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刊讯2017年6月17日,在美丽的西山脚下,由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主办,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协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隆重举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管理处调研员赵建军,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雷振海,海淀区政协主席、敬德书院院长傅首清,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颍惠,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迟希新,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研究员任宝菊,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2015年12月26日,敬德书院与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联合举办了"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第二期,来自全国各地近50位教育界代表齐聚敬德书院,就"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展开了一次小众、高端的主题讨论。会讲伊始,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颖惠女士首先发言,为本次会讲破题。她指出,敬德书院一直以来都致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2016年3月19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第三讲在海淀敬德书院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敬德书院荣誉院长楼宇烈,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以及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应邀做主题演讲。另外,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教育工作者及媒体人士也参与了会讲讨论。  相似文献   

4.
明朝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知"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及良知,"行"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道"之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使"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使教学工作与正确的精神教育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5.
<正>师以载道,以道化民。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今多少脍炙人口的尊师佳话至今不绝于耳。但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传统师道受到严峻挑战,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传统师道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当前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优秀师道传统?为此,2017年12月2日,由《中国教师报》、海淀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杂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主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之"传统师道的现代  相似文献   

6.
<正>仁,仁者仁心,师者师心;德,崇德,尚德,敬德,积德。教师要养成师者人格、君子人格,都与师德紧密联系。2015年10月10日,在习习凉风的吹拂下,在古香古色的敬德书院中,我们迎来"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的首讲开讲—"仁爱之师与师德建设"。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海淀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共同发起、举办。北京师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的低效局面一直以来备受诟病,德育形式单一、知行脱节是其重要原因,如何才能走出德育困局?笔者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感化后教化,先“动之以情”,继而“晓之以理”,最后“立之以德”,让道德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达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8.
胡居仁是明初诸儒中恪守朱学之最醇者,一生"奋志圣贤之学",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受到晚明学者之尊崇,成为明代从祀孔庙的四位学者之一.他绝意仕进,终生以讲学为业,创办南谷、礼吾、碧峰书院,并两次入主白鹿洞书院,主持白鹿洞书院讲席,制订了<续白鹿洞学规>,体现了理学家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以德为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躬行实践、知行合一等丰富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年轻时学习阳明学,信奉"知行合一"的理论,但是后来陶行知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提出了批评,陶行知认为知识的形成应该是"行知行"的过程,随之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陶行知师承杜威,他的"行知行"理论属于实用主义哲学认识论范畴,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概念是一个道德修养范畴的理论,"知行合一"立足于传统儒学的体用论。"行知行"理论并不是对"知行合一"理论的扬弃,它借鉴的仅仅是"知行合一"理论的字面表述,所以陶行知对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批判只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行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的低效局面一直以来备受诟病,德育形式单一、知行脱节是其重要原因,如何才能走出德育困局?笔者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感化后教化,先"动之以情",继而"晓之以理",最后"立之以德",让道德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达到"知行合一"。要解决品德课育人形式单一的问题应从校本研究入手。比如,将感恩文化与品德学科相融合,在感恩文化系列活动中感化学生,在学生的内心有所触动并积累了相应的生活经验的前提下,再在品德课上唤起回忆和体验,再结合道德标准进行理性引导,通  相似文献   

11.
<正>"德才兼备"是对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德"比"才"更重要,没有"德"作保障,教师的"才"很难传递给学生。教师的"德"从哪儿来?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即"修身"。由此可见,"修身"是教师成长的基础。而今,有一种普遍而又片面的观念,将教师的成长及专业发展定位在"修业"上,即专注本学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当是:德能正其身、才能称其职、言能明其志、笔能成其文. 一、德能正其身教师应是学生的人格楷模,教师的影响在于做出榜样.教师的道德示范就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人格力量,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手段,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以身立教"可获"其身亡而教存"之效.  相似文献   

13.
<正>河南省信阳市羊山中学是一所由信阳市教育局直管的初级中学。学校占地130亩,在校学生4500人,教职工260人,教师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学校有河南省中原名师1人、特级教师2人、省名师4人、省优秀班主任4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省级骨干教师28人。创建校园之魂——校园文化建校伊始,学校就提出"以德养智、以体促智,培养合格中国人"的办学理念,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为  相似文献   

14.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我国的优良学风。孔子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言过其行为耻辱。又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如何,不仅听他怎样说,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样做,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宣言。荀况具体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至矣。”这就说,“学”是为  相似文献   

15.
知行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著名教育理论。本文从教师、幼儿、家长三个维度分析了"知行""行知"路线,最后得出以"行知"为主、"知行"为辅,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宣扬"知行合一"的哲学观,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习近平主席曾经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提到"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今天,研究王阳明"知行合一"思  相似文献   

17.
正学校是一个成长平台,只有为师生创造共同发展的空间,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师生拥有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校以师德带生德,以师生共成长为立足点,努力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感悟幸福、体验成功的"幸福场"。一、师德教育"知行合一",教师有激情1.领导重视。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启动了校级师德讲堂,建立了  相似文献   

18.
<正>在论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一重要论述,不仅突出强调了知行合一教育原则对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而且为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落实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为我们探讨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师》2014,(5):96-96
<正>《中国教师》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致力于服务中国最大的知识群体,感悟教师全新的职业人生。为进一步传播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进一步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展现当今教师的职业风范,传递立德树人的正能量,现决定组织开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知行合一"的实践思想,曾经多次强调学以致用和崇尚实践的"知行合一",注重研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思想精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实践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