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辆卡车做校舍,万里征途是课堂,专择‘差生’录取,敢于对学生体罚”,这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淮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行走学校的特色。这所特殊的学校没有教室,没有课桌,没有宿舍,学生不分年级,老师被称为“管带”,吃住都在车上。正是由于它的“另类”,才引起了人们的颇多争议。而在我眼中,“行走学校”有着其他学校所没有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的准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行走学校,学生大都是让学校、家长头疼的“差生”、“问题生”,学校的教育特色是“行走”,也敢体罚学生。学校没有固定的训练场所,9辆军绿色的大卡车便是他们的校舍,千里征途的苦和累伴随着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3.
2005年1月.寒冷的冬天.雪花飘舞。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西柏坡却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一群穿着军绿色大衣的孩子站在寒风中,端着碗吃饭,大声地说笑着。在这些孩子身边,6台军绿色大篷卡车一字排开.车身上几行醒目的大字:“一千公里定人生,人生必须这一课”.另一行字则标注着它们的身份:中国淮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行走学校”。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从小学到初中,无论哪个学校,实行的都是择优录取制。而江苏淮安的徐向洋却反其道而行之,实行“择差录取”。他创办的“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成功地使一批批“差生”转优,让他们的家长脸上露出了笑容。徐向洋究竟用了怎么样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使得这些老师的“眼中钉”、家长的“心头痛”、社会的“小霸王”,改“邪”归正了呢?《“差生”教育启示录》为我们揭开了这个把“废铁”炼成钢的神话奥秘。  相似文献   

5.
我想徐向洋老师开办“行走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转变“差生”,可以看得出徐老师有着很高的教育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徐老师开办这样的学校是有点“胆大妄为了”。  相似文献   

6.
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是中国第一所“择差教育”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学校专收“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教师难教,家长难管的“差生”。学校以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让孩  相似文献   

7.
教师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快事,而在江苏淮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却集中了120多名被父母送来的令各地学校头疼的“差生”实行“择差教育”。7年后,这所“学生病医院”已有400多名“差生”在这里重新获得了自信,发掘了潜能,转化为“会生活、会做人、会学习”的优秀学生,令昔日头痛的老师和烦心的家长刮目相看。“徐向洋教育训练  相似文献   

8.
创办中国第一所择差教育学校和第一所行走学校,被誉为“教坛怪杰”的徐向洋,在九年的“差生”教育实践中,始终把“学会做人”放在首位,以生活教育为内容,以健康的人生观为导向,教育训练“差生”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九年来,有一千多名“差生”在该校接受训练,学会做人,学会  相似文献   

9.
正当许多中小学校忙着期末考试之际,因“择差教育”而闻名的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却在进行着“行走教育”的探索:1月13日早晨4点20分,100名8~15岁的中小学生在徐向洋的率领下,冒着凛冽的寒风,从江苏淮安向1000多公里以外的浙江雁荡山徒步进发,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行走了。此前,他们分别走完了全程900多公里的泰山之行和1000多公里的大别山之行。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教育领域出现了新的事物——“择差学校”,这种学校招入的都是一般学校不愿要、管不了的“后进生”。2005年初,江西九江庐山脚下成立了一所“择差教育”中心,不到一年就已接收来自除海南、西藏外的内地29个省(区、市)的102名学生。这样的“择差学校”还有湖南邵阳市的青少年教育训练学校、江苏徐州市东郊的阳光教育培训中心、湖北宜昌市的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第三分部、河北石家庄市的向阳教育训练华北营、吉林松原市的首家“择差教育”学校……时下,这种专门转化“后进生”的民办学校,正在迅速增加。这些学校对学生进行军体等方面的训练,如穿插强行军、劳动实践以及学习技巧训练等。学校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个性化培养,实行小班制教学,师生比例一般控制在1:8以内,学校要求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还公开采用戒尺教育,对顽劣的学生予以惩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强调“先做人、再成才”,教师从最基本的叠被、洗衣服教起,教育内容涉及沟通交流、尊重孝敬父母、挫折训练以及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亲和力的培养训练。学生进入良好状态后才开始学习文化知识,为重返普通学校做准备。  相似文献   

11.
《广东教育》2006,(7):104-105
事件:在升学率考核体系下,普通中小学校几乎无法做到不“嫌差爱优”。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却纷纷出现专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去年年初,江西九江庐山脚下成立了一所择差教育中心,专收“普通中小学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同年,湖南邵阳成立同样以择差教育为目标的青少年教育训练学校;湖北宜昌也设立了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第三分部……  相似文献   

12.
2002年12月23日,经淮安市清浦区教育局批准,我创办了专收“差生”的“择差教育”实体——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迄今已经8年多了。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年,即2003年就受到了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和关注。6月27日,《人民日报》(华东版)发表了该报驻江苏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龚永泉的《“差生”训练营探秘》的专访,并于7月10日在该报的“百家争鸣”栏就“教育还是训练?”  相似文献   

13.
一以文化成绩的高低论英雄,由此,我国出现了5300万之众的“差生”。■他的名片背后印着“向洋眼中无差生”,他专收班级排名后20名的学生“择差教育”。300名各式差生,在“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受训一年后,发生了难以置信的巨大变化。“差生”真的差吗?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要误多少子弟?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2月23日,经淮安市清浦区教育局批准,我创办了专收差生的择差教育实体——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迄今已经8年多了。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年,即2003年就受到了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和关注。6月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的学校声乐教育多数走着一条似乎是培养“歌唱家”的路,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本质。本文从学校声乐教育的“针对性”出发,提出学校声乐教育应有的放矢,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6.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是美国名的教育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反对“仪型他国”,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教育,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一、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 20世纪80年代,国外教育学者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过“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的建议。进入21世纪时,日本国针对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在2000年“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拟订的教育改革十七条建议(草案)”中,首先提出“要培养富有人性的日本人”就“要认识到教育的基点是家庭”,因而对家庭的教育及家长的训练提出若于具体的建议。我国各地为了配合学校或社区提高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效果,在社区或学校里逐渐建立起众多的家庭学校。去年,在浙江。辽宁等省市…  相似文献   

18.
2005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栏目报道了江西淮安的教育工作徐向阳所创办的一所特殊的“行走学校”。该学校以六辆卡车做校舍,万里征途为课堂。全体学生每天步行几十里,风雨兼程,参观革命老区,体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  相似文献   

19.
张彪 《江苏教育》2007,(13):84-85
前不久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报道《管教“问题少年”的魔鬼训练营》,很震撼,也颇受启发。外界之称为“魔鬼训练营”的学校正名叫“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这里没有常规意义上的“老师”,只有跟学生同吃同住的“管带”:这里没有普通学校的文化课,取而代之的是特定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学生每人至少要参与一千公里的长途行军。学员也不是普通的学生,都是些性格叛逆、荒废学业或离家出走、沉迷网吧或在家跟父母顶嘴、在外劫钱打架的不良少年。所以“魔鬼训练营”又被称为“差生野战医院”。报道中说学生经过训练以后,多数都能痛改前非,只有少数反复的。  相似文献   

20.
1996年,江苏一位大学老师创立了“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声称要使差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至今该校已招收1000多名学生。2005年初,江西九江成立了择差助优教育中心,专收“普通中小学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校长胡一夫说,他们收的学生普遍存在逃学、结帮打架、闹事、抽烟、网瘾等毛病。“这些孩子都是普通学校不愿管、管不了的。”不到一年中心接收了各地的学生102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