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界》2008年第3期《真品定窑价几何》一文,所配图片中有一件定窑外黑釉内酱色釉油滴碗,笔者认为其疑点颇多,真伪值得怀疑。油滴碗是黑釉碗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创烧于宋代建窑,此  相似文献   

2.
玳瑁釉盏和黑地白花莲纹瓶,南宋吉州窑烧造的生活用具,安徽省博物馆藏品。前者是1959年由上海博物馆调拨的,后者为1955年安徽巢县宋墓出土。两器皆完好无损,为宋代瓷器珍品。玳瑁釉盏,碗式饮食用具,口微敞,斜直腹,矮圈足,高5.5厘米,口径11.3厘米,足径3.6厘米。通体施黑釉,釉质晶莹,肥厚滋润,釉面呈玳瑁状的黄褐色斑块。近足  相似文献   

3.
吉州窑黑釉瓷似在北宋时期才开始烧造,常见器物有碗、盘、碟、钵、瓶、壶、杯、高足杯、鼎炉、罐、器盖和玩具等。其中,芒口、底足矮而内凹,是吉州窑黑釉碗、盏最常见的特点,且多施满釉。匠师们利用廉价的天然黑色涂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巧,产生变化多端的釉面与纹样,达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表现出民间的实用艺术和朴素风格。  相似文献   

4.
正耀州窑烧造瓷器最早始于唐代,当时主要烧制黑釉、青釉和白釉瓷器,后来因受五代时期南方浙江余姚越窑装饰风格的影响,开始创烧刻花青瓷,同时还兼有印花青瓷。据考古资料和实物,宋代是耀州窑青瓷发展的巅峰时期,早期种类以碗为主,中期的出土实物和传世品较多,种类有碗、盘、瓶、罐、壶、盆、炉、香熏、盏托、钵、注子等,品种丰富多样,而每种器物中的器型又往往有多种式样,晚期器物种类有瓶、罐、  相似文献   

5.
楼钢 《收藏》2009,(11):55-56
这是一件广东民间收藏的南宋黑釉描金盏,直口,斜腹,浅固足,口沿部有圈棱。施黑釉,釉层较薄呈酱色,外腹釉层接近盏底,底足无釉,露灰色胎。盏外腹无纹,盏心有描金图案,金彩已脱落,仅残留纹饰痕迹(图1)。  相似文献   

6.
在今年四月上海首届古玩博览会上,笔者有幸觅得一对青花小碗。这对碗口径9.6厘米,高5厘米,足径4.6厘米。撇口、弧壁、圈足,胎质较粗,器型不甚规整。碗施釉较薄,釉色白中带青,外壁可见釉下旋纹。圈足外有明显跳刀痕,底足内见大小不一的缩釉点。碗内青花双圈,各有一青花"贵"字。两碗外壁以恣肆洒脱的行草书青花"金榜题名"和"状元及第"。青花青中带灰,有浓淡,无晕散,两只碗均完整无损。这对碗,我称之为"状元碗"。  相似文献   

7.
藏品两则     
青花八卦纹碗此碗口径9.7厘米,底径4.6厘米,高5厘米。撇口,深腹,玉璧形足,底为不挂釉的细砂底,碗外壁施豆青釉,碗内为白地青花八卦纹,碗心阴阳太极图,周饰顺时针方向放射线纹,再饰连绵状朵云纹。八卦纹是瓷器装饰中典型宗教纹样之一。《太平御览》载:“伏羲坐于方坛之  相似文献   

8.
金代磁州窑三彩虎纹枕(中鼎信)器物特征:此件金代磁州窑三彩虎纹枕色分五种,以黑釉做底,酱釉做装饰底,主题图案施黄、绿釉,用白釉镶边。构图非常讲究,以花叶为背景、边饰,山石做近景,线条道劲有力,衬托出虎的肥壮雄浑。此物的艺术价值、工艺价值较高。尺寸:高9厘米长29.5厘米温馨提示:虎纹瓷枕一般较为罕见,寓意吉祥。售价:4.5万元  相似文献   

9.
廖文伟 《收藏》2008,(6):56-57
自末以来,历朝历代皆传承哥窑釉色和纹片,以烧制精美器物,为同宋代哥窑器物相区别,称其为哥釉器物,即哥釉。笔者多年来寻寻觅觅,竞访得明、清哥釉器4件。其中两件连当年主人配置的底座都在,更添了恬淡古香和清雅古色。  相似文献   

