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与《新闻爱好者》交上朋友,多亏了尊敬的段向理老师。段老师生前是淮阳县鲁台镇通讯专干,曾多次被上级评为优秀通讯员。1987年3月的一天,段老师去鲁台营业所采访时,我们相识了。后来,我向他求教写作知识,他拿出厚厚的一册合订本说:“这是咱们的共同老师,  相似文献   

2.
去年我共采写稿件95篇,被采用81篇。其中省市级采用33篇,中央级3篇同行们说我很幸运。其实,我搞报道也不过一年半时间,开始也和许多通讯员一样,稿件写好后,匆匆投寄,不注意发稿对象,结果绝大多数如石沉人海。后来,我除平时加强新闻基础知识学习和勤奋采写外,注意瞅准发稿对象,力争给稿件找个最合适的“婆家”。去年5月,我和一位中学教师相遇,问他这几天啥忙? “学校成立了护校队,把我也编进去了。”我又问为啥要成立这个组织,这位老师就详细给介绍了情况。我认为这是条有价值的新闻。就连夜采写了《成立护校队,保障学校安全》的稿件,寄给《宝鸡教育》报。既表扬了这个学校的作法,也给教育系统提供一了条治安信息。稿子很快在该报一  相似文献   

3.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4.
郭洁 《军事记者》2011,(4):71-71
报道员小王在写一篇新闻稿,只见他一会儿拿起电话打给某连指导员:"我这还缺一个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事例,请帮忙找个例子";一会儿又给士官小张打电话:"我这稿件里需要一句话,到时我就写上是你说的"……如此一阵忙乎之后,一篇反映基层连队争先创优的新闻稿就出炉了。这种“拿靴找脚”的新闻写作方法,在一些通讯员身上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5.
2000年我在《新闻三昧》刊登了11篇稿件,这无疑都是得益于《新闻三味》对我的帮助,因为在这些被刊用的稿件中,倾注了编辑老师的大量心血和汙水。别的方面暂且不说,单就从修改和制作标题这一方面来说,我就感角颇深。在我被刊发的11篇稿件中,就有4篇的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7.
我是方城县柳河乡孟庄村农民,是《新闻爱好者》的忠实读者,在她的指导下,去年以来,我已在地区以上报刊电台发表稿件21篇,今年5月被杨集乡政府聘为专职报道员. 到新的工作岗位后,我想把《新闻爱好者》这本通俗易懂的刊物宣传出去,培养更多的通讯报道员。可自己人地两生,觉得无从下手。7月9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拿着两本《新闻爱好者》找机关几个爱好写作的青年闲聊,机要员张玉栋是我动员的第一位对象。他认真翻了一会儿杂志,突然一拍大腿,高声说:“嗨!我成天发愁写稿不得门,这个老师就是棒,我订一份.”没多会儿,经联社秘书王和峰釆找小张,我把杂志递过去,劝他说:“王  相似文献   

8.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9.
说来惭愧,学爬格子已有几年光阴了。虽说没有多少成果,可我却感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无论干什么,欲要自己走,必须少依赖。刚学写新闻那阵子,每天都往宣传部跑,写的稿件也幸运地上了报。可没过多久,老师出差了,我写出稿件后找不到老师改,自己就把它抄投给报社,一...  相似文献   

10.
刘雨东 《军事记者》2004,(12):64-64
自2002年起,我就参加了军报的函授学习,通过几期的学习,我已成长为一名专职新闻报道员,截至目前,已有500多篇稿件被报纸、杂志、电台采用,其中15篇稿件获了奖,个人因此五次荣立“三等功”。手捧沉甸甸的收获,打从内心说句实在话,没有函授学习,没有老师们的辛勤指点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今天自豪地向老师报告:  相似文献   

11.
前年以来,我在20多家市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发表了100余篇评论稿件,有的还获了奖。有明友问我:“你的这些评沦是怎么‘论’得起来的?”我的回答是,评论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一样,总得先找个“由头”。这样才可能“说原由,讲道理”,写出一篇评论来。那么,评论  相似文献   

