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高校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科研课题,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为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建议提高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力度,加快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完善科研中试实验环节,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从评价机制、激励政策、中介作用和推广投入等四个方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和科学可行的学术资本转化评价体系,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引导学术资本的转化;通过加强职称晋升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联度、实施知识产权激励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激励机制等手段,加快其学术资本的转化;运用专业化的公司运作,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和不断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及人力和智力资本的投入等.  相似文献   

3.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拓展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现状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探索科技转化平台管理制度创新的新路径,对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其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还面临着教师积极性不高、企业与学校联系不紧密、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不均等问题。2015年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修订)》以及2016年3月颁布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破除了以往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从加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成果转化的推动力、拉动力,以及构建完善的供需中间平台等方面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目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还面临很多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实施对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高校应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为基础,从法律制度保障、外部条件优化、激励措施完善等方面,构建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适应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创业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从分析进行创业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必要性和现状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研发和转移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五个方面来构建创业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制约因素,以此来更好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湖南是科技成果产出大省,近年来技术交易稳步发展,成果转化对湖南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但湖南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市场发展中还存在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统筹的协调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中试环节投入薄弱,技术市场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缺乏,技术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等制约因素,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为将来完善技术市场,加快科技成果向基层转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障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科学、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价体制。针对这一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综合不同领域多位专家的意见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分别构建了技术开发类应用技术成果、社会公益类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套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科技部门进行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知识管理具有本质上的联系性,其中隐性知识转化与管理对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隐性知识的管理运用,对构建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环保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延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容。走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科学高效的环保产业产学研合作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环保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延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容。走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科学高效的环保产业产学研合作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地方综合性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经费不充足、专业团队未形成等问题。推进地方综合性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转变观念,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变评价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搭建创新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3.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健全,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首要原因。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审没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指标之一;我国职务发明成果归属法律制度不利于激励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创造,职务发明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缺乏法律制度保障。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措施,即:完善职称评价机制,将科技成果的评估价值纳入到高校职称评定考核要素中来;修改立法,将职务发明人确定为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确立转化科技成果的专利申请费和年费减免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税收优惠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主体和源头,在以创新科技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国家于2015年颁布了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但目前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转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高校应通过科研管理体制、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构建或依托科技成果转化和管理的专门服务机构、与市场双向协同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完善和加强,加快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进转化进程,提高转化效率,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融合,创新链条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国家新时期的科技战略、经济转型与地方产业升级需求,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文章探讨了地方应用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自主权、模式方式、作价投资以及激励贡献上的“变”,以及政府、地方应用型高校、高校技术转移管理部门、高校师生对科技成果转化目标宗旨的“不变”,认为只有将“变”和“不变”相结合,既要把握路径、模式、激励与评价上的“变”,又要坚持总体目标与原则上的“不变”,才能最大化地兼顾到科技成果转化负责人、技术转移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的共同利益,才能取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成效。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已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一环。结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5个阶段,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得出了产业推广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最为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供给、推广和需求三个主体的共同参与,社会资本的缺失阻碍了转化主体间的协同合作,进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交互式社会关系网络、协同合作的信任机制及完善共享式的社会规范,强化转化主体问协同合作深度,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8.
供给侧改革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内涵是,要求供给主体提供有效、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调整、优化和升级成果转化的供给结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有效成果供给不足、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失衡,产业缺乏需求动力、创新实力、吸收能力等问题。从科技成果供给侧改革视角看,供需结构矛盾、中试孵化资金投入匮乏、服务中介发展不完善是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主要原因,可从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完善中介服务三方面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相似文献   

19.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同时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估算、评价方法及计算结果又存在不同意见和差异,缺少客观、科学、量化、直观的标准,因而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高校应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在知识产权运营链条中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成果,构建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快速通道,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文章首先分析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现状及问题,提出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与知识产权运营的融合思路,并对融合导向、遵循规律、融合要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融合路径,提出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营和转化阶段建立相应的成果评价模式,继而为了保障融合机制的实施,在政策制度、工作流程、人才队伍、工具平台四个方面给出保障措施。最后,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融合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