10.
陈兴新 《收藏界》2011,(5):72-74
建窑兔毫盏是我国宋代福建建阳窑烧制的黑釉茶盏(建盏)中的窑变类名贵品种,是以其如丝似毫的窑变色彩流纹命名的。北宋时始烧制,南宋时最为繁盛,元代不再生产。建窑兔毫盏的造型特点与所有建盏一样胎骨厚重,口沿薄,深斜壁,小圈足,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到底,有垂流釉圈,底足部露胎,胎黑色,胎质粗而不润但十分坚硬,釉呈黑色或黑褐色,少量青黑色,釉层中流淌着丝丝如兔毫般的流纹。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08,(9):48-49
金代耀州窑可分为金前期和金后期。金前期以烧制豆青釉和月白釉青瓷为主。器胎灰色或浅灰色,并往往略呈现灰棕色,胎土的颗粒均匀,质地致密,但比典型的宋胎颗粒要大,反映出加工工艺不够精细的特点。金后期以烧姜黄釉青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器物多实用器,以碗盘为大宗,还多见碟、盖碗、瓶、壶、罐、灯、盒等器类。器壁比晚宋时期的明显加厚,口唇尤厚。器足由宋代的窄圈足又渐转宽,以圈足内墙外斜为该时期的整体特征。造型趋向浑圆耐用。  相似文献   

12.
马起来 《收藏》2008,(11):39-39
此越窑青釉荷叶口碗为唐代饮食用具,高5.1厘米,口径13.9厘米,底径5.7厘米。碗面像出水的荷叶,两边自然对卷,底为圈足,造型新颖。眙色灰白,质地坚硬细密。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闪黄,釉层透明,晶莹润泽,布满细裂纹,玲珑精巧,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13.
吉州窑的碗以大口,深腹,小足为基本特征,因时代不同而富于变化。底足有玉璧底、圜底、平底、圈足、假圈足等;口有花口、唇口、侈口、敞口、敛口、撇口数种;腹有斜腹、弧腹和折腹三种。晚唐五代流行厚唇碗,内底留有支钉垫烧痕迹,北宋时期的碗为弇口或花口高圈足,南宋时期的碗为敛口深腹式,多芒口,底足矮且内凹,内外满釉。青白釉类碗呈灰白色,敷一层带有青味的透明薄釉,底部无釉或半截无釉,胎质较为坚实,底足切削粗涩,修坯工艺草率中见熟练,有的内底见涩圈,常印有"吉"、"记",或用褐彩书写"吉"、"记"、"慧"、"福"、"太平"、"本觉"等字样。  相似文献   

14.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釉里三彩蟋蟀盖罐(图1),堪称康熙釉里三彩瓷器的标准器。此蟋蟀盖罐为1952年陆士基先生所捐。口径12.8厘米,通高8.9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11.7厘米。器型浑厚挺俊,  相似文献   

15.
在四川各地常见的出土古瓷器中,有几种黑釉和酱釉的器物,其中以兔毫盏与酱釉盏最为常见,也有其他的造型和釉色品种,如绿釉、黄釉、白釉等。以前常称其为"建窑黑釉"、"虎州窑"或"陕西窑"。由于广元窑的发现和相继出土了大量的器物和标本,人们才对这类器物的产地有了认识。  相似文献   

16.
这件“内府”款黑釉大罐,呈直口、丰肩,口径28.5厘米,高58厘米,肩部凸雕正楷“内府”二字(图1)。“内府”两字被人为损坏,从残留的部分可以看出字款处无釉,周边泛火石红,平底满釉,底面留有5处支烧痕迹。此罐应系元末明初皇宫在北方磁州窑系订烧的内府装盛粮酒之物。  相似文献   

17.
该洗口径达40.5厘米,足径26厘米,高8.5厘米,板沿,弧壁,广底,圈足裹釉,底部垫烧处一圈无釉,有刮削痕,呈火石红色,支垫痕纤细清晰。外底釉面靠近圈足处有钻具留下的六个浅点,边上还有一个十字形的磨痕,很可能是原先的器物主人铭刻了一些记号,后来器物易了主,新的使用者便有意消除原先的记号。  相似文献   

18.
聂胜  宋康年 《收藏界》2012,(4):59-59
面前呈现的这件粉彩无双谱人物壮罐,尽管是民国时仿明清的器物,但其造型奇特,制作精细,釉润色美,特别是罐上的人物绘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富有较为深邃的人文底蕴,颇有一种耐人寻味之感。该罐通高31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13厘米。直口,短颈,折肩,筒腹,腹下内折,直圈足。罐盖呈将军帽形,上有宝珠钮,  相似文献   

19.
马起来 《收藏》2007,(7):69-69
该碗高6.2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5.4厘米,安徽宋墓出土。碗内壁有五条凸线纹,碗底中心印有“河滨遗范”4字楷书底款。这种印有“河滨遗范”的铭文碗是龙泉窑特有产品,目前像这样完整的碗发现很少。“河滨”是指今山东西南部万福河上游的定陶县。传说舜曾在河滨制陶,《史记·五帝本纪》即载有“舜陶河滨,器不苦窳”。“苦窳(yǔ)”指器物粗劣。  相似文献   

20.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以其古朴厚重的造型美、光润如玉的乳浊釉效果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的窑变艺术,为世人所倾慕。特别是历代帝王、名人更是对钧瓷推崇备至,遂使其盛名传天下,素有"国之瑰宝"的美誉。图中展示的钧瓷碗为南阳市博物馆藏品,口径23厘米,高9.5厘米,造型饱满,敛口、斜长腹、圈足,俗称宋钧"鸡心碗"。胎呈牙白色,泥质感较强。除圈足墙外,器身满施天蓝色窑变乳浊釉,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