12.
我在通过与《安康日报》编辑韦东的交往中,深深休会到通讯员与编辑交朋友的真正含义。今年元月以来,我由于进修后重返工作岗位,写稿热情很高,韦东相继编发了我的几篇稿件。正当我以两天一篇的速度给他送稿时,他却停止编发我的稿件。我感到纳闷:我的稿件时效性很强,有内容,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什么不发我的稿件了?我仍勤写不辍。韦东同志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思,有一天当我又给他送稿时,他把我留住,细谈了一次。“你的稿件最近送得很多,勤写要保持。但我这段时间为什么不发你的稿子? 一方面,版面有限,还得统筹安排全区的、不能老发一个人的稿件。另一方面,不客气地说,你的这些稿件,与你前段时间的稿件相比,没有什么提高。主要是反映的事情很小,也很浅,没有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来,我在报刊、电台发表了100多篇稿件,其中,有许多稿件是在读报中产生的。我爱读报。我认为,学会读报,能够从中发掘不少报道线索。想起有些报道员读报,往往是找有无自己的名字,看自己稿件登了没有,却不注意用读报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不善于从读报中发掘报道线索,这真是一件憾事。我想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接到好几篇熟人寄来的稿件,闭后都不属本人分工编发的范围,只好拿起稿件楼上楼下奔波,找有关的编辑处理,充当起孙晋芳的角色——“二传手”来了。排球比赛中的“二传手”起着组织进攻的  相似文献   

15.
谈一点体会     
我业余时间搞新闻报道,已10多年了,采写稿件一干多篇。1982年以来,多次受到县里的表彰.1988年被地区教委授予“优秀通讯员”称号,四家新闻刊物报道了我的事迹。我初学写稿时,光凭热情,一个劲地写,寄出的稿子都石沉大海。有人笑我说:“光见你往外寄,咋不听广播响,报纸也没见登”。对风凉话,我只装没听见。我一方面找来关于写新闻的书籍看,一方面把写好的稿子送到南阳找编辑老师批改。老师们告诉我,要发现新闻,必须做到:眼勤看,腿勤  相似文献   

16.
我从去年初开始学写新闻稿以来,已经在各级报刊发表二十七篇“读者来信”。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抓住社会上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做到一事一稿,力求使“来信”稿内容有针对性,这样的稿件,群众喜欢读,而且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去年初,我厂不少工人不愿签订承包合同,原因是前年签订承包合同时,领导把上交利润指标规定好,工人在承包合同上签上名,厂领导就甩手不管了,让工人自己找活干,工人们普遍意见很大。我就写了《工人要求企业领导找活干》的读者来信,投寄给《塔城报》。这篇稿件发表了后,厂里很多工人都争着看,不少工人同志说:你这篇稿件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17.
一位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干事向我诉苦,说他两个月内。先后给编辑部投了十几篇稿件,而且打了不下于10个要求“照顾”的电话,没想到连一篇稿都没发表。随后.他又给编辑寄去一些特产,没过多久被退回来,稿件还是一篇没刊用。  相似文献   

18.
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是偷偷地写,悄悄地寄,怕稿件写得不好让人笑话。可这样写来写去,进步不大,稿件投出去每每如泥牛入海。后来,我克服了虚荣心理,丢下面子,写好一篇稿件后,主动向老新闻干事请教,到报社请编辑老师指点,稿件命中率大大提高,以使我能从一名报道员成为一名军区报社的编辑。  相似文献   

19.
1990年我刚刚开始搞新闻写作时,勤奋学习,天天练笔,努力多写稿,但写的几十篇稿件都屡投不中,我因此有些气馁,觉得自己不是干新闻的料,情绪十分消沉。而我们单位的“土记者”看透了我的心思,除在业务上指教我外,还要我找“老师”——订阅《新闻知识》,我立即遵旨照办,使我的精神上有了寄托。 天天盼的第一期《新闻知识》到手,我就被那五彩的封面和篇篇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它指导性强,象未见面的老师在为你解闷,尤其是“通讯员经验谈”和读、作、编”,读来倍觉亲切,十分够味解渴。我从这些宝贵的写作经验中得到启示,获得了许多新闻稿件的写作规律和技巧,从而摸索着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豆腐块”、“火  相似文献   

20.
我乍开始投稿时,不加任何思考,胡乱发给一家报社就算万事大吉,还满怀信心与希望,每日睁大双眼在报纸上寻觅着自己的“大名”,结果数十篇稿件却如泥牛入海。后来,我苦苦思考,才悟出其中因由。原来,稿件能不能见报,除了取决于稿件本身的质量外,还跟你为稿件找的“婆家”是否对路有很大关系。如我把写农民靠科学致富的稿件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