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学校教育很重要,但家庭教育更重要,家庭教育的成败甚至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下面,笔者将通过三个案例谈谈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心理. [案例1]一个不爱写作业的男生被家长带到了办公室.家长主要反映孩子从不认真写作业.当我单独和孩子谈的时候,孩子说道:"妈妈总是把我写的作业都擦掉让我重写,只因为错了一点儿.所以我每天的作业都要写得很晚,第二天总是交不上.时间长了,老师就认为我是一个不爱写作业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正"陪儿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了,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还是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顺其自然吧。"一位陪孩子写作业的家长的吐槽,最近在网上广泛流传。无独有偶,另一位家长也表示:自己此刻光荣的躺在急诊室急救,病因是脑出血,严重怀疑就是教孩子写作业弄的。这篇题为《老娘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的文章迅速走红,引发了网友热烈讨论。不少家长纷纷转发评论,开启家长吐槽陪读  相似文献   

3.
每天陪孩子写作业,检查作业并签字;给孩子听写生字、陪着预习课文:周末带孩子上辅导课,来回接送,耗上大半天时间:更有甚者放弃工作,举家搬迁,专职陪读……如今这样的家长陪读潮汹涌而至,不仅小学生读书要陪,初中生要陪,就连高中阶段的陪读现象也已不是个案。“过度陪读既苦了家长自己,更害了孩子。”专家建议,家长要学会适时抽身,还...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A5):180-181
陪读,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历史上"孟母三迁",即为孩子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其实就是陪读,所以,陪读不是新问题。陪读是为了给孩子选择好环境、好学校、好老师而产生的现象,是新环境、新形势下城镇化建设影响下的特殊教育现象,是人们重视教育的表现。一般的陪读是指农村的孩子到城镇或县城、省城或者外国等就读,家长陪同读书的现象。这种现象现在很普遍,所以这类家庭的教育问题现实存在,小城镇环境影响对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5.
如今家长"陪读"已司空见惯,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学校的附近,都有家长在学校旁边租房陪读的现象.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读书的便利,不惜代价,在学校附近买房陪读.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以致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社会、教育、家庭三个方面探究其"热"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家长作业"五花八门王女士的儿子在北京市东城区某小学上一年级,她每天都会准时接孩子放学,然后送孩子去兴趣班学习跆拳道。当陪孩子结束所有课程回到家后,她的"陪读"经历也才刚刚开始。"先是要检查孩子的作业本,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同时也要了解老师布置给自己的‘家长作业’。比如英语老师要求协助孩子听写单词,语文老师要  相似文献   

7.
继伟 《小学生》2015,(Z1):86-87
"明白卡"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呢?是不是和我们的"胸卡"一样啊?美国小学的孩子们每人书包里都有这样一个夹子,正面写着学生的名字,学生每天到校的时候把它交给老师,放学的时候老师又把它交给孩子带回给家长。夹子的背面别着一周的教学计划、进度、要求、作业、课外活动的安排等等,家长据此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做什么、帮助孩子准备带到学校的东西、协助孩子完成作业等等。  相似文献   

8.
学校阶段性练习刚刚结束,就忙坏了孩子家长。不管孩子成绩怎样,都得在孩子练习卷上签个名。其实,这种让家长在孩子作业、练习和试卷上签名的现象随处可见。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家长得检查并签字;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家长得监督并签字;学习阶段性练习,家长得写意见并签名……签名就如学校、老师、家长的一件法宝,牢牢地把孩子套住。学校、老师认为,家长签名了,学生便再也无法偷懒了;家长们认为,学校这样的做法,孩子学习的自觉性高一点。于是,在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家长签名就这样一天一天开展下来。而笔者认为,如此方法有着一些不妥,应慎用。…  相似文献   

9.
杨子 《辽宁教育》2014,(12):51-52
正这学期刚刚开学,一位初一学生的家长找到我,谈到孩子开学后不愿意上学,老师留的作业也不写,心里很着急。家长说孩子的老师年龄太小,经验不足,上学期跟孩子之间发生过冲突至今都没有解决。老师自己都没长大,怎么教育孩子。原来这位家长所说的是86年出生的一个"小老师"。家长找过学校几次,希望校方更换老师,校方告知无法调换,家长就想把孩子转到其他的学校,可孩子说已跟同班同学有了深厚的感情,如果换了新学校,还需要花时间去适应新环境。家长面对以上诸多困惑,来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相似文献   

