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当前,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沿性不够突出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重庆师范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创建了基于"生物产业化学院""生物行业企事业单位""生物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三方平台的协同育人模式,建立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搭建三方育人平台,拓展育人途径,联合共建适应生物产业需求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创新丰富了协同育人内涵,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山西大学物理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优质资源,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开展了积极改革与实践探索。通过创新量子光学教学体系,构建四级联动进阶式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激励院校两级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结合开放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措施,提升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夯实人才培养基础,使山西大学物理学科的影响力稳步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3.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是高等学校的突出特点和独特优势,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其模式发展问题也成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综合实力、争创一流需要重点思考的议题。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模式目前还存在认识不足、发展不平衡、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因此,要加强政府、高校、教师三方面的通力合作,进一步促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立足基础学科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依托高校丰富科研资源形成了多方主体协作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一部署,推动科教融合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加强政策、经费、师资等多方面的保障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医学院校工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科教融合与校企融合不充分、产学研结合不足,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育人模式单一、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等问题,研究探讨了通过"校企医孵"四方共同打造生物医学工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试行"三协同""三尽早"和"四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摸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近5年的实践表明,该育人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初步创业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6.
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该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原则,其育人运行机制的构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教学标准体系的制度建设、校企协同育人的主体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抓手建设、现代学徒制的路径建设和三全育人的体系建设。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高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育人制度建设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多样化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个性化实践、现代学徒制模式创新和"十大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等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7.
校企联合育人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其理论和实施中普遍存在着不确定性。本文在理解校企联合育人模式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校企联合育人模式的现状、类型与特点,并通过与国外校企联合育人模式理论研究及实践状况的对比分析,构建校企联合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社会创新模式呈现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根据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开放式多元化的合作育人。福州大学通过校政企协同、科教协同、多平台协同、跨学科协同等方式,积极探索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9.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战略合作计划本身便是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贯彻以及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实质性突破.南京农业大学抓住机遇,于2014年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下文中将其简化成为菁英班.笔者主要分析了菁英班所实施科教协同育人的基本经验,探讨了菁英班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途经.  相似文献   

10.
科教协同育人是因应"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具有提升高校教师科研教学能力、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和提升大学办学水平的价值意义.我国虽然已有推进科教协同育人的行动计划,但当前仍然存在制度不完善、师资不充足、科教结合不深入等问题.为此,应该建立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管理体系和经费保障制度,建设高质量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并深化科研...  相似文献   

11.
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的贯彻实施,对推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使命。文章从论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出发,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提出推进科教融合、践行协同育人的发展策略,包括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完善产学研平台建设、完善导师责任制等具体措施,旨在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促进本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对高校科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文章结合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着重研究论证教育教学与科研科技部门联系紧密通力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相关部门联合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和科研人员协同育人管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学与科研人员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责任心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和科研人员协同育人资源和成果共享机制,将教育教学和科研科技优质资源和成果转化为协同育人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在科教园区开展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影响各方利益相关者实现协同创新目标的主要因素有创新目的与利益的不同、绩效评价导向的不同、关系处理方式的不同。科教园区协同创新的模式组合包括四种简单模式(内部合作模式、内部竞争模式、对外合作模式、对外竞争模式)与四种复杂模式(双重合作模式、内合外竞模式、内竞外合模式、双重竞争模式)。科教园区协同创新必须坚持战略协同、多元互动、合作共赢和多边治理的原则,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分工机制、运行机制、沟通协调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从全球变革中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挑战出发,阐述了浙江大学在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和提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的创新策略和实践成果。分析了浙江大学基于“工程师学院”破零散、破壁垒、破同质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范式,介绍了学校在创办实体化工程师学院、采用“项目制”培养模式、建设多基地大型工程创新与实训中心、开展全方位科教协同、产教融合育人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科教融合是现代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从理念嬗变来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才培养,但也会带来高等教育组织变革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教融合理念演变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和创新期四个阶段。从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来看,为实现优质科教资源整合,高校围绕发挥科研专家、组织创新和科研平台资源集聚优势,形成了大师领衔、书院制培养和科研平台依托三种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拔尖创新人才是最重要的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发挥科研育人优势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但提高科教融合育人成效还需在培养理念、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制度等方面持续改进,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6.
“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旨在政府、行业、高校、企业多方联手合作,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多方联合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当前协同育人还存在合作过程过于形式化、内容单一、协同机制不健全、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只有“政行校企”协同育人全面推进,各方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义务,校企合作才能持续有效实施。为此,文章从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等方面对协同育人有效运行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托"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优势,创办科技英才班、实施"拔尖计划",凸显了科教结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色,形成了一套有利于促进科教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8.
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在介绍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和佛山大学“3+2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两校“3+2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并重点研究该方案在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招生制度和培养过程、培养特色、管理体制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工科院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科教协同平台、融合工科专业特色打造新型工科院校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科教协同、专业融合创新创业模式可以更好地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培养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出现了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未达成共识、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偏差、校内外条块分割局面未完全打破、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必须树立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理念、厘清各创新主体利益诉求、协同打造联合培养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全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协同培养研究生模式,保障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