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主观上要求在规避职业风险的同时,实现教育投资的收益最大化。就业市场的分割性收益差异、人力资本的流动不顺畅及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大学生偏好于沿海较发达地区、偏好于城市和垄断行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据此,国家应对赴西部基层及农村地区就业的大学进行制度化、多元化、明确化的人力资本投资补偿,以激励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2.
社会结构性因素塑造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社会收益的结构性分割,教育体制中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等结构性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城市、行业和地区指向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大学生就业行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因素入手.  相似文献   

3.
市场化的就业模式下,学生选择去东部经济发达城市、高校所在地城市还是回家乡就业,是学生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后的理性抉择。本文对几种就业地区流向的成本收益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不同区域居住的人们收入水平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高,甚至出现了优秀人才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或重点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三个区域的教育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通过分析得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为地域之间生产力、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流动性、生活成本开支的差异。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为大力发展和完善基础性教育,以提高整体受教育水平;促进优化区域产业发展;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时要控制经济发达区域的生活成本,打破就业障碍和壁垒。  相似文献   

5.
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最终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率,释放出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致使一批劳动力必须选择转移就业.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易程度与他们的教育情况密切相关,教育层次低的农村劳动力是非稀缺资源,在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博弈中没有定价权,提高收入水平就不具备条件,劳动者转移就业的难度大,转移就业率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劳动者的教育素质,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转移能力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最终增加社会经济总水平和福利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6.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一方面由于高校集中,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对全国各地的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使得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分外凸显。解决经济发达城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散就业密度,这样才可以达到政府、高校、企业与学生的四方共赢。  相似文献   

7.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分布与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间耦合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力资本要素丰富和供给便利地区、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城市的中心区域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呈现出集聚形态,与大学生就业选择行为间具有较高的耦合对接性,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同时也存在着非均衡现象,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的地域选择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区位分布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缓慢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建立区域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竞争合作机构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和跨区域流动,是一种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国作为拥有8亿农民的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发展道路上,选择最大就业和最大产出并不相矛盾.边际生产力较低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边际生产力高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不仅增加了转移者的收入和福利,同时也会带来整个社会总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缓解了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为农业实行规模经济创造了条件,同时促进了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转移者把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带回农村,从而加快了这一转移,为不发达地区和农村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9.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主要面临着继续深造与即时就业的选择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反差矛盾、才能主导与关系主导的现实矛盾、下基层艰苦地区与进城市及发达地区的利弊矛盾、直接应聘与自主创业的出路矛盾等,大学生应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收益偏低的经济学分析:劳动力流动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的劳动力流动频度范围内可以获得较高的就业收益,而我国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抑制了大学生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进而降低了大学生就业收益。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收益的对策在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正在经历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转型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量劳动力进入到城市生活和就业,但农村转移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能缺乏,其较低的人力资本存量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举步维艰。为了提高其在城市中谋生的能力,必须面向广大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必要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及培训。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已相对成熟,城市医疗、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娱乐等设施配套已相对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相当不完善,导致贫困地区人群产生不公平感,大大降低了对政府的认可感。本文立足于对当今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和认识,分析政府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认为需要加大力度为贫困地区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政策保障,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到贫困地区人群。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全国15所不同类别高校2533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技术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和农村两类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差异及其对就业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乡大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源于家庭(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社会资本的城乡差异对城乡大学生择业有显著影响,具有社会资本优势的城市毕业生更可能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而较少考虑到农村就业,相反,农村学子的农村就业意愿更强;职业选择上,城市学生更倾向成为大学生村官,农村学子则更倾向于农村创业。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正在经历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转型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量劳动力进入到城市生活和就业,但农村转移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能缺乏,其较低的人力资本存量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举步维艰。为了提高其在城市中谋生的能力,必须面向广大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必要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及培训。  相似文献   

15.
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是未来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引入此项教育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年改革使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我们又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贫困仍是阻碍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增长迅速和就业需求过高的矛盾,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这些不能创造财富的消费群的存在,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因此,能否及时有效地转移和利用这些剩余劳动力,是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能不能脱贫致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地区教育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如果地区经济不发达就会严重影响当地的教育质量,甚至会对教育水平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幼教师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然后研究出初步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大众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家庭和个人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也越来越大。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的供过于求、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家庭在获取信息上的不对称性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都给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不同程度地带来风险。规避风险必须从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教育投资方式、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质量、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合理选择劳动力市场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发达,西部落后;城市发达,农村落后;少数民族地区落后。教育的落后正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增加教育投入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地区教育水平是追赶发达地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毕业就业地的选择更倾向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这些区域对大学生就业吸引力大。然而,并非所有毕业生就业都热衷于到发达的大城市,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职业的价值标准。《经济地理》期刊刊登的有关区域文化内涵、发展及影响的论文,对区域文化的深层次规律和发展进行了集中的探讨,为研究区域文化提供了全面的素材。区域文化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支撑作用。如今随着人口的流动,高校学生就业选择地由自己主观意愿所决定,并且区域文化因素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市场分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毅英  洪文建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3):15-26,122,123
以大学生的就业流动为研究对象,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考察中国大学生就业流动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研究表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因经济发展非均衡、制度性缺失和地方保护主义而在城乡、区域和行业中存在明显的主、次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因主、次劳动力市场差距较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选择流向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学校类型与层次等教育因素对毕业生就业流向有重要影响。次要劳动力市场已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两大市场间因存在较大垂直落差,从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容易,而逆向流动则十分困难且成本较高。主、次劳动力市场间的垂直落差和非均衡状态是相对的,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济、制度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