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在当时梅塘集团作品中被公认为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这篇小说受人重视主要在于它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但是笔者认为,其中人物形象的圆心结构,也是其中最主要而特别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在当时梅塘集团作品中被公认为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这篇小说受人重视主要在于它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但是笔者认为,其中人物形象的圆心结构,也是其中最主要而特别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语篇的连贯主要是由衔接关系建立起来的。本文认为语篇连贯是显性和隐性衔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显性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而隐性衔接是语篇的无形网络,主要借助蕴涵在语篇显性表述之内的含义来实现。两者交互使用,相互补充,促成语篇的整体连贯。  相似文献   

4.
《落日的幻觉》是人教社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编在第20课。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人们一定会认为其中写的是虚幻的景象;但当读罢文章,才知道文中所描写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景物。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读了两篇有关儿童经典诵读方面的文章,一篇是《我的儿童阅读观》,另一篇是《13岁以前的语文》。前者认为儿童应该读的书,首先是儿童文学作品。后者认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个“大石块”是国学经典,其中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显然,这两篇文章的观点不太一致,甚至有相悖的地方。由此引发了我对儿童经典诵读的一些思...  相似文献   

6.
及物性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词汇语法层切入语篇语义层的重要工具,对语篇经验意义理解和解读有重要作用。文章以意识流语篇《到灯塔去》中的微型语篇为语料,分析了其中心理描写语篇、心理对话语篇和场景描写语篇的及物性分布,给出了意识流语篇及物性分布的特点,阐释了及物性选择的理据。文章认为:意识流语篇的及物性选择在表达人物心理真实和传达深刻象征意义方面具有独特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陈玉生 《时代教育》2012,(15):92-93,4
语篇连贯研究是语言学界聚焦的热点话题,对语篇连贯的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形式、语用以及认知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语言形式的连贯研究注意语言显性的衔接结构,认为衔接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语用研究认为语用推理在连贯的研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推理是寻求语篇内涵和实现连贯的重要手段。从认知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的研究认为人的认知对语篇连贯至关重要,只要语篇能够产生统一的认知世界,就可以认为语篇是连贯的.  相似文献   

8.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一篇在当代影响较大的短篇小说,但很长时间以来存在着对它的误读,即认为这是一篇揭露生活阴暗面、反官僚主义的小说,而事实上这篇小说写的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生活所呈现的复杂状态.作者的创作意图是通过对其中人物的塑造,提出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猎户》是高中第二册课本里的第一篇课文。我们在备课时,碰到了一些值得争议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关于课文的选材问题。有些同志认为,这篇散文主要写猎人董昆,而中间却大篇幅地插进对尚二叔和百中老人的描写,这样选材不太恰当。我认为这篇文章的选材是好的。这是一篇记人记事的散文,既是散文,就可以广泛地自由选材。题目是“猎户”,而不是“记打豹英雄董昆”,当然就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有的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呐喊》、《彷徨》中共二十五篇小说,其中就有十一篇采用第一人称。在中学语文课鲁迅小说教学中,关于“‘我’这个人物是不是作者自己”这个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我”是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不是鲁迅自己;有的认为,“我”就是鲁迅;还有的认为,在一部分小说中,“我”就是作者,在另一部分小说中,  相似文献   

11.
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尝试从该理论入手,对语篇分析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进行研究。经过分析,认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并不单纯由语篇的表面意义达成,人的心理过程也参与其中。充分考虑言语行为理论的要素,才能真正理解语篇,才能彻底达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相似文献   

12.
对于《聊斋志异》的研究,一般学人都认为这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本文则认为:《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整理的一部民间故事鬼怪集。并以其中的《促织》篇为例,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清代民间文学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读了两篇有关儿童经典诵读方面的文章,一篇是《我的儿童阅读观》,另一篇是《13岁以前的语文》。前者认为儿童应该读的书,首先是儿童文学作品。后者认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个"大石块"是国学经典,其中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显然,这两篇文章的观点不太一致,甚至有相悖的地方。由此引发了我对儿童经典诵读的一些思考。思考一:何谓"经典"?说到"经典",许多人一直以为就是指"唐诗""宋词""四  相似文献   

14.
诸祖耿先生说:“故曰”一语,不能认为就是注家的话,有时候是作者的自语。如《乐记》这篇东西,出自荀子的《乐论》,小戴礼《乐记篇》是对荀子乐论的发展,但原话有许多未动。后来司马迁作《史记》,有《乐书》一篇,不过是《乐记》的传承,从其中的语词便可看出“故曰”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5.
卢水林 《培训与研究》2009,26(10):25-28
语言研究离不开具体的语篇,语篇概念对研究尤其重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十分重视对语篇的思考,但其语篇概念前后变化很大。本文从韩礼德和其他研究者的语篇概念入手,结合多模态语篇的研究分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概念只局限于文字符号所生成的语篇,无法解释实际使用的语篇,因而面临着挑战。文章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应该重新确立自己的语篇概念,修正其中存在的缺陷以应对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语言研究离不开具体的语篇,语篇概念对研究尤其重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十分重视对语篇的思考,但其语篇概念前后变化很大。本文从韩礼德和其他研究者的语篇概念入手,结合多模态语篇的研究分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概念只局限于文字符号所生成的语篇,无法解释实际使用的语篇,因而面临着挑战。文章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应该重新确立自己的语篇概念,修正其中存在的缺陷以应对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韩礼德首先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这一框架内,语法隐喻主要指从一致式向非一致式的转换。韩礼德认为名词化隐喻是实现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方式。新闻语篇具有简洁,客观,以及复杂的语篇衔接结构等特征,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名词化现象。本文通过借鉴韩礼德对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理论,拟对新闻语篇中的名词化进行研究,从而论证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在新闻语篇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落日的幻觉>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看到题目,我们一定会认为其中写的是虚幻的景象:但当我们读罢文章,才知道文中所描写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景物.  相似文献   

19.
左斌 《陕西教育》2009,(12):14-14
一、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中两个核心概念,他们保证语篇结构和功能得以实现。国外一些学者认为,衔接是语义上的一种联系。若语篇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关键作用,这两部分间就存在衔接关系,即句与句之间产生了某种关系。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类型。其中,语法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主要包括重复和搭配。连贯形成语篇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20.
就思维而言,今年全国高考作文无疑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笔者认为,其中隐含的辐合思维因素也不可忽视,否则,作文就可能或多或少地出现偏差。试举一例。2000年7月20日《重庆晨报》选登了重庆考生三篇优秀作文。其中一篇题为《过河》,内容大致如下:语文课上,老师问“怎样才能达到河的彼岸”,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的:“从桥上走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