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朝初期(公元十五世纪初叶),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史,揭开了新的一页。郑和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一郑和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死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回族人。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父亲和祖父都曾朝拜过麦加。明政府派兵攻入云南后,郑和被带回皇宫当太监,不久明太祖朱元璋又把他赐  相似文献   

2.
公元1399年,明惠帝刚刚改元建文.燕王朱棣即高举“靖难”大旗挥师南下.并于三年后攻入南京,一把夺过侄子的皇帝宝座而称帝.史称明成祖。在初步稳定国内局势之后.明成祖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以次遍历诸番国”。  相似文献   

3.
郑和(1371—1434),原姓马,回族人,祖籍云南,排行第三,乳名三保,他十一岁上朱元璋统一云南时,被掳去带往南京。后朱元璋将其赐给燕王朱棣为侍童。郑和为人聪慧,颇受朱棣宠爱。在“靖难之役”中,立战功,朱棣为了嘉奖,封他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改名和。  相似文献   

4.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壮举。通过这一壮举所反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民族心理和对外政策上的结合,即外向型民族心理与对外开放的结合。而这一壮举的产生与完成则是二者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的大事。所谓西洋亦即婆罗洲以西的一切海洋,相当于现今的南洋和印度洋地区。此时的“西洋”表示中国南海以西的海洋,也就是说“西洋”与大西洋或欧美各国都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明朝初年,统治者借助怀柔的方式实现了对周边邦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在这一背景下,郑和奉命下西洋,掀开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新的篇章。本文主要从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出发,对其文化交流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郑和远航的壮举,再现了中华辉煌,却短期而终,未能促进中国社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9.
自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1403年)始,至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1433年)止,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英雄郑和,曾先后七次率领规模浩大的舰队,访问了“西洋”(即今南洋和印度洋一带)三十多个国家。“七下西洋”航海规模之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从时间上看,较世界史上著名的葡萄牙人迪亚氏和热那亚人哥伦布所完成的航海事业,都早过半个世纪以上。本文拟对这一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初步看法。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结果是元朝统治的复灭和明封建帝国的建立。这一次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和历史上所有农民革命一样,对社会生产力起着推动  相似文献   

10.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通史上的大事 ,因此绝大多数中国古代史教材都会用较大的篇幅去叙述它 ,人教版的中学历史教材也不例外。最近《中学历史教学》编辑部转给我一些读者的来信 ,内容都是关于教材对郑和下西洋的表述的。这些教师好学肯钻 ,提出了不少富有价值的意见 ,但对于个别建议的内容和思路 ,我认为仍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在这里我不揣浅陋 ,提出来与广大读者商讨一下。(一 )一位教师根据《明史·宦官》的记载撰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明成祖派遣的吗 ?》一文 ,指出“郑和前六次下西洋是明成祖派遣的 ,第七次是宣德皇帝派遣的”。应该…  相似文献   

11.
12.
明初的经济外交与郑和下西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世纪初,伟大航海家郑和率庞大舟师七下西洋,历二十八载,经三十余国,扬帆万里,远航至阿拉伯和东非海岸,开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友好关系的新局面。世界航海史上这一空前壮举,引起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成了半个世纪以来举世瞩目的科研课题。笔者不揣譾陋,试对郑和下西洋的动因、性质和终止原因作一简略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三宝垄市是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首府,为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城市,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通商口岸和闻名于世的港口城市。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口三宝并,井旁有座三宝亭。这些地理事物的名称都与三宝有关,而这个三宝便是我国历史上七下西洋的“三宝(保)太监”郑和。  相似文献   

14.
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与到访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却有多种说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宣扬国威说。《明史·郑和传》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郑和的随员巩珍在《西洋番国志·自序》中也说:“永乐之初,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  相似文献   

15.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推动了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转变。可规模远远大于新航路开辟的郑和下西洋为何却偃旗息鼓默默无闻呢 ?这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问题。本文从两者发生的原因、活动和结果方面进行比较 ,供同学们参考。首先 ,原因的比较。 1 5— 1 6世纪西欧人的远航探险活动 ,主要动因是经济目的 ,即炽热的黄金渴望和东方直通贸易的急切需求 ,是西欧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然而在以自然经济立国的中国 ,朱棣命令郑和下西洋 ,政治目的是想通过“宣德化而怀远人”达到“西夷顺而中国宁”的目…  相似文献   

16.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创造了空前的壮举,而且在中国外交、经济、文化、海洋事业诸领域都建立了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构思: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许多老师采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去参观各种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让真实的历史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既学习了历史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个学校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于是我就想,何不设计一个虚拟的展览馆,让学生“身入历史”,在亲身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历史。基于这种想法,我把整堂课设计为带领学生参加“郑和下西洋”展览馆的形式,非常新颖。具体有四个展厅,如图。  相似文献   

18.
玄奘,知道的人很多,俗名叫什么,知道的人却很少。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67页是这样介绍的: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hui),洛州缑氏人,13岁出家,法名玄奘。  相似文献   

19.
福建长乐太平港是明初郑和七下西洋离国远航的出发港,郑和船队每次均在这里停泊,其停留时间前后累计约二年多,因而与福建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论述郑和下西洋与福建人才培养、宗教信仰及文物古迹等问题的关系,探讨郑和下西洋对福建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 郑和船队停泊长乐,在这里等候朔风开洋,招收水手,修造船舶,补充人员等。可想而知,随他下西洋的福建人一定不少。 郑和七次下西洋人数少至27000多人,多至30000人,但其中明确记载姓名籍贯的却不多。据目前笔者见到的资料大概统计,有姓名及其籍贯者共有74人。这些人员来自江苏、福建、上海、浙江、江西、安徽、陕西等地,其中福建人16个,占21%。人数之多,是其他地区所不及。加上外省在福建军营参加下西洋的15人,那就更多了。福建人在郑和使团中,有的担任领导工作,如闽南王景弘、晋江侯显、安溪李兴;有的担任辅佐人员,如泉州蒲和日;有的是技术人员,如福清林贵和,任阴阳官;有的从事航海水手,如长乐黄参;有的奉命参加下西洋,如闽候吴兴。此外,有一批军人从征西洋,如闽县严观、莆田许辟。  相似文献   

20.
小学《历史》《郑和下西洋》一课,我体会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历史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像电影的技巧一样要用"特写镜头"使重点突出.郑和下西洋发生在什么朝代,下西洋的目的,在当时具备哪些下西洋的条件是"远镜头"的内容,当然也需要脉络清楚.这些不是重点,在课堂上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但这几方面的内容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