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一大早来园,子儇就被小伙伴们围住了,原来是他带来的“文房四宝”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孩子们兴奋地不得了.你一言我一句,围着“文房四宝”好奇地议论开了。在自由议论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又对砚台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史上“文”“质”之争原因的阐述.对其派别和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2007,(4X):I0016-I0016
在很早很早的时候.人们还没有发明字.古人就用简单的几笔画出事物的样子来相互交流。画个牛角代表“牛”.画几滴雨滴代表“雨”。今天,我们就称它们为“象形字”。[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科举考试据说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古代文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出现的逸闻着实不少。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隐士,有“大隐”与“小隐”之分。王康琚《反招隐诗》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陵薮”即山泽,“朝市”即朝廷和集市,泛指公众聚集的地方。一个人淡泊名利,甘居山泽,容易做到,而处身公众聚集的地方尤其是在朝廷为官,面对滚滚红尘和横流的物欲能够坚守隐者的高尚操守就难能可贵了,故前者为“小隐”,后者为“大隐”。  相似文献   

6.
李保重 《新读写》2009,(10):49-49
“东”(東)字的形状是日在木中,意思是旭日初升,旭日初升的地方就是东方。  相似文献   

7.
林清峰 《学语文》2003,(3):45-45,44
我国古代诗文中,书信有诸多别称,若不明其意,读古典诗文,会引起困惑。书:在古代,书指信函,信指送信使者。《左传·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书”即是信。杜甫  相似文献   

8.
《尔雅》中称为“考”,《战国策》中称为“公”,《列子》中称为“家公”,《史记》中称为“翁”,《韩诗外传》、隋朝《回纥传》中称为“先生”,《晋书》中称为“大人”,《北史》中称为“郎”,《北齐书》中称为“兄兄”,《旧唐书》中称为“哥”,《周易》中称为“严君”,魏晋六朝时称为“尊”,闽俗称为“郎罷(ba)”,关东称为“罷罷”,吴俗称为“老相”,又称为“爷爷”或“阿伯”,北方称为“老子”,江州称为“大老”。  相似文献   

9.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踏青”的习俗。古代踏青,也叫探春、寻春等。因诗人孟郊《长安》诗中有“日日出西园,只望花柳色”句,故“踏青”又被称为“花柳游”。  相似文献   

10.
<正>说起"文房四宝",人们大概都很熟悉,可以顺口说出它包括(毛)笔、墨、(宣)纸、砚,知道这是古代文人书房中主要的书写用具。所谓"宝"是说它们在文房中的地位重要,不可缺少,也是指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是一件件艺术摆设。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文房"的内容已发生  相似文献   

11.
《同学少年》2011,(4):52-52
愁,本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变成可以量化的东西,使之形象可感,构成奇妙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段玉 《现代语文》2007,(1):123-125
一、刀舠[(舟周)]与舟 善假于物是人类文明的征象.上古刳木为舟,假舟以渡.可以想见,舟小.《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其笺"小船曰刀".《释文》又说"刀,如字,字书作‘舠’,〈说文〉作‘(舟周)’并音刀."其疏"上言一苇桴筏之小,此刀宜为舟船之小,故云‘小船曰刀’".《说文》"(舟周),小船也".《玉篇》"舠,小船形似刀." 吴均  相似文献   

13.
男耕女织是汉族古代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汉族的男耕女源于自然经济,西汉时,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后,男耕女织的习惯和传统法典化,并产生了“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的“上农”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14.
文房四宝是中国书画文化的传统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历代文人墨客对此文房四宝多有赞叹,有的甚至爱之成癖,如米芾爱砚,甚至拜石。中国的文房四宝与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对于文房四宝的制作也是千变万化,名品精品层出不穷,较之于西方的古典文房工具真是丰富无比。由于中国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无论是笔、墨、纸、砚均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物性和人性特点,本文从文房四宝的角度谈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教师博览》2009,(12):58-58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说“按姓氏笔画为序”之类的话了.在大多数人心目里.姓氏是一回事。其实,在古代,姓和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17.
俗语说“有钱难买老来瘦”.意思是年老后身体瘦些有益于健康。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更是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瘦身计划”。其实,“瘦”还是古代文人们的所爱。  相似文献   

18.
王立军  王瑾 《中国教师》2008,(19):50-51
<正>"民人以食为天","天"在我国古人的意识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着最高的权力,然而"食"却能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人类与食俱在,我国古代的先民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礼  相似文献   

19.
翻开古代诗词,会发现作者的“愁”情居多,或思乡怀人,或壮志难酬,或送别感伤……但也有一些诗歌是表现作者“乐”情的。现总结如下,希望能对师生鉴赏古代诗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古代的兵器种类繁多,那么,在造字时代,哪种兵器最具有代表性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兵"字的构形中找到答案。"兵"甲骨文写作,左右两边的构件是两只手,中间的构件是"斤",也就是斧头,整字是通过两只手捧着斧头的形象来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