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隐喻首先是一种语言行为。从修辞学的角度看。隐喻表现为一种修辞格,它在一种事物的暗示下谈论另一种事物。“谈论”意在挑明隐喻是一种语盲现象;“事物”意指任何物体或情态;“暗示”意在表明隐喻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自明代中叶到晚清的500年间,涌现了不少风格不同的流派,如扬州派、云间派、东皋派等。东皋派早期的三大家黄经、许容、童昌龄,都曾师从邵潜夫。  相似文献   

3.
人,走路。走路必得问(寻)路,而问(寻)路必得有亮光才有路可问(寻)。走路从未行到行,又从行到止;亮光从隐(黑)到显(白),又从显(白)到隐(黑);人从未生(无)到生(有),又从生(有)到死(无),为万物无一有一无行走之路,为“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当“道”在道出之际,又总是以言说、“道之”等的样态显现,既为行走,又为行走之导引,为万物(首先是人)得以行走起来的“先之”之动态趋势。路有歧正,而“道”无不正。人,走路,就是走在求“道”的途中。人欲把握“道”,必得从行走的路上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姿态对它进行诘问,但人不能既行又止、既显(白)又隐(黑)、既生(有)又死(无),因而人只能通过“损之又损”、“涤除玄览”,将本心之外所有附着物尽皆黜落,使之切近“纯一无伪”,实现对“道”最为切近的聆听与最为切近的体验,从而获得“道”的导引,自在地走在“道”中。  相似文献   

4.
王冰  郭放 《考试周刊》2011,(15):20-21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世界上掀起一股新的中国文化热潮,中国古典哲学典籍的价值也再次被发觉。但这些典籍的传播仍然面临着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在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进行尝试,力图找到最佳的翻译。Arthur Waley翻译的《道德经》颇具影响力,他把"道"翻译成"the Way"。但是二者的含义有极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今年第20期《人民教育》教学板块发表话题“学科间的大门被推倒以后……”的两篇文章,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编辑的电子信箱里陆续收到了大量的相关来稿。其中,对于学科观与教研文化的关注最为集中,思考也颇为深刻。本期编发一组文章,一是与更多的读者共享;二是希望能继续引发更多富有意义的话题讨论。  相似文献   

6.
“混杂隐喻”和隐喻连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表达方式与隐喻概念紧密相连,不同的隐喻概念必然产生不同的隐喻.在使用隐喻时,应特别注意隐喻概念前后一致,确保隐喻连贯性,否则就会产生"混杂隐喻",导致"譬喻不伦".隐喻的意义并不都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使用同一隐喻表达不同的事物或概念,也可能会用不同隐喻表达同一事物或概念.因此,翻译时可能出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混杂隐喻".译者的注解有时有助于向其它文化借用隐喻,消除隐喻不连贯.  相似文献   

7.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4,(20):36-37
主持人欣言: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音、形这"三美"统一于汉字,使其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足以让每一个亲近她的人陶醉其中。自本期起,我们将一起来聆听黄玉峰先生讲述汉字之美,让我们打开"耳""目""心",用心去体会这"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沉淀千年的美。甲骨文的"人"是一个正在劳作的农人的侧面形象,你看他弯着腰,面朝大地背朝天,正认真地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将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论语》相结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论语》中以“人”为目的域的概念隐喻进行归纳、分类、分析,从而在更深层面上考察孔子的思想.以及它对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教育诞生于一种文化之中.芳草地国际学校57年的发展历程滋养了芳草文化,也正是这茵茵荣融的芳草文化孕育了今天的芳草教育.芳草文化孕育芳草教育的核心价值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芳草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渴求,也蕴涵着百草相融、和谐生长的意境.走过五十七载春秋的芳草地国际学校,凝练了自然芳草和文化芳草的核心性格特征,形成芳草文化的核心价值.学校用荣·融二字作为这种价值的表述形式,使其成为学校核心文化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8月28日,走进崇高研究院在枣庄举办研讨会和实践教育基地揭牌活动。设在北京的走进崇高研究院,是由共和国的一批将军们主办的以学习和弘扬军队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为宗旨的教育公益组织。我是抱着支持和学习的目的参加这次活动的,本无打算在会上发言。可会议期间,聆听将军们讲述我军的英雄故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2):F0003-F0003
无锡市蠡园中学,一所坐落于江南山青水秀之区、无锡蠡湖新城之中的美丽的初中学校;一所关注师生生存状态、追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一所以“建设积极情态.追求高效学习”为办学核心理念.倾心打造“蠡中教育”品牌的学校;一所以让全体师生“高高兴兴上学,充充实实回家”为教改信念的学校;一所以“理念立校”、“管理兴校”.“文化育校”为总体办学思路的学校;一所倾情接纳和培育教育改革者的学校;一所十分注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并将校园网当做教师精神寄居地的学校。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字里行间透露出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强烈信号、鲜明特点。王君正书记也对全区教育工作专门作出过批示,同时在全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班上对党员干部提出进一步提高政治能力,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担当作为能力,进一步提高狠抓落实能力,进一步提高廉洁自律能力的工作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深切感受到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高了,  相似文献   

13.
14.
星期二放晚学的路上,忽然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连自己也莫名。细思量,发觉是因为自己完成了本周“抓人”的任务,拥有了《捕蛇者说》中捕蛇者的优越感:可“弛然而卧”,可“其余则熙熙而乐”了。  相似文献   

15.
成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做人"的教育和做"人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做"人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其一是用"家"的理念来经营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二面向学生,尽量让其做主,对教师做到尊重和放手。  相似文献   

16.
爱伦·坡——“现代人”的启示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爱伦·坡是怪诞小说和唯美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实,早在19世纪初期他已奏出了现代主义的先声。他在作品中运用非理性主义的诊断法,透视出了被荒谬现实所扭曲的人格:他们的孤寂、恐惧、烦恼、绝望等心理意识,恰恰是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笔下的“现代人”精神病综合症的病兆。因而把坡的作品放在现代主义的范畴下加以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便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正>发现一个无有叠加、"玄之又玄"的道,是老子思想极其伟大、极其精妙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我们无论如何表达赞美、感叹都不为过!但是,"道隐无名",它无形无状,是不可思议、"不可致诘"、无从追问的;只有通过现象界(可道)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因此我们说,《道德经》的重心,其实并不在解说常道,而在阐发可道,因为只有可道—道表现出来的现象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语中man,people,person和population都可指“人”,但用法不尽相同,本文现就此作一辨析,以期能帮助大家掌握用“人”之道。  相似文献   

19.
闫学 《教师》2010,(28):1-1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讲过一个禅宗里的故事:有一位禅师,每当被问及佛教的“道”如何解释时,他便竖起大拇指,一句话不说,只让人看他的大拇指。服侍他的小和尚也学会了这样做。  相似文献   

20.
人文教育:复兴“隐喻”价值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对人文教育而言 ,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 ,更具有本体论价值。如果说语言是精神的家园 ,那么隐喻而非逻辑则是人心—精神的主要和基本的存在方式。当隐喻的绿洲荒芜或遭受破坏 ,不及物的人文精神世界就失去了存活的机缘和语言的土地。当人文学科变成了知识化、概念化、形式化、精确化、记号化的“零度语态”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的人文之师日益失去隐喻的能力 ,而把人文教育误当科学教育来操持时 ,人文教育必然祛魅。古典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智慧便是隐喻的教育智慧 ,现代人文教育必须承继这一智慧性语码 ,复兴隐喻的价值和功能 ,以使我们的人文教育变成人性化教育而非机械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