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朝名相韩琦在北宋政治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王尧臣、文彦博、赵概、吴育、包拯等同年进士赋诗饮酒,吟风弄月,结下了深厚情义。他们以交游的方式阴相联结,结成亲密的政治伙伴,左右当时的朝政,对北宋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翠 《双语学习》2007,(12M):221-222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登进士第,累擢知县、知州、权知开封府、权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包拯不仅是著名的清官,北宋中期进步的政治家,而且也是胸怀韬略、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家。本文对包拯在军事方面的贡献略予论述。  相似文献   

3.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举进士,官拜大理评事.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出任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县)知县,后调任端州(今广东高要县)知府.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调京城开封任监察御史里行,后改为监察御史.景祐五年到皇(?)五年(公元1038—1053年),出使契丹,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和龙图阁大学士等职.在此期间,正是范仲淹提出和推行他的十项改革方案即“庆历新政”的时候,包拯也曾比较集中地提出他的政治主张.皇祐五年到嘉祐二年(公元1053—1057年),包拯又任瀛州(今河北河间县)、扬州、池州(今  相似文献   

4.
包拯的台谏官政绩述论贾玉英包拯自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至嘉枯七年(1062)死于枢密副使任上,历仕三十余年。其间,包拯不仅任过台谏的一般官吏,而且还出任过台长知院。他的台谏官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庆历三年(1...  相似文献   

5.
在北宋繁荣的商品经济基础上,包拯深受重商思潮和民本思想的影响,他坚决反对禁榷、回易等官营商业、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在对榷盐、榷茶、榷铁和回易等官营商业的论述中,包拯指出了官营商业的危害性,说明了只有实行自由贸易才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包拯商业思想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有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6.
包拯家训     
包孝肃公(即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卒于公元1062年,字希仁,谥号孝肃,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人。北宋名臣,以秉公执法的“清官”而著称于世。历任监察御史、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职,官至枢密副使)家训(教)云(说):“后世子孙仕宦(旧称任官职。宦,音huàn),有犯赃滥(贪污财务。赃,  相似文献   

7.
论包拯的民族观肖建新古往今来,包拯名声远播,几无出其右者。史称:“里巷妇人稚子莫不知名”①,“小夫贱隶,皆知姓名”②。然人们知其民族观者不多,研究者对此也较少思索涉笔。之所以如此,也许事出有因。虽然包拯曾于庆历五年(1045年),奉使契丹,但考察其仕...  相似文献   

8.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被调往京城开封任殿中臣。临行那天,端州百姓得知,四方来送别的人群蜂拥而至,挤得江边码头水泄不通。此时,忽见众人闪开一道,只见一耄耋老者,健步来到江边径直步入包拯租的船上。包拯定睛一看,原来是三年前在水岩村自己微服访过的老砚工,忙令随侍搀扶老人家入座。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累官至枢密副使(枢密院是掌管全国军事的)、参知政事(副宰相),卒谥(shi)文忠。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在散文、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散文具有  相似文献   

10.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宋仁宗天呈五年(1027年)进土,曾任知州、转运使、监察御史、知谏院、三司产部副使,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有《包孝肃奏议》十卷传世。从其一生任职看,是一位屡司监察之责,又屡充财政之职的大臣。就他的财政思想来说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的“宽民利国”思想则是他财政思想的出发点与核心。一、宽民他物,养民固本。宏仁宗时期社会危机和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面对这种局面,包拯及时向仁宗提出了不少“宽民利国”的建议。他说:“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o…  相似文献   

11.
包拯的少年时期行踪成谜。即便是1973年出土的包公墓志铭也没有记载。墓志铭是包拯的同年进士、同为枢密院副使的吴奎撰写的,其中对于包拯29岁中进士之前的记载仅有“始于孝闻于闯……公幼则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长弥禺厉操守”。  相似文献   

