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采薇》一诗在解读过程中,有三处疑点,现献疑如下:一、前三章诗中对于"时间"的解读前三章诗采用"重章复沓"的艺术手法,层层推进,不断渲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第一是表现了士卒戍边生活的艰苦,粮草不续,以野生薇菜充饥;第二是暗示了时间的推移;第三是渲染了戍边士卒思归而不得的痛苦与焦虑之情;第四是使诗作在音韵上具有音乐美,朗朗上口,易于吟唱。  相似文献   

2.
薛吉辰 《现代语文》2004,(10):44-44
一、《采薇》———小说———鲁迅小说名出自《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这是一首关于戍边将士的诗,描写了战士远别家乡饥渴劳苦的情景。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商朝末年伯夷、叔齐兄弟的故事,借此批判了他们逃避现实和软弱无能的行为。二、《七月流  相似文献   

3.
<正>《采薇(节选)》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首戍卒返乡诗,是戍边战士在返乡途中抒发感慨之作。教材节选的此部分叙述了返乡士兵由眼前的情景勾起内心的复杂情绪,将出征之人的思家之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4.
阅读、吟咏一首诗,能够得到“个中三味”中的“一味”,能够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就已经是一种理想的结果了。《诗经·采薇》章的“苍凉之美”便是其中“一味”,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境界。让我们先从戍卒的“采薇”生活看——前三章用复沓重叠、一唱三叹的形式,歌咏了士卒们苦难的戍边生活。由于粮草不继,  相似文献   

5.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相似文献   

6.
正一、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描写了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全诗可分三层:前三章写了其征戍之久,思乡之切;四、五章写作战情景;第六章写归途中亦喜亦忧的复杂感受。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赋、比、兴、衬托等艺术手法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二)学情分析本诗中士兵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情感表达得较显露,学生较容易体会,但士兵对战争的复杂感情及其归途  相似文献   

7.
今天上到《诗经&#183;采薇》一诗,众人熟知《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采薇》这首诗是一首“小雅”诗。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2教学参考书》的归纳:“《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相似文献   

8.
付维彦 《学语文》2009,(5):30-30
《采薇》(见卷首)是诗经中的名篇,关于此文主旨,《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申培《诗说》认为是。宣王之世,既驱猃狁。劳其还师之诗”。今人有断定其为爱国之诗,也有认为是思乡之诗。人教版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其。思念故乡、  相似文献   

9.
《诗经&#183;小雅&#183;采薇》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队生活的艰难困苦,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战争生活和人民的厌战心理。通过《采薇》,我们能够大致地了解《诗经》中战争题材诗歌的厌战主旨,进而使我们更加理解先秦时期人民的战争观。  相似文献   

10.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关于该诗的修辞艺术,古今学者均未于之深究,只是在《采薇》赏析的文章中才稍有涉及。实际上,《采薇》一诗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其艺术特色是丰富多彩的。仅拟就其修辞方式加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1.
论文深入探讨了《采薇》一诗的情感基调与意境,揭示全诗表现了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并对诗歌的表现技巧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一首著名的战争诗,是秦国士兵抵御外族侵略的军歌(一说是秦国帮助周王抵抗外族侵略的军歌)。全诗充满爱国情感,表现了士兵们英勇抗敌的精神和激越豪迈的气概。《诗经》中的战争诗,除了叙写战争之外,还有的表现征人的厌战及怨恨情绪(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有的描写思妇怀远(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有的表现征战及繁重的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如《邶风·式微》《魏风·陟岵》)。为什么《无衣》会表现出与以上诗歌不同的特点呢?  相似文献   

13.
【一字诗】一家学刊物登了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它把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用一个简单的“网”字表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节选了《红楼梦》第三回里的一段——《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也是学习的重点。王熙凤作为整个《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作者对她的塑造是不遗余力的。在节选的这一节里作者除了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为王熙凤的登场营造声势外,还不惜笔.圣地描写了她的衣饰、容貌、体态、神情,再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淋漓尽致地向读者展现了她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其中“月”是全诗的重要意象,总共出现了15次,不仅描写了月的自然之美,更是引发了诗人置身于月夜中对人生哲理性的深思,以及抒发了男女离别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的无限愁情。分析诗中“月”意象,能更好体味全诗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二课节选了屈原《离骚》的一部分。课文注释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民生"理解为"百姓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说法,作"人生"理解。到底哪种理解更符合原意,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本文着重从《离骚》标题含义及创作动力,节选部分内容及行文逻辑、全诗的叙述角度等几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一诗叙述兰芝被遣经过一段中,写到兰芝、仲卿迫于焦母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不得不盟誓分别时,用“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表达他们的依恋情深。但“依依”当作何解,没注。有人则在是讲解“依依”时,往往引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依依”加以佐证,说这是表达夫妻二人情笃爱深,不忍离别的感情。但又语焉不详。考《诗经·采薇》中的这两句本是写戍边士兵远别家室时的季节景象,为士兵出征勾勒的一幅自然景象的国画。这是征人在戍边征战中饱受羁旅之苦,伤离别之情,由眼前回家路上“载渴载饥”的景物回忆来时的风光的。“依依”是写春天里柳条柔弱而随风飘荡不定的样子。后来人们因“柳”与“留”音相谐协,才以折柳相赠来寄托因征战、羁旅离别相思留恋之情。按古文修辞省文用法,往往将“杨柳依依”节用为“依依”,成语中就有“依依惜别”、“依依不舍”的说法,即形容有了感情,不忍离别。《孔雀东南飞》即是此意义,这实际是《采薇》中“依依”的用法的引申发展,它的语源可上溯到《诗经》。但这里的“依依”与《采薇》中的“依依”形容杨柳轻柔飘荡的状貌应该说在释义上不是一回事。它与王维《渭川田家》中的“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之“依依”用法倒是相同的。因此人们错误地直接引用《采薇》中的“依依”来佐证此处的讲解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8.
《采薇》、《出车》和《六月》都是参战者在战胜犭严狁之后对战争的回忆之作,但是它们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感基调.《采薇》是受难者的哀歌,《出车》是带着淡淡忧虑的凯歌,《六月》是英雄主义赞歌,也是贵族的宴歌.具体体现在情感的类型、战争过程的描写和言说方式差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采薇》,教参未能给以圆满的解释,《采薇》一诗应划分为三个而不是两个层次。最后一节,所蕴涵与表现的情感无乐,无忧,唯有悲哀。诗章的最后一节所要抒发的情感,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把握本文各部分内容的关系即理清文章的结构,是领会该诗作用所传达的情思之关键。  相似文献   

20.
绍林 《教师博览》2005,(3):36-36
一家学刊物登了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它把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用一个简单的“网”字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