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偏差,就业观念的陈旧。长期以来,在我国“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偏执就业观念,误导着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使得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大学生,都要留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而且还要找一个待遇高或至少是让人看得起、有面子的好单位,不愿意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去工作。  相似文献   

2.
吴蔚 《教育与职业》2006,(34):93-94
走进高校校园,随处可见捧着公务员考试书籍的大学生,各大培训机构也存高校贴广告、做讲座扩大招生。“与其说足喜欢公务员工作,还不如说是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结果,现在准不考公务员啊!多一条路就多一个选择。”一位准备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如是说。  相似文献   

3.
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与流动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差异。城乡教师差异可以通过很多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城乡教师的收入差异是城乡教师差异的重要方面,也是形成城乡教师差异的重要原因。2004—2006年我们对吉林、山东、山西、甘肃、青海、内蒙、安徽、重庆等十几个省(市、区)的不同地区的教师待遇问题做了调查。其中,我们选择了一个直辖市、三个省会城市、五个地级市作为城市样本,选择了52个乡镇作为乡村样本。  相似文献   

4.
对地州某高校的100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普遍希望得到社会认同、留在大城市、更青睐国企且比较看重工作待遇;影响大学生就业不稳定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工作压力大、发展空间不足和薪水福利偏低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在于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正确看待就业。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率备受关注的同时,就业结构、就业地域不平衡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高校毕业生是首选在一线城市就业,还是在二三线城市就业;是被迫逃离一线城市,还是主动避让,转而去二三线城市去打拼。你将做怎样的选择?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727万,高于去年的699万,更难就业季已经来临。为了应对新一波高校毕业生大潮,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省会以下城市和县(市)就业,2014年1月教育部启动地级城市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从近年来对大学生就业城市的调查显示,以及就业的实际走向来看,大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共识,这得益于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宏观政策的引导和实施,也得益于广大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越来越务实和理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再将目标锁定在一线城市,他们相信自己在二三线城市的生活一样精彩。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择业误区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生选择职业过程中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着一些误区 ,如自我认识不足 ,求职定位不准 ;重现在的经济待遇 ,轻未来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就业就是要做“白领” ;就业的依赖性强 ,“找”工作意识不强 ;奢华的“包装”等。分析和研究这些误区的成因和对策 ,对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职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在就业的过程中呈现出诸如待遇不高、劳动强度大等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原因.基于就业调查的情况,提出了拓展高职毕业生就业途径的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各大媒体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经常是热火朝天甚至是唇枪舌剑。大学毕业生迷茫,家长们迷茫,而作为大学后备军的考生们,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是不是也时常会为这个问题而困惑苦恼,以致在学习之余有额外的压力呢?当然,造成今天就业压力的社会因素很多,诸如高校扩招、专业设置错位、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等。但对于单一个体而言,自身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往往决定了能否在这场就业的竞争中胜出。而考生们从现在开始也可以做些准备了。从大的方面说,是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从小的方面讲,就是思考自己的专业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从去年9月到现在,每个应届毕业生都面临着抉择。有人选择出国深造,有人在国内读研,当然,更的多人,奔走在各个招聘会之间,为求职奔波。选择工作地点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是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还是回家乡就业,这是所有选择就业的毕业生的头号难题。他们为何选择大城市?很多毕业生,特别是在北上广以及一些省会城市读书的学生,他们毕业时愿意留在读书的城市,不再回家乡。究其原因,无非是大城市工作机会多,薪水高。而更重要的,是面子问题。特别是对于很多本身农村、县城考上城里大学的孩子而言,他们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跳出"小地方"的机会,即使在大城市混不好,再回家找工作也没有面子,不如就留在城市,哪怕工作不那么理想,甚至出现很多"咬着牙硬撑"的蚁族。象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村里对毕业生  相似文献   

10.
一、大学生待业的原因分析(1)部分大学毕业生不适应新的就业机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很高,想选择大城市、大机关,收入高,待遇好,有发展前途的单位工作。他们不愿意去条件差的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另一方面,有些大学毕业生个人素质差,不能适应工作需...  相似文献   

11.
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民族,不仅要有实力,也要有魅力在21世纪的经济浪潮中,在这样一个大的转型时期,我们的民族要更重视“文化”这两个字。经济基础的发展意味着文化基础也跟着发展,这两者应该是同步的关系。经济是硬指标,比如说哪个工厂一天可以创造一千万元的效益,这么惊人  相似文献   

12.
就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政府都非常重视,对于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这个问题更是历届政府始终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进入第三次失业高峰期,就业形势再度严峻起来。我们面临的压力不仅是解决500多万城镇失业者的就业问题,更大的压力则来自于1000多万企业下岗职工。据近几年来有关调查表明,这一问题已成为高校师生颇为关注的社会热点,也是“两课”教学中无法回避的涉及许多师生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本文仅从一个实际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当然学校和大学生本人也有责任,但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主导性的。比如说,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现在黑中介那么多,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化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14.
考研还是工作,是人生的一项重大决策.很多同学走到这个当口,迷茫了,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走.对考研究生,一般的理由通常无非是这些:就业压力大,企业文凭要求高,别人都在上研,学历问题想一次性解决等等.对就业的考虑则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研的竞争也大,上完研后工作也难找.  相似文献   

15.
刘祖华 《成才之路》2014,(29):I0001-I0001
正当前,随着就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投身基层,在广阔的农村天地施展理想抱负、实现人生价值。但是也要看到,仍有不少大学生宁可蜗居大城市当"蚁族",也不愿意到基层做"凤凰";一边是大城市人才扎堆,一边是基层人才喊渴。这种人才布局的失衡现象,仍是当前亟需破解的难题。坦诚地说,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要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作出单项选择,人生的天平不会自动倾  相似文献   

16.
选择了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个社会角色,最终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当前,很多教师经常抱怨:现在的老师不好当,学生难管理,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又辛苦,待遇又不好。确实,教师工作繁杂,早上起得比鸡早,工作干得比牛苦。但叹息显然无济于事,埋怨显然于现实无补,但如果没有改变的行动,你依  相似文献   

17.
董学红 《云南教育》2008,(13):41-42
中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减负”提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近视眼一天天增加,学生身体素质一天天下降,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外部社会因素,比如说,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就业压力大,传统观念影响等等,但也有教育系统内部复杂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大学生就业调查反馈的信息中得知,用人单位想招的是负责任、能吃苦、乐于奉献的大学生,而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就业时他们谈的是工作条件是否好,薪水是否多,是否在大城市,很少谈对工作的打算,以及奋斗的目标;就业后,看重的多是工作单位的待遇,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非常严峻.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意去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只看重国家机关等等.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开创一些必要的实践平台,使大学生从中正确的深入了解就业,从而转变就业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生在这个处处充满激烈竞争乃至白热化搏杀的时代,"生存压力与守望理想哪个更重要"的困惑,纠缠着许多不甘平庸且不愿随波逐流的人,也影响到我们高考志愿的选择:是按着自己的兴趣和理想,义无反顾地去选择那些行情偏冷、今后可能就业不畅的专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