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玉升 《学语文》2003,(3):48-48
高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句,本页注⒆释为“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从译文可知“敢”作“冒昧”解。对此注  相似文献   

2.
《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教学参考书》(苏教版)根据王力先生的意见,译为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了。此译句把以后省略的之解释为亡郑这件事,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把烦译作麻烦,不是很确  相似文献   

3.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将《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译为 :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将“敢”理解为表谦敬的副词。笔者认为 ,教材的注释值得商榷。一、这样翻译 ,文理不通殊甚。“敢以烦执事”前面一句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两句连起来翻译 ,译文就是 :“如果灭亡我们郑国对您有好处 ,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语意缺少连贯。二、“敢”在文言文中 ,还可以作语气副词用 ,译为“岂敢”“哪敢”“怎敢”。如 :①异时倘得脱颖而出 ,先生之恩 ,生死而肉骨也 ,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 ?(《中山狼传》)②若为民不自谨 ,冒使君 ,杖汝 ,法…  相似文献   

4.
彭再新 《现代语文》2008,(2):111-112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言“敢以烦执事”,对此解释有多种。一、人教2004版注释为:“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认为当译为“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三、《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对此句的注释就是:“从文面看,‘执事’是指秦伯手下办事的官吏,实际是秦伯本人。此连上句言:‘郑亡国而对秦有益,那就麻烦您用兵也无所谓’。”四、中语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翻译是“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五、北师大训诂学串讲资料认为“全句的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这里给秦伯添麻烦的不是“亡郑这件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郑”,  相似文献   

5.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课本注:“[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此注虽短,却小有可商之处。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注释如下:“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我觉得这里对“敢”字的理解不准确。  相似文献   

7.
高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把“敢以烦执事”译为: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将“敢”理解为表谦敬的副词。这样翻译,显然与上语意缺少连贯,理不通。于是有人认为:这里的“敢”字,应当理解为“岂敢”、“哪敢”、“怎敢”。此句可译为:“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以为这样译,前后理一贯,谦恭的语气也表达得很好。(见《中学语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  相似文献   

8.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高一语文教材收入该文,对其中的一句话是这样标点的:“……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文后注释为:“假如灭亡郑国对您有利,就冒昧地请您这样去做吧。”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里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对“敢以烦执事”句的翻译和理解,各年版的课本注释都是这样的:“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你。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按说课本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学生应很容易理解才对,可在教学中却总有学生读到此处就会犯糊涂,老师也说不出所以然。  相似文献   

10.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 ,高一语文教材收入该文 ,对其中的一句话是这样标点的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文后注释为 :“假如灭亡郑国对您有利 ,就冒昧地请您这样去做吧。”笔者反复地琢磨全文的语境 ,总觉得这里的句号固然可用 ,语义上也说得通 ,然而却又觉得其过于直白 ,不耐咀嚼与回味。在笔者看来 ,这句话如果用问号标点 ,会更符合当时说话人的身份 ,也更能凸显《左传》作者的笔力。首先 ,如果用问号的话 ,明显的表达一种反问的语气 ,语调是升调 ,答案蕴含在问题之中 ,不言自明 :“如果亡郑对您有利 ,我…  相似文献   

11.
张灏 《学语文》2011,(1):76-76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开始劝秦穆公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意思是说你们两个大国来围攻我们这小小的郑国,好比两个大石头来砸一个小鸡蛋,  相似文献   

12.
语言有如潘多拉魔盒,它能和风细雨般给人以抚慰,又能刺猥般给人以创伤,如果想成为驾驭魔盒的高手,我们不妨走进高一新教材历史散文单元,去读读那在历史星空中熠熠闪烁的《左传》、《国语》、《战国策》,因为它们依然是语言艺术灵动的教科书。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烛之武的利他法秦晋围郑,烛之武奉命于危难之间,要说服虎视眈眈的秦退兵,此举谈何容易!出人意料的是烛之武对秦王的第一句话不是卑恭地请求,而是不卑不亢地单刀直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因为是替秦着想,秦王哪有不听下去的道理?稳住了秦王,烛之武便赢得了…  相似文献   

13.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课本注:“[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此注虽短,却小有可商之处。首先,有一处不到位。“执事”怎么就是“对对方的敬称”呢,不少师生都感到困惑,当予说明。查《辞源》,“执事”条下共收四个义项:㈠担任工作,从事劳役。《论语·子路》有“居处恭,执事敬”。㈡各部门的专职人员,百官。《尚书·盘庚》:“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㈢供役使的人(下面还要讨论,书证暂略)。㈣仪仗。㈠是动词,㈣是名词“仪仗”,显然与“敬称”无关。㈡和㈢…  相似文献   

14.
在秦晋联军大举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烛之武应郑文公之请,只身赴秦,成功地说服秦穆公单方面撒军,瓦解了秦晋联盟,拯救了国家命运。且看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一段说辞: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这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段说辞虽只寥寥125字,却充分展示了烛之武高超的游说…  相似文献   

15.
何谓“武”     
《烛之武退秦师》有一句 :“以乱易整 ,不武。”课本注为 :“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 ,这是不勇武的。”课本虽没有单独注解“武” ,但显然是以“勇武”来解释“武”的。对此注解 ,笔者认为不妥。何谓“武” ?“武 :英武 ,与‘仁’一样 ,都是当时抽象的道德观念”(见阴法鲁《古  相似文献   

16.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觅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相似文献   

17.
一、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教材注释①:“烛之武,郑大夫。”那么,烛之武,是姓烛,名之武?或复姓烛之,名武?抑或二者皆非?教材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8.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讲的是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伯让烛之武出面单独与秦穆公谈判,晓以利害,终于说服秦穆公撤军,使秦晋联盟破裂,从而顺利解围,郑国得以保全的事。文章篇幅短小,人物着墨不多,叙事简洁,尤以语言描写见长,备显烛之武的说话功力。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伯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请烛之武出面与秦军谈判。烛之武因早年不受重用,牢骚满腹无处宣泄,现正好借此机会发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委婉含蓄,其言外之意是:我年轻的时候您不用我,如今国家有事您才来找我,我不干,您另请高明吧,!”郑伯既惭愧又生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句话:“以乱易整,不武。”课本注释为“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武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查《古代汉语词典》,与本文有关的义项是这样解释:“武,指使用武  相似文献   

20.
李由富 《语文知识》2006,(3):F0003-F0003
1.指出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并解释其含义。①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