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仗义疏财”的“疏”当“分散”讲还是当“轻视”讲,尚无定论。本作搜集材料观察的结果:“疏”当轻视讲,不当分散讲;“仗 义疏财”是重义轻财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相似文献   

2.
不少家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原先在正常地玩耍、学习,但当家里有客人来时,他的情绪会突然高涨,话也多了,而且动作夸张,忘科所以,甚至做些希奇古怪的事情。颇带有几分变态的色彩。这就是人们听说的“孩  相似文献   

3.
“过于”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称《纲要》)的颁布,一系列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新理念正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有些教师对《纲要》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如忽视对《纲要》中“过于”这一关键词的理解就是一例。《纲要》在阐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时用了5个“过于”。这5个“过于”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析“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却”是起关联和修饰两种作用的副词。关联,主要用在转折句中,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类连词的用法。但它有时也用在并列句、逆进句、条件句、假设句和让步句中,表示各复句的分句间的结构关系。修饰,可以表示相当于“竟”等的九个副词的语义,常用在单句中,也出现在连贯、因果、条件和假设等复句类型中,表示相应的意义。有的“却”又兼起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5.
“怀才不遇”是一种精神上的失望和痛苦。无论是乱世和盛世 ,那些古代的文士们常常感到怀才不遇。这种心态既来自外部 ,即社会 ;也来自自身 ,即自己的心理和性格。这种心态 ,对文人来说是一种苦难 ,但这种苦难也成就了他们 ,使他们的创作达到辉煌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第六十九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  相似文献   

7.
8.
《庄子》云 :“庖人虽不治庖 ,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意思是 ,即使庖人不做饭 ,尸祝也不应该离开自己的职守 ,去代替厨师工作。后人常以“越俎代庖”比喻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去干别人经管的事情 ,颇有贬抑之意。我以为 ,越俎代庖未必不好。是褒是贬 ,是扬是抑 ,当看清对象 ,辨明是非 ,区别对待 ,断不可不分清红皂白。首先 ,当看被代者是否有治“庖”之心 ,理“庖”之德 ,掌“庖”之能。疱有勤惰之分 ,廉贪之别 ,庸能之异。倘是勤庖、廉庖、能庖 ,取而代之 ,未免有居心叵测之嫌。若是懒庖、贪庖、庸庖 ,代之何妨 ?试想 ,那懒庖也许有治庖之…  相似文献   

9.
析“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佛教哲学中的“空”这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发掘。佛教哲学对“空”的看法有6种,即:本体论的“空”、语义学的“空”、无自性的“空”、临死体验的“空”、“他空见”的“空”和自性不空的“空”。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教育工作中,“明知故犯”的现象确有不少。比如,有些学校热衷于“加班加点”,科科争时,层层加码,整日价赶着学生跋涉书山,沉溺题海,“倾盆大雨”终年不断……虽明知这些作法不对,但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舍弃,还是硬着头皮错将下去。 “明知故犯”是有其原因的,大概有下面几种: “我是出于好心”。好心难道不要经受效果的检验吗?古代有个笑话,说是有个做父亲的,生怕儿子饿坏了,有一天儿子嚷  相似文献   

11.
“着”析     
现代汉语里,“着”的使用率颇高,无论在口头语或书面语中,都频频出现.它可以与“来”构成“来着”句;也可以与“呢”构成“着呢”句;它还可以粘附在动词、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之后,表“进行态”、“持续态”与“静止态”;它另可以当名词、动词、形容词或语素使用等,本文涉猎以上几个方面,并对语法学界的个别前辈的某些立论提出些微的异议,这谈不上是商榷,商榷是同辈间的事情,而是企望求教于语法学界所有“术业有专攻”的先生们.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青人当中,最容易见到“怀才不遇”的人,听到“怀才不遇”的话,不少人冷眼看世界,撇着嘴论英雄,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模样式.我不禁要问,我们真的怀才不遇吗?鲁迅笔下有一种“恨恨而死”的人,他们一面说些怀才不遇的话,一面有钱的便狂嫖乱赌,无钱的便喝十几碗的酒,先生质问他们:“四斤的担,你能挑么?三里的道,你能走么?”我们出不妨自问:我能做些什么,我又做了些什么?怀才不遇是时代的不幸.然而,孔子怀才不遇,一代宗师的名位无人能;屈原怀才不遇,端午的怀念亘古不变;李白怀才不遇,斗酒而篇的才气穿透历…  相似文献   

13.
老马识途 ,意思是老马能够认识路 ,比喻富有经验的人在工作中熟悉情况 ,能起引导作用。马是食草动物 ,野生马常要受到食肉动物的攻击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 ,马的祖先练就了敏锐的视觉、灵敏的听觉和发达的嗅觉。马被人类驯化后继承了其祖先的特别本领 ,老马识途主要就是得益于这三“觉”。( 1)视觉。马的眼睛结构复杂 ,大而明亮 ,视觉敏锐 ,视野宽阔 ,除身体正后方不在视野之内 ,其水平环视几乎可达 360°(人水平环视仅 2 2 0°左右 ) ,所以马能“眼观六路” ,能全方位地识别周围环境的地形特征。( 2 )听觉。马的耳廓很大 ,动耳肌也很发达 ,…  相似文献   

14.
析“伯庸”     
对《离骚(节选)》第一节的前两句,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是这样评述的:从远古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目前已有的关于教育经验总结的界定,尽管对它归属不同,有时归结为“有效方法”,有的归结为“研究活动”,但对其本质特征的揭示基本是一致的,即分析概括教育实践所提供的经验事实,“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或“上升为理性认识”。诚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这一认识过程的质的飞跃,是教育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但以此来界定教育经验总结的内涵似乎不妥。为何?不妨从什么是经验说起。一、什么是经验经验是人的经历和体验,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直接经历到、体验得到的。经验总是有血有肉的,总是  相似文献   

16.
“除非”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除非”一词的意义,长期来人们意见分歧。早在二十年代初期,我国语言学界就发生过“除非”究竟是“非非”还是“非”之争。以后,争论延续不断,并形成两种比较集中的见解:一种认为“队非”是“只有”;另一种认为“除非”兼有“只有”和“除了”两义。这两种见解内部,又各存在意见差异。同是持“只有”见解的人们,有的坚信不疑,有的比较游移;同是持“兼有两义”见解的人们,有的对两义“一视同仁”,有的则侧  相似文献   

17.
“用心”析     
《劝学》一课对“用心一也”的注释是:“(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只对“一”作了解释,而对“用心”并末作详尽的解释,这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这里的“用心”同现代汉语的“用心”一样这一误解。其实,这里的“用心’是两个词,  相似文献   

18.
析“问”     
“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不耻下问”早已成为做学问的至理名言。然而,对于今天的有些学生,过分强调“好问”,也能造成误导:使部分学生不愿动脑,不会思考,从而失去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个常见的例子,许多学生读书写作中,一遇到不会的字,马上...  相似文献   

19.
“捧”析     
为了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出现了可喜景象,广大人民群众满心欢喜,拍手叫好!  相似文献   

20.
析“有间”     
《吕氏春秋·去私》:“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注释为:“居有间(jiàn):过了一些时候。间,间隔,指一段时间。”《战国策·楚策四》:“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注释为:“有间(jiàn):过了一段时间。间,间隔。”其它一些教科书及辅导材料也多如此注释。看来,这一注解很有影响,确有辨析之必要。古籍中,“有间”可分为两个大的义类。第一个义类的核心义是缝隙、间隔。如:(1)《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有间,空隙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