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课堂上学生发出声音,这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这是教师的最大乐趣和神圣职责。而要把学生教成于国家社会有用的英才 ,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甘当“蜡烛”的献身精神 ,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有较高的师德修养 ,方可有望完成这一崇高使命。那么 ,师德修养应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我认为 ,为人师表 ,应重“四慎” ,即慎言、慎行、慎微和慎独。慎言。言为心声。教师用以教育的工具 ,首先就是语言。语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对教师而言这一点更为重要 ,因为教师的语言是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手段 ,对学生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语言要特别地“慎…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有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地方,又有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地方。那么,我们教师应如何把生物教成“活物”,让学生“乐”衷于生物课堂呢?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无问题”课堂,并不是没问题学习,那么,问题从哪里来?不是教师直接提出来,而是学生从文本中去找,如果没找到重点问题,教师加以点拨。问题的解决,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或一问一答,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来完成。  相似文献   

10.
习惯上人们把“问题生”界定为学习成绩低下,自暴自弃,不诚实,喜欢与人争吵,甚至逃学。但问题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中有些操作技能水平较高,有些对艺术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对“问题生”的教育,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教师工作的难点。其实,只要教师改变观念,教育“爱”字当头,再难教育的学生也就不那么难了,“问题生”也就没问题。  相似文献   

11.
谈到师生之间的关系,校长、教师们耳熟能详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实,如果用哲学的思维来分析推敲“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说法的话.不难看出该说法是有逻辑性错误的。因为,主体对应的应该是客体而不是主导;主导对应的应该是被主导而不是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说法.把鲜活灵动的教师给固化了,导致许多人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绝对不能成为教育的主体,为什么?则没有人能够阐述清楚:“学生为主体”这一说法,导致许多人认为:学生只能是主体,绝不能成为客体。“学生为主体”这一说法也把充满灵气的学生这一角色给极端化了,至于学生为何只能成为主体而不能成为客体?又如何成为主体?理由是什么?这些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相似文献   

12.
对文学作品的教学,往往存在错位现象,明明应该教学生审美的文章却被教成了认知,明明应该教学生认知的文章却被教成了审美。前者如老舍的《想北平》,主题本来就比较明确,但教师偏偏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解决“这篇散文抒发了什么感情”这个问题,结果课堂沉闷,学生木然,  相似文献   

13.
在《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教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教育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西方国家的教育是把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岳伟 《中学教育》2001,(3):24-25,8
“要给予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长期以来,这句话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奉为经典,它把教师比作一桶不,把学生比作一杯水,意思是说教师的知识量只有多于学生,才能驾学生,从而在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这一角度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一桶水”是怎样的“一桶水”?是“死水”还是“活水”?是清新的还是变质的?教师是如何给予学生“一杯水”?是灌输还是引导?现实的教学实践已暴露出了这一传统教学观的许多弊端,如重物轻人、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引导等。因此重新审视并超赵这一教学观念,对于提高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实践的层面上考察.文言文教学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譬如“言”和“文”的关系:“言”主要指字词句。“文”主要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诸要素。主要教“言”还是“文”?从“言”入手带起“文”的教学.还是从“文”入手渗透“言”的落实?譬如阅读教学和应试指导的关系: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文言文部分的考查一律是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旬式判断和简单的内容评析。有时候外加一点标点和默写。文言文阅读教学是把课文当成一篇血肉文章来教呢.还是当成一段应试材料来教?是教成古代汉语呢,还是教成文言写成的文章?再譬如文言文教学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章(文学)形式要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是教师这一行业古今不尽的话题。干百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衍生出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这就是热爱学生。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是的,每个老师都知道热爱学生是我们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做到了吗?我们的爱让学生接受、家长赞同、社会认可了吗?  相似文献   

18.
【课例一】教师Y教读《愚溪诗序》,在学生理解了字词和内容后,教师7A:学生来提出自己尚未明白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永州八记”是哪八记?②作者为什么要把家安在愚公谷?③作者为什么自认为自己很愚呢?④“愚溪”景色优美,为什么要称它为“愚”?⑤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⑥“我”是真愚吗?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互动交流是师生双方根据教学内容,熔入自己的感知感悟、生活阅历、生活经验、知识视野、情感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所进行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一种交往活动,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对孪生姊妹,一堂名副其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课,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一个过程。教学如果“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是教育的成功,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的学生是教学的失败”。课堂教学活…  相似文献   

20.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您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还有人说:“决定教师教育人生是否幸福的关键因素并非是收入的高低,而在于教师是否热爱教育。”您认同吗?心理健康跟热不热爱教育事业有关系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