10.
陪读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古时就有书童陪读的事。历史上"孟母三迁",是为孩子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其实就是陪读,所以,陪读不是新问题。陪读是为了给孩子选择好环境、好学校、好老师而产生的现象,是新环境、新形势下的特殊教育现象,是人们重视教育的表现。一般陪读指农村的孩子到城镇或县城、省城或者外国等就读,家长陪同读书的现象。这种现象现在很普遍,对整个陪读过程我们应该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教育方法日前在西安电子一中诞生了,新在哪里?喏,就是学生犯了错误家长陪读。一位陪读家长闫女士称,一星期前因为儿子在学校打架,班主任老师为了防止孩子再惹出事端,要求家长到学校全程陪读。这样,闫女士放下工作。每天跟孩子7点以前到学校,晚上近7点回到家里,陪满了整整一个星期(2005年11月16日《钱江晚报》报道)。  相似文献   

12.
窦宝平 《家长》2012,(4):14-15
如今,我们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在一定程度上的陪读是有必要的。家长适当陪读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但如果家长过度插手孩子的学习,那就容易使孩子在学习上产生依赖心理,甚至给孩子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从而对学习丧失兴趣、对父母感到厌烦。因此,家长陪读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一、家长要考虑孩子的需要 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时候,学习上往往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帮助。家长可以配合学校的教学进度,督促孩子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同时,家长的积极关注有利于孩子端正学习态度,从而使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张凯 《宁夏教育》2011,(6):78-78
当下,陪孩子写作业(简称陪读)已经成了许多家长的“功课”,并且是“必修课”,让广大家长感到了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家长,对带孩子所要付出的艰辛肯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惟独没想到家长是个很没面子的角色,似乎只配被学校呼来喝去。孩子小时,家长免不了要接送。但学校似乎从不考虑家长的时间如何安排,是否宝贵。学校心目中没有家长,还把教师应尽的责任推给家长。“陪读”,是每个家长都经历过的。默写生字、背外语、检查作业、试卷签字等等,老师布置的,家长即便有意见也不敢违抗,出于无奈,只得照办,惟恐孩子“吃不了,兜着走”。老师向家长告学生状的事,在我们周围更不少见。不少家长常因孩子淘气而被老师“勒令”到校,接受训斥。回家后,…  相似文献   

15.
一位同事聊天时郁闷地说起上一年级的孩子下午放学回家就开始做作业,除去中间吃晚饭和稍加休息的一个多小时,要做到九点多.笔者不由大惊,问是否作业很多,同事回答说不多,但是孩子写字特别的慢,基本每个字都要擦了写写了擦改几遍,有时候不小心擦破纸,快写完的一页就要重新写,仍然还是写了擦擦了写.问孩子为什么这么认真,孩子回答说老师要求每个字都要横平竖直写端正,否则就要当众撕掉.同事调出手机中孩子作业的照片,确实比较端正整洁.作者此前见过另一所学校的家长所发的孩子作业照片,也是写得很端正整洁,那位家长同样反映孩子的作业习惯也是几个字磨半天,擦了写写了擦,看得一旁的大人焦躁不已,但又不敢催促,因为一催促孩子就急得哭.  相似文献   

16.
如今家长“陪读”已司空见惯,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学校的附近,都有家长在学校旁边租房陪读的现象。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读书的便利,不惜代价,在学校附近买房陪读。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以致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社会、教育、家庭三个方面探究其“热”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孩子上学,家长“陪读”;孩子读书,家长坐在旁边当“顾问”;孩子写作业,家长坐在旁边当“参谋”;有的孩子学什么,家长也重新当起了小学生,同样也学什么;个别家长甚至还经常代替孩子做作业。这种现象反映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  相似文献   

18.
上课铃响了,一位家长走进教室,像学生一样正襟危坐,等着老师上课。家长是陪读的。她身边有个小男孩,侧着头望着母亲。桌上的书还没有摆好,陪读的家长把书放好,小男孩才像其他同学一样把目光转向黑板。从二年级起开始陪读,整整一年了,班主任都换了,家长还在陪读,日复一日。小男孩名叫余非,余非这两个字笔画不多,小余非自己能写,除此之外,他什么都不会。上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实在拿他没办法了,宣称余非学习上不能自理。家长带着孩子去看医生,医生的诊断肯定了老师的话。医生说孩子反应迟钝,学习上需要特别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老师真厉害!训家长就跟训小孩一样!”路旁,一位妇女对一位过路人说,手里领着一个孩子。“天这么晚了,孩子还没回来。我到学校一看,原来老师留下补作业了。” “补作业好,老师负责任。” “可是老师把我好一顿奚落,什么‘孩子又懒又滑,家长也得管管’啦,什么‘你的孩子没治’啦,什么‘干脆领回家,别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作业是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再巩固和再运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孩子学习和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业是孩子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可是写作业也是一大部分学生最头疼的事,如何让孩子爱上写作业,把写作业当成自己的职责所在就需要家长、老师的沟通,需要家长、老师的不断鼓励、监督,需要家长、老师的耐心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