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集约型发展模式下,产学研合作还存在转型困难、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政府、高校、企业等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相关部门,要通过打造阳光政务平台、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建立战略联盟合作机制等方式,构建面向区域发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结合目前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践经验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如何创新高校内部机制、利用政府外部支撑体系等视角,重点探讨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的优化路径,为高校拓展产学研合作局面提供新思路,以促进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对产学研合作形式的进一步深化和探索,分析平阳县主导产业组建联盟的现状,认为平阳县目前存在着联盟数量不多且层次不高、联盟发展配套政策法规缺乏、联盟管理运行机制不规范、联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推进平阳县主导产业组建联盟需要完善联盟组建的动力机制、建立绩效导向的联盟管理运行机制、探索联盟发展的多种融资模式和协同创新载体、加强联盟内部动态调整与外部合作交流、营造联盟组建发展的外部环境等政府对策。  相似文献   

4.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重视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市场配置机制、政策激励机制和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在市场配置机制方面,要正确协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企业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关系,坚持互惠性、互补性、主动性和协同性原则。在政策激励机制方面,要注意营造高校内部和校企外部的创业创新环境,同时制定校内的激励政策和政府的激励政策。在合作运行机制建设方面,要充分把握世界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的趋势,认真理解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的思想,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和运行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加强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应当以调控机制、驱动机制、协同机制、服务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建设为保障。加强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应当抓住营造良好环境、作好调查研究、搭建创新平台、健全投入体系、完善政策法规、选好创新路径、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战略联盟、抓住创新重点、注重监管与激励等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职能多样化和知识生产方式转变的本质反映,构建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近十年来,安徽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根据安徽省高校实情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努力构建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联盟模式。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联盟作为一种联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织,面对不同的区域发展环境呈现出各自特点与绩效.从产学研联盟的现实环境出发,以杭州市校战略合作框架下产学研联盟组织为切入点,探讨产学研的协同效应及协同创新绩效,提出优化协同创新绩效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为了顺利实施国家级战略,大力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各地多个具有特色的创新联盟已经形成,研发经费和创新成果不断上升,但大部分合作停留在某一个创新项目上,合作的层次较低,时间较短,缺乏长期、系统和稳定的高层次战略性合作。分析了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创新联盟的运行情况,探索其成功经验,为河南省促进创联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企—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概念与意义,重点从企—校委托研究、共同研发、共建科研基地、组建研发实体、人才联合培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企—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构建企—校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对于深层次开展产学研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政产学研协同机制还不完善,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运用协同创新理论,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四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对推动政产学研合作由封闭式技术合作创新向全方位、开放式协同创新合作新机制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高校发挥创新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仍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不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环节薄弱、信息沟通和对接机制不畅、缺乏有效激励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要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从促进协同创新、加速成果转化、构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优化产学研合作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关于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互动机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意义现代意义上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建立,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特曼式大学”的出现。“硅谷之父”特曼首先提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伙伴关系的创议,并首创了在产学研合作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旨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硅谷模式”。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本质特征是:(1)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产学研合作的学术基础和前提,起到技术推动的作用,以导向创新;(2)生产试制和市场营销是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起到市场拉动的作用,以实现创新;(3)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中介机构的促进是产学研合作的实施保证和桥梁,起…  相似文献   

13.
易高峰 《江苏高教》2015,(1):111-113
地方普通院校产学研合作面临四大困境:服务社会的文化氛围不浓;学科特色凝练不够、与产业衔接不紧密;科技创新的定位不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缺乏。走出这四大困境的出路是:以"创新创业"文化引领产学研活动,以"土、特、用"的理念建设本土性、特色化、应用性学科,以应用性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项目、团队、平台"三位一体"化,形成协同创新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14.
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高级形式,高校师资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20个大学科技园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并计算Kendall系数来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决策树分类算法对师资因素和绩效评估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有效提取分类规则,找到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师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规律,可为合理规划和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矛盾,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产学研合作体制创新、资源整合、“共赢”机制探索、开放体系构建以及制度环境建设等角度,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产学研密切合作的若干重大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产学研合作与自主创新的有机联系,论述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优势和意义,提出了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高新科技园区域创新体系平台和共同研究联合创新平台,可实现产学研自主创新的系统整体性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学能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长期以来这一深刻命题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界。因此,应当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来探讨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并且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分为外层、中间和核心三个层次。在当前我国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较为松散的环境下,又需要从合作驱动机制、合作选择机制、联合导师机制、多元交流机制等方面构建创新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制,完善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建设体系,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大学能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长期以来这一深刻命题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界。因此,应当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来探讨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并且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分为外层、中间和核心三个层次。在当前我国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较为松散的环境下,又需要从合作驱动机制、合作选择机制、联合导师机制、多元交流机制等方面构建创新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制,完善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建设体系,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学能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长期以来这一深刻命题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界。因此,应当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来探讨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并且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分为外层、中间和核心三个层次。在当前我国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较为松散的环境下,又需要从合作驱动机制、合作选择机制、联合导师机制、多元交流机制等方面构建创新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制,完善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建设体系,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着手高校人事管理机制创新既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这一大趋势的迫切需要。现有的高校人事管理机制却阻滞着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以合理划分校院人事管理的权限,建立服务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人力资源共享系统,构建基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的多层级动力系统的联动机制等3条路径的人事管理机制创新,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