12.
史彦杰 《中文自修》2022,(11):50-52
<正>北宋庆历五年(1045),知扬州的名臣韩琦发现一个年轻下属常常蓬头垢面且满脸倦容,这让他想起了流连于青楼酒肆的唐代诗人杜牧,于是正色警告这个年轻人不要自暴自弃。出乎意料,对方没有辩解多年后,韩琦才知道真相:他正是因为通宵达旦地苦读,所以才来不及洗漱这个执拗的年轻人,就是日后名满天下的宰相王安石。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中期的诗人梅挚生平虽不煊赫,但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堪称循吏。其人喜吟咏,擅文章,虽作品大多散佚,而生平尚可据当时史籍和名家别集的相关记载加以考索。他与欧阳修等一同主持了北宋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嘉祜二年科举考试,与欧阳修、梅尧臣、王珪、韩琦、文彦博等人多有唱和,且与王益、王安石父子为两世之交。他的政绩、品格以及交游连同创作一起所引发的历史影响值得后人珍视。  相似文献   

14.
包拯主要生活在北宋的真宗和仁宗时期,以清正廉洁、敢于言事的形象为后人敬仰。在他实际出仕的26年间,曾多次出任地方官和转运使、三司使等与国家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要职,形成了其独特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5.
韩琦,北宋中期朝廷重臣,他一生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在朝为相长达10年之久,在北宋政治舞台上具有重要地位.御夏战争是韩琦所参与的政治活动中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韩琦在这场战争犯有重大错误,而对韩琦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认识不足.事实上,韩琦在这场战争中既有错误,又为结束这场战争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北宋的宰相,韩琦是比较特别的一位,不仅因为他任过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宰相,亲手把英宗、神宗扶上皇位的传奇经历,还因为他对事无论大小,均能宽宏大度,对人无论上下,均能体贴入微,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以刚直著称的欧阳修连自己的老师晏殊都不佩服,常常挑老师的刺,却深服韩琦的德量,曾感叹说"累百欧阳修,何敢望韩公"。据宋代彭乘《墨客挥犀》记载,韩琦以安抚使驻守大名府  相似文献   

17.
包拯少年时聪明过人,甚受大家喜爱。有一次,他的好友公孙策跟一个同伴到郊外游玩。不料,迷路了。时聪包明过拯人少,年甚受大家喜爱。有一次,他的好友公孙策跟一个同伴到郊外游玩。不料,迷路了。转来转去,竟然闯入了军营之中。按当时的条律:擅闯军营者当斩。公孙策百口难辩。危急时刻,包拯闻讯赶到,证明公孙策等人的身份并陈述事情原委,请求放人。可都尉执意要处罚,并且刁难包拯:如果能回答出他的一个问题就可放人,否则还要连包拯一同治罪!都尉双眼一翻,一个怪题就出来了:“你若能猜出我此刻心里所想,那么我就放了你们。”问题一出,周围的人…  相似文献   

18.
包拯崇拜是中国古代出现的一种具有广泛社会群众基础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中华民族重道贵德、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包拯崇拜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包拯在政治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使包拯崇拜在社会各阶层具有广泛性;以包拯为本事的文学作品所贯穿的除暴安良、善恶有报的精神,符合了人们对清平世界的心理需求,使包拯崇拜具有了深远性。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庐陵(现江西永丰县)人。早年孤苦好学,一○三○年(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初为谏官,后贬滁州、杨州、颖州任知州,晚年才回朝廷,官至枢密副使(主管军事的副长官),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卒溢文忠。他刚直敢言,能超拔人才,曾支持范仲淹的革新运动,至晚年趋于保守。  相似文献   

20.
颍州人王向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女婿,因其英年早逝,事迹罕有所闻。1973年出土的《包拯墓志铭》揭示了包拯与王向间关系的历史线索。王向之父王平,其兄王回,其弟王囧先后进士及第,在《宋史》有传,父子四人都擅长文学,与曾巩、王安石等人交游密切。特别是王向王回兄弟与苏轼苏辙和曾巩曾布在嘉祐二年同榜及第,形成了可媲美“三苏”的“一门四进士”“兄弟同登科”的儒林佳话。王平与包拯同在御史台为官,因其刚直家风与包氏家风同声相应,进而结为姻亲,王向作为包拯长婿,是包拯家族的重要成员。对王向父子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和细化包拯研究,补充和拓展阜阳历史人物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