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教育文化学、文化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观点,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结合现实,对我国体育课程文化选择中的中西文化问题分析认为:体育课程文化选择的中西文化之争其实质是文化的"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传统本位论"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要求充分挖掘我国体育课程的文化性,对我国体育课程文化进行建设,破除体育课程文化仆从心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全盘西化论"坚持体育课程文化的时代性,要求改造中国传统体育课程文化,承认体育课程文化进化主义,从而陷入以牺牲传统体育课程文化民族性为代价的欧洲中心主义.最后提出实现体育课程文化进步主义的观点和构建我国体育课程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体育课程文化选择多元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既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农耕课程的核心精神。课程开发主体对农耕文化中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进行归类、提炼、加工与转化,构建和实施包含课程理念、课程制度、课程实施、教育活动、师幼互动、家园共育、园所环境等多要素有机整合的幼儿园农耕课程,旨在复育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回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开发,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回族节日、饮食、音乐、体育等民族文化的简单介绍层面,而对于型塑回族学生道德人格的传统道德文化这一深层文化内容,却较少涉及。本文就"回族传统道德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课程目的、开发意义、有利条件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课程为依托,从培养目标、内容定位和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儿童文学"课程的实现路径。高职人才培养应充分重视学生文学理论素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作品阅读、文学鉴赏、编创实践、教材研发作为主要实现路径,多位一体,方能进一步充实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郑亚男 《天津教育》2020,(24):123-124
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取得共识。幼儿园作为最基础的学段,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幼儿园课程,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责任也是使命。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与课程实践中,我们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编织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为例,通过对传统文化环境的创设、内容的选择、形式的丰富、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阐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C-STEAM教育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育人目标的多领域跨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它以文化育人目标为导向,提倡项目式学习,强调多学科知识与思维发展的内在融合.文章以自主研发的区域文化特色编程课程为例,分析C-STEAM教育概念及价值内涵,理清"C-STEAM课程设计"与"C-STEAM教育""PBL项目式学习"三者关系,从课程文化背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详细论述C-STEAM教育与编程相融合的课程设计过程,为C-STEAM课程的研发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被看作为我们民族寻根、固本、筑基的工程,被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所认可。但在我国的三级课程体系中,"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等课程只是作为各个学校的校本课程在开设,或者部分县市、极少省份作为地方课程在开设,并没有成为国家课程。综合考虑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实情,为了传统文化教育健康、持久、有效地开展,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国家课程,不仅必要,而且非常紧切。  相似文献   

8.
现在,越来越多的"洋文化"入侵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导致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压了下去。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山东省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并发展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好地使用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以更好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传统文化精要"课程把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教育三者贯穿起来,引导学生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根源,在对传统文化精华的体认中深化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课程内容,从知识、能力、情感认同和人生境界等层面多维度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体认,并以课程为辐射,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地方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内化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积淀,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文章分析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学生认同度不足、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脱节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互联网+"建设、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合作、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与课程建设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1.
石玉秋 《高教论坛》2012,(10):115-117,120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最忌"灌输"和"绝对化"。教学方法创新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专题或模块式,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采用情感训练法,多开设活动课。  相似文献   

12.
教师能否积极地参与课程改革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中"重视集体,排斥个体"的价值取向,"恒常"的守旧心态,"尊官贵长"的权威、等级思想,"重行轻知"的惰性思维,"中庸"的处世态度等都影响着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意愿和行为.为促进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一方面,应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立足于传统文化又超越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需要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即开放、创新、民主、合作与竞争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3.
让幼儿从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品德修养,融合西方文化精华,重塑中华文化精神是当今幼儿园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是极具传统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之一,以之作为切入点,在多途径丰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土及家长等资源,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节气活动,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的一日学习生活当中,让他们学礼仪、行礼仪,能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萌发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4.
暨南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课已有30年的课程建设史。通过对该课程的课时设置、内容设定、教法定位等历史沿革的梳理,可以为当下中国传统文化进大学课堂提供一种通识教育类(而非专门史)的"暨大模式"。课程组认为要在有限的课时里演绎出无限的中国传统文化,即要在当代社会问题之视域下,以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为核心,以文化诸要素、诸案例为材料,构建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课程资源开发目的不清、利用方法单一、内容设计杂乱、育人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提炼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一是坚持育人导向,聚焦核心素养,挖掘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教育内涵;二是梳理资源内容,将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系统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三是创新教学方式,以项目式学习、主题实践活动等方式,突出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的统整设计;四是改进课程评价,通过多主体多维度参与评价、多形式多样化实施评价,提高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教化意义。"90后"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混乱、精神状况堪忧等问题,发挥传统文化"内圣外王"的教育内涵,以高校为主阵地,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构建人文校园氛围、增加实践环节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引入到"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让传统文化的养料滋养出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花朵,努力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和传统价值的认同与尊崇。党的十八大以后,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火爆荧屏,体现了国人对古典诗歌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晶的守望与追求。将古典诗歌融人高中哲学教育中,既符合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又兼具美学意义,能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走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及其校长的青睐。本文以"五山小学"为例,具体分析传统文化如何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德育建设相融合。  相似文献   

19.
龙狮课程活动对青少年进行艺术教育发挥着积极作用,运用民族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美育渗透更是大有作为。本文以"龙狮课程活动"为例,利用传统龙狮活动的课程再造,对初中学生在艺术教育的价值认同、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等方面作了探索,促进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精神得到升华,灵魂受到洗礼,能更有效地促进艺术教育和美育活动的"交融"。  相似文献   

20.
<正>基于时代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基于对校情、学情的认识,我们以书法教育为突破口,引领师生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以科研课题为抓手,撬动学科美育融合,发掘传统文化育人内涵,开拓了一条以书润心的美育途径。注重翰墨书韵的学校环境的布置和以"正诚"校训为首的学校文化建设,国家课程重视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地方课程重视学习传统文化技能;校本课程重视体验传统文化乐趣;生活课程重视浸润培养传统文化品质,从单一的"以书润心"延展为"以文化人",构建起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方式,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